第七屆校友介紹

--歡喜因緣

果淳法師 果行法師 真如法師 

禪叡法師 陳佳彌 李鳳媚



  
我們是來自四方,眾英雄好漢因緣際會而成的一班,也是未分組的最後一屆,不管學校開什麼課,六位臭皮匠命定湊在一起,堪稱「天作之合」。朝夕相處之餘,難免晴時多雲偶陣雨,五味雜陳。畢業後結算一下,啊!「歡」略勝一籌,不覺莞爾。

  江素雲(禪叡法師):我們的「歐巴桑」班長,其為人熱誠有趣,全身充滿笑料細胞,據說在投考佛研所前,曾向林熅如學長借考試用書,林學長看她身材矮胖、衣著邋遢,背著像裝尿布似的大皮包。心裡嘀咕著:「這位『歐巴桑』怎麼也想考佛研所呢﹖」這件千古軼事,後來在同學間傳聞開來,博得眾人哈哈大笑,紓解不少功課壓力。

  她喜行菩薩道,熱情助人不亞於觀世音菩薩。記得她當﹁室長﹂時,經常查看櫃中食糧,若食糧日減,就會騎著那輛老鐵馬,四處張羅,不一會就滿載而歸,讓我們享盡口福。此外,她的精力過人,三天三夜讀書不倒單也不顯疲憊狀;或常利用課餘之暇,協助兒童夏令營、學佛營等活動,忙得數日不見蹤影。綜觀其人,古道熱腸,服務眾生,無微不至;專精文獻學、梵文學,是位佛門的棟樑之才。

  真如法師:來自嘉義的比丘尼,微胖的身材,配著一副莊嚴相好的臉龐,性情溫厚,熱心服務。據說在懺公所舉辦的女眾齋戒學會,曾出任多次維那之職,梵唄洗練、音色優美,繞樑三日不絕,令參加者以忘懷。法師也有一輛老鐵馬,每當我們讀書累了,就載我們四處兜風,遇到風景怡人處,就停車佇立、欣賞一番。她的課業表現優異,喜好研讀淨土學、梵文等。預祝她在修行道上一帆風順,步步高昇,邁向清淨樂土。

  果淳法師:本班唯一的比丘,清瘦的身材,走起路來有如仙風道骨般的飄飄然。其文才橫溢,筆鋒委婉、灑脫自然,未入佛研所前已出版一本書,進入後再接再厲又出一本,是位多產作家。他也喜歡利用課餘,主辦兒童夏令營,身邊經常兒童雲集,變成孩子們的偶像。

        果行法師:長得嬌小玲瓏的一位比丘尼,有一副圓圓的彌陀臉,平易近人,很好相處,不過在對談議論時頗有一番自我的見解。法師喜研戒律,嚴守戒行,過午不食,道行越修越高,性情來越好,雖論文已提出,仍勤奮不懈地專注於解行中,願她將來能成為一代律師。

  李鳳媚:班上的子女,當我們對﹁學術﹂這玩意兒還滿頭霧水時,她就寫得一手好文章;求學期間,稿投慈濟獎學金,屢投屢中,可謂才氣過人。畢業前夕,則出版了一本小品文集。記得有一次,她領獎學金後,就手持一只精緻的茶壺,像古代仕女般,以蓮花碎步,緩緩走來,口中同時高喊道:「請大家喝杯好茶!請大家喝杯好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斯人對語文有深厚興趣,英、日、梵、巴、藏--「五子登科」,全都修過兩年,甚至善用課餘到台北補習英、日語,期待她能繼續努力,將來成為一位優秀的語言學家。

  陳佳彌:被封為「不動山王」,記得她第一次打禪七時,聖嚴法師說她:「坐得像土地公。」回來後,坐在書桌前像不倒翁,其實她常常頻頻點頭夢周公。記得剛入佛研所時,愛談感應事跡,口沫橫飛,洋洋得意,同輩們都戲稱她為「外道」。經三年佛法的薰習,深知感應並非究竟,福慧雙修、萬德功圓才能成佛。

  她的個性樂觀爽朗,就是太急躁,師父送她十二字箴言:「不要粗心大意,不要心浮氣躁。」她奉為座右銘,時時勤誦習。

  她的課業平平,但愛投稿領獎學金。班上有有一股「敲詐風」,不管誰領獎,就得請大家吃火鍋,並邀左鄰右舍,慶祝一番,共同遵守﹁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原則,暫把功課拋一旁,聚在一起,暢所欲言,其樂融融。

  她也喜歡與孩子們為伍,每逢暑假就外出協助籌劃兒童學佛營,發號施令,當孩子王,忙得不亦樂乎!在諸佛菩薩中,她最景仰地藏菩薩,喜研地藏菩薩思想,學習地藏菩薩精神,將來願加入地藏菩薩的行列。

(陳佳彌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