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心得

                 郭麗娟(心如)

                                                                    寫於三峽西蓮學苑 

                                                                     1998.9.23

 

高三時,由於大堂哥學佛,與積聚參與峇株青年佛學會活動的熱誠,筆者有因緣第一次跟隨他到峇株青年佛學會。筆者在結緣架上看到第一部經典便是《佛說阿彌陀經》。折疊式的紙張,以經文插上黑白圖案描述極樂的景緻,熱鬧非凡,經文簡白易懂,一下就看完了。這是筆者第一次與《佛說阿彌陀經》結緣。

很巧地,大一暑假(民國七十九年),經過學長展轉的介紹,參加了西蓮淨苑大專青年暑假修學會,研討《佛說阿彌陀經》。再次又與《佛說阿彌陀經》結緣。

       升研三了,面對撰寫論文的壓力,本來想以筆者所喜歡的《中論》「五陰品」作為論文題目,但是經過多次的考慮,重新回顧筆者在淨苑聞思修的淨業,或許以淨土經典作為論文題目 ,在恰當不過了。因此,又再次與《佛說阿彌陀經》結緣。

      猶記得研二下學年,學長黃國清提示筆者,明朝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或許可以發展成論文。後來略詢慧嚴法師的看法,法師應充。在圖書館時,陳英善老師提示筆者,聖嚴法師所研究的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也滿精彩。而在高老師明道的課堂上,老師提示以古人的注疏經典,來探討古人的思想模式,或有可行之處。在淨苑修學時,請示慧襄法師,法師特別對《彌陀要解》予與佳評。

         經過各方面打聽與搜尋,筆者草擬二個以人為主的大綱即「袾宏淨土思想的研究」、「智旭淨土思想的研究」;以及一個以書為主的大綱即「《彌陀要解》的研究」,請教指導老師(以下以老師稱呼)。老師綜合筆者三個大綱的要義,決定以《<彌陀疏鈔>與<彌陀要解>之比較研究》為題。

         筆者自民國七十九年(大一下學期)親近西蓮淨苑修學佛法以來,常有機會親聆老和尚智諭師父的開示,在筆者大三時,指導老師從日本學成歸國,而自老師回淨苑以來,筆者也常有因緣聆聽老師在淨苑所開的課。諸如《六門教授習定論》、《坐禪三昧經》等,直到佛研所也是如此。

         筆者報考佛研所,可以說是蒙受老師的影響以及同齡善知識(諸如覺澄師、如覺法師、慧東師、法遙、法媛、法山、法燭等)的支持,在台修學期間,碰到心理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得到老師心理諮商上的幫助,另外在生活上的「資助」,更是意外的收穫,老師的菩薩心腸非筆者筆墨所能形容。而在研三面對撰寫論文期間,有幾點「心動」的感情銘記於字紙之間,以表達筆者的一些受教心路歷程:

      安心的感覺:在未和老師確定論文題目時,筆者的心情一直是不踏實、不穩定的,而在跟老師敲定以《<彌陀疏鈔>與<彌陀要解>之比較研究》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時,心馬上「安」下來,好比自己念到一句清楚、穩定、有力量的佛號。

       畫圖的經驗:老師指導筆者時,常常提醒筆者善用過去學畫的經驗,用勾畫素描的方式架構論文的重點,隨時隨地記下論文的前後脈絡。 提起畫圖的經驗,不禁令筆者有重溫舊夢的感覺,非常親切。或許撰寫論文能像畫一幅畫,又或許能像黑澤明所拍電影「夢」之一,描述一位畫家漫遊在梵谷畫中的景象,那麼真實就好了。

       指導老師的同理心:撰寫論文時,筆者的心情一直是起起伏伏。有次心情極端不好,心情很鬱卒,覺得自己想寫的論文內容,別人都寫過了,筆者向老師說不想寫了。老師輕聲說:「有那麼慘嗎?」老師看我心情沉重,沒有一點笑意,接著說:「有次,某人找我寫文章,發現要寫的內容給別人寫去了,心裡想『慘了!』焦急了許多天,後來轉了另一個彎,還是交稿了。」老師隨後拿起紙筆,建議筆者可以將所閱讀的、收集到的資料,重新鋪排,或許有所發現也說不定。

       撰寫論文的自由空間與方向的確定:對撰寫論文這件事,筆者覺得身心乏力與辛苦,筆者又有不碰釘子不求於人的個性,筆者認為老師給於筆者的空間非常地大,但是又不會那麼放任。筆者如果遇到撰寫論文有困難時,老師會以他那嚴謹、敏銳、觀察細膩、組織能力強的做學問態度,指導筆者度過撰寫論文的瓶頸。筆者有好幾次有問題都不想問,如在整理《疏鈔》事理執持一心時,不知如何著手,拖了許久才問老師,老師建議分類鋪排,筆者依序進行,竟有「事半功倍」之效。 筆者自知缺乏撰寫論文的組織能力,因此往往所擬出的論文大綱不像論文大綱,經過兩三回與老師的討論之後,老師總是會以精要、簡明的言詞,一再反覆提醒筆者尚不明白的盲點,直到筆者瞭解大綱,確定論文方向為止。老師的耐心指導,實令筆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