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 (p57-73) (民國90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05, (2001)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陳景榮
中華佛學研究所




p. 57

提要

在《思益經》裡,佛陀為了形容菩薩的深廣大行,舉出十四個大海的譬喻。其中在第十一喻裡——「正法滅時,七邪法出,菩薩知諸眾生眾生不可度,乃至他方世界」——以七邪法來連接「法滅」與「菩薩至他方世界」此二事件。由於七邪法的出現,菩薩表現出——「知諸眾生不可救度」與「護持正法之心不失」——二種看似矛盾的心理,在當時(法滅),菩薩如何處理這樣的危機,這是值得關心的。另外,其他佛典在描述法滅時,此世界正法衰滅現象如何呢?而《思益經》又是怎麼說明?最後,究「七邪法」內容原義,竟然不是經典裡常出現的「邪法」之意,「七邪法」真是七個邪法嗎?本文擬從漢藏譯本的對照,分析七個邪法的意思,以及彼此間的關係。並且檢索漢譯佛典看看是否有相關資料,以進一步理解《思益經》之「七邪法」。

關鍵詞:1.《思益經》 2.法滅 3.邪法 4.無有得道



p. 58

為了令正法久住,佛陀組織僧團,制定戒律,使和樂、清淨的僧眾負起住持與普及佛法的工作。釋尊所覺悟到的法,是法界常住、法爾如是[1],但是藉由佛弟子及佛典在世間流布的正法,卻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衰滅[2]。在印度、中國的歷史上,多次發生的教難,促使佛教徒不斷思考、反省教外環境的無常,及教內自身的缺失,這些持法者「應該是在自覺危機意識的深化中相信末法(法滅)到來的必然性」[3],而且可能把這樣的想法編纂於經典之中。

儘管流傳著令人憂心的預言,為數不少的佛典卻都不斷地啟示佛弟子要尊敬三寶,修行梵行,護持正法,來延續佛陀慧命,如此正法才能得以延續下去[4]。在另一方面,釋尊曾令許多菩薩於末法(法滅)時代住世,

p. 59

例如《大集經》記載六十八億菩薩答應佛陀於未來世護持正法,[5]或 「留菩薩僧合有八十億人不取涅槃,後惡世中護持聖教……」。[6]發菩提心的菩薩,因大悲故,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自願擔負起護法的重責大任,但是就在法即將滅時,精進而不懈怠的菩薩如何在不失本願下,教化眾生,護持正法呢?有關法滅的情形,涅槃經典談到的地方算是最多了,但要對此一疑問有所說明的,筆者以為《思益經》[7]之「七邪法」正可提供這方面的訊息。

在《思益經》裏,佛陀舉出十四個大海的譬喻來形容菩薩的深廣大行。其中在第十一喻裏,以「劫盡時,金鋼寶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來比喻「法滅時,菩薩護持正法之心不失,而至他方國土」[8]。文中表示:當正法滅時,由於「七邪法」的出現,菩薩們察覺眾生不可救度,於是到他方國土世界,見佛聞法,教化眾生。據筆者臆測,能使菩薩明白眾生已無學法希望,似乎是因「七邪法」的緣故,這七個邪法應該會障礙世人修行,或者是屬於損害正道的惡法,但細察其內容,此處之七個「邪法」不同於一般佛典所看到的「邪法」[9] 。為了瞭解當時(法滅)

p. 60

菩薩護持正法的情況,近一步瞭解「七邪法」是有必要的。本文擬從七個邪法的版本比對,分析其內容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並透過上下文脈與相關之資料,來探討這在經典中罕見的「七邪法」[10]。

首先以「七邪法」之相關經文進行漢藏四譯本的比對,如下表:
譯本\
中文譯本 藏本
護本 什本 支本
A 如是迦葉,此諸正士盡一切法興顯發起,於七正法令世依怙, 正法滅時,七邪法出, 正法滅時,七邪法出, od-srun de bźin-du skyes-bu-dam-pa de lta-du dag kyan dam-pai-chos yoṅs-su zad-pargyur de /jug-rten gans-par dam-pa ma yin pai chos bdun byun-bai tshe /
B 便復遊至他方佛土。 爾乃至於他方世界。 爾乃至於他方世界。 .sans-rgyas-gyi źin gźan du pho-bargyur-ro /
C 何謂為七? 何等七? 何等為七? .bdun gan-źe-na/ di-lta-ste /
D 諸外異道、 一者外道論、 一者外道論、 .mu-stegs-can gyi gans daṅ /
E 隨親惡友 二者惡知識、 二者惡知識、 .sdug-pai grogs-pos yoṅs-su zin-pa daṅ /
F 墮邪見行、 三者邪用道法、 三者邪用道法、 log-pao sbyor-ba daṅ /
G 轉相賊害、 四者互相惱亂、 四者互相惱亂、 .gcig-ta gcigtshe-bai sbyor-ba daṅ /
H 受墮諸見、 五者入邪見棘林、 五者入邪見棘林、 lta-bargyur-pai thib-po daṅ/


p. 61

I 壞諸德本、 六者不修福德、 六者不能壞不善根、 dge-bao rtsa-bajoms-par byed-pa daṅ /
J 不得等時。 七者無有得道。 七者無有證會法者。 .ma thob ciṅ mnon-par ma rtogs-pa ste /
K 是為興顯發起於此七法, 此七惡出時, 是等七惡出於世時, .dam-pa ma yin-pai chos bdun-po de-dagjig-rter gans-par byun-ba de na /
L 斯諸正士為如應器, 是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 此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 .sems-can rnams snod ma yin par śes nas sgyes-bu dam-pa de-dag /
M 見眾生本遊彼佛國, 爾乃至於他方佛國, 爾乃至於他方佛國, .sang-rgyas-gyi źin gźan dupo-bar te/
N 不離諸佛、常見正覺、聽於經典, 不離見聞佛法、 亦常不離見聞佛法、 .sans-rgyas ma thon-ba daṅ / dam-pai thos ma ñan-pa daṅ/
O 勸化眾生, 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 .sems-can yons-su smin-par bya-ba daṅ /
P 殖眾德本。 增長善根。 增長善根。 .dge-bai rtsa-pa yoṅs-supar-pa dan yav mibral-pargyur-ro //

「七邪法」一詞譯語,鳩摩羅什與菩提流支二譯本(以下簡稱什本、支本)是相同的[11]。藏譯本為“dam-pa ma yin-pa i chos-bdun”,中文譯為「七不(非)正法」。這是否意味「不正法」即是「邪法」[12]呢?

p. 62

雖然目前沒有相對應之梵文本可供參考,若依照《佛教漢梵大辭典》「邪法」一詞的梵語:asad-dharmamithya-dharmaasubha,[13]其對譯語有邪、不正、不善、非真妙、惡法,[14]且在漢譯佛典裡,是有「不正法」乃「正法」之對應的例子[15],因此「邪法」是可等同「不正法」來理解的。[16]

從七個邪法的排列順序來看,四譯本是相當一致的。就內容而言,四譯本所使用的譯詞雖有不同,但意思也大多相近。若要準確地瞭解七個邪法,實有必要逐一討論。

一、護本之「諸外異道」,從字面上的理解應「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17]」。什本、支本同樣是「外道論」──外道邪論之意;藏本譯為「外道之處」,皆屬外道一義範疇。

二、「惡知識」——「惡友之意,善知識之對。及說邪法、惡法,使人陷於魔道之惡德者[18]」。護本「隨親惡友」與藏本「為惡友控制」則加上動詞。

三、什本、支本「邪用道法」筆者目前尚未在其他經典見到此語,可能是指以不正當的心態(知見)來修道、生活,參考護本「墮邪見行」——因邪見而起邪行與藏本「行邪法(直譯:使用不正確的方 法)」,

p. 63

意思則較為清楚。

四、「互相惱亂」、「轉相賊害」即藏本之「互相傷害」,因無明、或一時煩惱而起害心於人[19]

五、「入邪見棘林」是指眾生心智已為種種錯誤的知見障蔽,就像被茂密的棘(稠)林所覆蓋一樣,難見天日[20] 。與護本「受墮諸見」、藏本「遮蔽所見」同。

六、善根「又作善本、德本[21]」,有時也作福德[22]。四譯本——「壞諸德本」、「不修福德」、「不能壞不善根」、「善根斷盡」——皆同一義。

七、得道——「得聖道、無上道之意……亦即得無漏之聖道,得菩薩之無生法忍,或得到無上菩提(佛果),皆可稱為得道」[23],泛指證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無生法忍位)及佛之聖位。支本「無有證會法者」指沒有證悟、得道之人,或不可能證悟、得道的這件 事[24]

p. 64

什本之「無有得道」即「沒有得道的可能」。藏本「不得、不覺」省略主詞、受詞,意思雖不清楚,但參照漢譯本,應該是不能得證、無法覺悟。

「邪」在佛典中有不正(不善、惡)之意[25],若將「外道論」、「惡知識」……「無有得道」七者視為邪法,似乎會有困難。原因可從二方面來說明:一、有些「邪法」並沒有不正、邪的意思。例如「外道」在四部阿含裡,少有邪的貶稱意味[26];「無有得道」——沒有解脫、成佛的可能,只單純地陳述一件狀況,並未涉及邪法的生成因素,沒有理由作邪法之意。二、有些「邪法」與邪法的關係並不明確或不合邏輯。舉其他法數詞彙來看:「三不善根」、「五無間業」及「十不善業」與它們各個內容之間是有關聯的,[27]而「七邪法」就非如此。如「墮邪見行」本身即是行邪法,這樣的「邪法」內容並不清楚,有說等於沒說;第五為邪見所障蔽,這是造成受害者的原因,怎能稱之為邪法!

既然七個邪法在認定為邪法的範疇上有問題,那麼為何《思益經》

p. 65

會有如此地安排呢?以下繼續討論。

為了理解、分析七個邪法彼此間的關係,暫時分為下列四組:

一、外道論與惡知識:皈依外道,信奉邪知見組成的學說,往往吸引缺乏正見者,入道親近惡知識[28], 「隨順其教,聽受邪法」[29]。此二者易使人聯想邪見、邪法生成的起因。

二、邪用道法與互相惱亂:在惡知識的引導下,「攝受、聽聞邪法,聞、思、修慧所引邪行」[30],使用不正確的方法,過邪命的生活,因煩惱而害人害己。

三、入邪見棘林與不修福德:由於邪見的遮蔽(不能生起正見)不去從事利己利他之事,反而造作種種惡行,斷了種善根、修福德的機會。

四、無有得道:在不具正見與不修福德的情形下,當然就沒有證悟、得道的可能。

由以上的分類可知此四組是有前後、發生順序的。從初入邪門,起邪見、邪行傷害自他,以致於沒有得道,如同信受邪道的起迄過程。但是在經典中,行邪法的最終下場應該是墮地獄等三惡道,而不是「無有得道」[31] 。若「無有得道」是如同上一章所說之不能得道、不能成佛之意,

p. 66

那麼依受報的後果而言,「無有得道」是比「墮三惡道」嚴重得多![32]於此不禁懷疑,這信受邪法的起迄過程的組織是否只是出於偶然、巧合,而不嚴謹。因此,試從另一角度來檢視之,一一將七個邪法轉換為相反詞:

一、外道論——內學[33]   

二、惡知識——善知識[34]  

三、邪用道法——行正道法[35]   

四、互相惱亂——互為饒益[36]   

p. 67

五、入邪見棘林——具足智慧[37]   

六、不修福德——具足福德[38]   

七、無有得道——得道成佛

這七個正法從初入(皈依)佛門——親近善知識——修行正法——饒益有情——具足智慧資糧——具足福德資糧——得道成佛,依序形成佛教之覓道、修道、證道的次第[39],可稱為「(沒有實際內容、簡要的)成佛之菩提道次第」[40]。換句話說,「七邪法」即「不能成佛之邪道次第」,

p. 68

其內容與順序不是巧合、鬆散、不合邏輯的,相反地,它很嚴謹,有邏輯上的安排。但是佛典裏並沒有邪道次第的記載,而且就常理來看,也不合理。依藤田宏達所言,在原始佛教對於善、惡的定義和分類常以相反之詞與一一具體的教說(內容)表示。例如相對於八正道(八支聖道、八正性)的是八邪道(八支邪道、八邪性),在《相應部》中舉出八正道之一一項目即「諸(一切)善法」,而八邪道逐一的內容稱為「諸(一切)不善法」。[41]此「七邪法」會不會是「某某道次第」的相對稱呼,然而這也無經證可考。雖然未能得出任何結論,但「七邪法」有其次第及完整性,既使不作「邪道次第」解,也應視為某一整體、統一的概念,如:「外道論」至「不修福德」六者是導致「無有得道」發生之要素、條件,而「無有得道」可說是結果、總相[42],所以有可能「無有得道」代表「七邪法」某一概念吧?這僅是筆者粗略的推測,暫將問題擱置一旁,參考其他漢譯佛典的說法,來理解「七邪法」是要傳達什麼樣的概念。

雖然「七邪法」的內容不能作邪法理會,但是漢譯佛典提供正法滅時的訊息,倒是有「非法」、「邪法」的出現。因此將其列出比較,從這些類似的經句幫助我們想像當時邪法增熾的情況。例如《雜阿含》卷32:

如來正法滅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p. 69

[43]

此處正法滅時,出現的是「相似像法」——惡眾生說非法、持非律,混淆正法;並以類似正法的言語來搧動人心。惡眾生的行為很容易聯想「七邪法」裡,入道親近惡友,而行邪法的眾生。此文也稍描述眾生習惡法之心態、結果——樂行、欲行、成就諸惡,比起「七邪法」描述得生動些。另一例同此經《雜阿含》卷25:

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壞。[44]

這裡法滅時,出現的是「非法」,使得眾生不修習十善業道[45],而「非法」的內容在經文裡未作說明。又《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

……於末世時,轉輪聖王隱沒不現,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起三種過:一者非法貪心,二者起於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纏心。[46]

大薩遮尼乾子接著繼續向嚴熾王一一解釋:「樂於非法貪心」即「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邪法網羅纏心」即 「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論想;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熏修邪見,以為福德。」像這樣的內容似乎看得到「相似像法」、「非法」、「七邪法」的影子,筆者認為在論述法滅時,各經典可能會依其需要(編纂者依其觀察角度進行處理的方式),

p. 70

在表達內容時,也就有所不同。雖然多少有些出入,但它們之間有一共通點就是當時眾生不修善法、成就惡法,其實這也是造成法滅原因的通說。[47]不過若依「成就諸惡」、「十善悉壞」、「一切眾生造惡業故」[48] 的脈絡來看,似乎感受到當時普遍現象——沒有得道的可能,因此筆者推測在《思益經》中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度,其不可度的原因可能就是眾生「無有得道」[49] 的緣故。



p. 71

由上述初步的探討可知:菩薩[50]觀察當時眾生,善根斷盡,不能成為法器[51]

p. 72

受持法教。也就是說,面對如此的眾生,菩薩無法為之說法。若據「七邪法」與道次第的關係,是否意味著,不依「道次第」修習,很難具足得度因緣,也許這是《思益經》在論及法滅外的另一種關懷。

「菩薩是一切善法的根源」[52],若停止了護持正法[53]的事業,佛法必然不能留住於世間。許多經典記載未來世法欲滅時,「無法無修行」[54] ,甚至「學而不得道」[55] ,大概就是此一情況吧![56] 此經描述法將滅時,菩薩選擇離開此世間,至他方佛國土來延續正法,[57] 菩薩處理此一危機的方式,在其它經典十分罕見。

若從反向來思考的話,所謂「法滅」不就是指菩薩在此世間的消失。

p. 73

這正可解釋 「正法滅者為大乘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58]之語。象手菩薩也曾請益佛陀,對法滅的看法:

爾時象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言,如來所說正法滅故,誰當示導?」「無說導,故名正法滅;正法滅故,名如來滅;如是亦名不度一切眾生。」佛告象手,若人如是難問,應如是答。[59]

從此一定義來看「法滅」,《思益經》「七邪法」的觀點與其他經典的「法滅思想」便有所不同。[60]菩薩不能利益、度化眾生,就違反其誓願,也就不能成就菩提(佛道),或許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見佛聞法,是不得已的選擇。又《思益經》說到:

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迦葉!大海之水則有滅盡,而諸菩薩摩訶薩等甚深正法不盡不滅。迦葉!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作斯觀![61]

在支本特別地指出(餘中文譯本無)「甚深正法不盡不滅」,[62]如此看來,容受正法的法器眾生敗壞,而流布正法的菩薩大士離去,「法」並不是真正的消失!那麼會有「法滅」嗎?

[1] 《大正新脩大藏經》(以下簡稱T)冊2,頁84,b欄,第十六行,以T2.84b16表示。

[2] 法滅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外在二方面,皆與人為因素有關:

在僧團內部,僧人輕視法教、不修禪定、忙於俗務等;

在僧團外部,國內外的武力侵犯,或政治干預等。

Etienne 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translated by Sara Webb-BoinLouvain-Paris: Peeters Press, 1988)pp. 198~202; 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California, Berkeley: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92)pp. 120~132;雲井昭善〈第十一章インド佛教の末法思想〉,《佛教思想2.惡》(京都:平樂寺書店,1985)p. 327;雲井昭善〈法滅思想の源流〉,橫超慧日編《北魏佛教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p. 289。

[3] 谷上昌賢〈末法思想の意味するもの〉,《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22,第2號p. 929。有關此研究之學者大多認為末法、法滅觀念皆來自於佛教徒對於護持正法的危機感(日本學者多用「危機觀」、「危機意識」、「危機思想」來形容佛教這方面的內容),並且有意無意地將此類預言傳承下來(如編入經典)。另參印順法師〈北印度教難〉,《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73)p. 286;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 p. 4;水谷幸正〈佛教における危機意識の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8,第2號p. 606。

[4] 很多大乘經典在述及法滅時,認為護持正法是佛弟子的首要工作,參屈大成〈佛教危機思想研究緒論〉,《獅子吼雜誌》卷33,第5期(臺北:松山寺獅子吼雜誌社,1994)p. 30。

[5] T13.125a22。

[6] T53.1008b22。

[7] 下列漢藏四同本異譯泛稱《思益經》:

西晉竺法護譯《持心梵天所問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北魏菩提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及藏譯本,phags-pa tshangs-pa khyad-par-sems-kyis shus-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i mdo,分別收錄於T15. No.585、No.586、No.587及《西藏大藏經.臺北版》No.807,以下簡稱為護本、什本、支本及藏本。

[8] 此喻以什本來看,長行出自T15.58a3~58a17,偈頌出自T15.58b6~58c4,原文稍長,筆者擇要敘述。

[9] 「邪法」一詞在佛典裡常出現的使用方式,筆者整理、歸納為下列三類。一、邪法生起之因:《正法念處經》T17.103c6「……知此眾生於前世時,以邪見故學習邪法,復有眾生亦學邪法而生邪慢……」;《大乘菩薩藏正法經》T11.848b19「……是時長者愛樂承事離繫外道,修習邪法,而生邪見……」。二、邪法障礙修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T8.882a1「……若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導引五趣眾生,置於無上正等菩提,遠離外道、邪法及惡知識……」;《大方廣佛華嚴經》T10.429c7「菩提心者,猶如正濟,令其離諸邪法故」。三、邪法為正法之對:《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T12.243「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心,……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如來示教勝軍王經》T14.787a19「……應以正法,勿以邪法;應隨法行,勿隨非法!」。

[10] 筆者以《大正藏索引》查閱「七邪法」一詞,除《思益經》外,僅發現《十住毘婆沙論》T26.92b3有「七邪法」一詞,從其上下文意是指去除七邪法才能攝佛道,而此中之「七邪法」是與文中之信、慚、愧、聞、精進、念、慧「七正法」內容相反。

[11] 護本「七正法」與其他譯本之「七邪法」、「七不正法」恰為相反詞,筆者認為二者的差異主要是竺法護的譯法不同於其他譯師,若對照四譯本之AK欄,在其他譯本之「七邪法」,護本是作「於七正法令世依怙」。所以ABC欄護本可理解如下:此諸正士興顯、發起正法,使其住於世間,然後就到他方佛國土。哪些地方(眾生)需要正法呢?

[12] 有關「正法」與「邪法」的內容,為數不少的經典對「正法」的描述、解說十分詳盡且豐富,而「邪法」在經中的出現有如陪襯地位,數量相較「正法」可說是非常的少(例如《大正藏索引.阿含部》僅有三個,《本緣部》就沒有出現。),更遑論有關「邪法」的說明。這種情形似乎也反映在中、日佛學的辭典工具書裡,筆者查閱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73年7月,一版)、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12,二版)、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1,一版)、朱芾煌著《法相大辭典》(臺北:琉璃經房印行,民國56年12月,初版)、塚本善隆等編《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昭和48年10月,初版)、總合佛教大辭典編集委員會編篡《總合佛教大辭典》(東京:富山房,昭和48年10月,初版)、中村元編著《佛教語大辭典》(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昭和50年2月1日,一版),僅《佛學大辭典》與《佛教語大辭典》二書收錄「邪法」,其內容也十分貧乏,如前者只舉「邪僻之道」一例,後者僅列出一、「正法之對」,二、「同邪教」而已。

[13] 參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靈友會,平成9年)p. 1171。

[14] 荻原雲來編篡《梵和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p. 167、p. 1041、p. 158。

[15]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臺北:東初出版社,民國83年)p. 38、p. 39。

[16] 參注9。

[17] 《望月佛教大辭典》p. 911b

[18] 《望月佛教大辭典》p. 18b

[19] 如《增一阿含經》T2.744a13「……如有著於婬欲,而起惱亂,復起害心向他人……」與《第一義法勝經》T17.881c7「……迭互相見,則生瞋心,更求過短相同,便欲為惱亂……」。

[20] 除了此處之「邪見棘林」外,筆者尚未在其他經典中發現相同譯詞。但舉其同義語詞如下:一、邪見稠林——《大方廣佛華嚴經》T10.740a3「一切眾生。入邪見稠林,住於邪道……」;《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T9.310b1「婬欲所生諸繫縛,見諸眾生行難行;行於邪見稠林中,以是緣故十力悲」。二、惡見稠林——《大方廣佛華嚴經》T10.765a10「入諸邪網,惡見稠林,」;《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14.405b9「第九大願……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三、愚癡叢林——《十住經》T10.505b7「……入惡邪見網,為種種愚癡叢林所覆」。

[21] 《佛光大辭典》p. 4888a

[22] 在漢譯四部《阿含經》中,善根與福德有時可作同義解(高明道老師提示)。筆者雖未深究是否《巴利經典》中同一語詞,在漢譯《阿含》有譯作善根、福德,不過在荻原雲來編篡《梵和大辭典》以及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梵語punyakusala皆可譯為福德或善根。另參藤田宏達〈原始佛教における善惡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22,第2號。

[23] 《望月佛教大辭典》p. 3941a

[24] 「證會」一詞在漢譯佛典裡作動詞用,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1072「彼能證會我及有情似無自性」;T7.968b2「夫如來者,以微妙智證會真如!」若依《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T31.773c3「……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毘婆舍那二道數數證會故。」及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 174「『現證』是親切的、當前的證會,是無漏的直觀體驗。……」大概推知證會與證得、悟入同義,而有「現觀」意味。

[25] 參中村元編著《佛教語大辭典》p. 610。

[26] 筆者依《大正新修大藏經阿含部索引》檢索「外道」一詞發現當佛陀在教化外道眾,或其弟子與外道有所往來時,並未有貶低外道的情形發生,雖然世尊談到外道的「常見」、「斷見」時,往往給予極嚴正之批判,但並未以「邪」見直接形容。又《望月佛教大辭典》p. 911b「……梵語tithaka原指神聖應受尊敬之隱遁者。就佛教而言,初指自家以外之全部教道(宗教)為外道,後來逐漸含有邪道、邪說之意。」

[27] 三不善根:貪、瞋、痴,能奪人慧命,故又稱三毒。五無間業:感無間地獄之苦果的五種惡業,又稱五逆。十不善業:十善業道之對稱,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十種能斷世間一切善法之惡業。

[28] 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雜阿含經》、《七處三觀經》……對什麼是惡知識有充分解說。並且於《中阿含.善生經》、《中阿含.本際經》與《北本涅槃經》等,強調親近惡知識有大災患,應心生怖懼。總之,惡知識可說是邪見、邪法之根源,其評價完全是負面的。

[29] 參T 12.554b14。

[30]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61年重版),p. 245、p. 246。

[31] 起深重煩惱、行邪法、造惡業,當墮無間地獄等三惡趣,例如:《雜阿含經》T2.272c4「佛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是非法行、危險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T8.880b26「復念我昔為外道師邪見教人,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令無量無邊諸有情類退菩提心,墮於邪見、非法之中,從此命終倷落迦、傍生、鬼趣。」;《大方廣佛華嚴經》T10.739c10「……乃至邪見……安住邪法……不久當墮三惡道中」;《成實論》T32.319a3「……又此邪見人無惡不造,不忌輕重,又少作不善,亦墮地獄」。

[32] 佛法為使有情生信心,趣入正道,達到自他的清淨,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道」,不會因過去之邪見、邪行而於今世或未來世不能證道、成佛。最有名的例子即是提婆達多(devadatta),在《四阿含》、《本生經》皆提到其所造惡業,命終當墮地獄,且永受生死輪迴之苦,然而在《增一阿含》卷47記載提婆達多經六十劫後成辟支佛,後來之《大方便佛報恩經》第四及《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因如來愍之,授記將來成佛。

[33] 依理應使用「內道論」,如《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T8.832a3「復次勝達菩薩於順道忍,以四無畏觀那由他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巧、咒術故……」因少見,故不採用。另外,高明道老師建議儘可能避免使用「內道」一詞,以區別中國道教、民間宗教信仰之自稱。故筆者以「內學」代之。

[34] 參注16。

[35] 修行正法——依正法如實修行(生活)——與修行正道、行正法、行正道法,意思相同,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929b13「……離諸見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見法界」;《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T9.331c1「……修行正道,離於非法,隨時隨處,不行惱害」;又T9.335a1「……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T9.334c19「……常行正法,利益眾生」;《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T8.831b19「……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羅陀位」。

[36] 印順法師著《華雨集》冊1(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2年4月初版)p. 223「五、『饒益』,六、『違害』:這二件事,是相反的。什麼是饒益?能給他一種利益,使他得到好處,是『饒益』。什麼是違害?能給他一種損害,使他感到苦惱,是『違害』」。《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T19.403a11「是諸有情,若得聞止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6.692c7「慈心相向,互為饒益」。茲取「互為饒益」一詞。

[37] 邪見(八正道之首)相反詞是正見,據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 205、p. 206所說:正見有世間、出世間正見,其中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叫「出世正見」或「增上慧(學)」。在三乘共法的經典裡,智慧即般若、正見,啟導一切功德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經中每每以「具足智慧」——正知見的圓滿——來除滅愚癡、離諸煩惱,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T10.805a13「所謂具足智慧、勤求善友、勇猛精進、離諸障惑、正行清淨、尊重正教、觀法性空、滅除邪見、修習正道、具真實智。若諸菩薩於此十法具足圓滿,則能速疾得此解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T8.227a11「有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智慧,用是智慧常不墮惡道……」;《大方廣佛華嚴經》T9.461c2「……除滅愚癡、具足智慧……具足智慧功德力故,除滅一切心垢煩惱」。故筆者以「具足智慧」為「入邪見棘林」之對。

[3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925b3「謂諸菩薩能伏天魔、摧諸外道,具足福德、智慧力故,一切佛法無不修行,一切佛境無不證見……」;同一經T7.953b14「……聲聞、獨覺厭怖生死、欣樂涅槃,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義故非菩薩道」。「具足」另有同義詞,如「積集」、「圓滿」,筆者檢索CBATA電子佛典《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測試版)發現「具足」之詞條最多。

[39]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自序》iii.iv;「學道過程表解」p. 21、p. 22;及「聲聞道次第表」p. 33。

[40]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自序》提到「道次第」緣由,大意是: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為了使眾生能夠完整地把握、抉擇佛法,使其悟入佛知見,於是統攝教理、觀行,揭示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身直趣佛道。有關「道次第」的研究,筆者目前尚未發現相關著作。另外,開印法師於圓光佛學院講授《大智度論》時,整理過「道次第」方面的內容,其將經、論中主要之「道次第」作分類,並以《中阿含.七車經》為其思想起源。

[41] 參藤田宏達〈原始佛教における善惡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22,第2號。

[42] 此處使用「總相」之意,不僅表前後因果關係,也顯示概括全體的狀態,如:瓦、磚、木材等(條件、別相)構成的房子(總相)。

[43] 參T2.226c6。此引文同《思益經》「七邪法」藏身在譬喻裡一樣,且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另參T2.419b25。

[44] 參T2.177c4。

[45]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p. 37、p. 52。上述之「成就諸惡」——成就惡法、邪法與「十善悉壞」——毀壞善法、正法,在用詞上有諸多聯想之處,是各有所指,或者是同義?

[46] 參T9.332c1。

[47] 參注2及屈大成〈佛教危機思想研究緒論〉,《獅子吼雜誌》卷33,第5期,pp. 27~29。

[48]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T8.843a6:引自「佛告波斯匿王:『我滅度後,一切有情造惡業故……』」。

[49] 在漢譯佛典裡談到能不能解脫、成佛大致會有兩種情況:

(一)對象多為教內而言,語氣上有「若不改善,則不能……」,或者是三輪體空之意,而且都沒有再詳明其不能得證原因。筆者先作一語彙表,方便參看,並列經證於後。
對象\道 解脫道 菩薩道
凡夫 不可(能)得度
永無解脫
不得(證)涅槃
不得正覺
不得菩提
不能成佛道
不能得道、無有得道
菩薩 不入涅槃 不取正覺

《道行般若經》(T8.451c7)「……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壞,船中人皆當沒水而死,不能得度」;《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經》T8.662c9「……眾生畢竟離故無所有,以無所有故不可得眾生相,是故眾生不可得度」;《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968c14「當知彼人未曾親近真淨善友,作如是說令諸有情執二法異,沉淪生死,不得涅槃」;同一經T7.907a7「我應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諸法空,圓滿一切菩提分法,不應今時證於實際,墮二乘地,不得菩提」;《佛說阿惟越致遮經》T9.210a15「父母兄弟子,空寂之所有;則為生死行,不能成佛道」。另外,印順法師在其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78年六版)、《印度之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三版)參考經文,論及「不能成佛情形」,筆者概略整理如下:1.聲聞、緣覺二乘不能成佛。2.非阿蘭若行不能成佛。3.退失菩提心不能成佛。4.金剛乘說波羅蜜多乘不修天色身不能成佛。

(二)針對眾生有沒有解脫、成佛的可能作進一步說明的,大概就是「五種性」思想——將一切眾生分為五類:1.決定成佛(果)。2.獨覺、辟支佛(果)。3.不能成佛、但能解脫之阿羅漢(果)。4.三乘不定種性。5.既不能成佛、也不能解脫之無性種性。此中,最後之無性「又稱無種性、無性有情、無有出世功德……,無般涅槃法,不具無漏種子,惟具有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而不能解脫……此即所謂無性闡提(《望月佛教大辭典》p. 1212、p. 1213)」,有些經、論又稱之為斷善闡提,如《大般涅槃經》T12.392c13「何等名為一闡提耶?一闡提為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同此經T12.554b12「一闡提者名斷善根,斷善根故沒生死,不能得出」;《入楞伽經》T16.597c10「一闡提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這裡討論到一闡提之無有得道是因「斷善根」故,(此在《大乘莊嚴經論》T31.595a6、《瑜伽師地論》T30.669b9 也有論述)與「七邪法」之「不修福德」——藏本作「善根斷盡」可作聯想,是否暗示當時眾生根性問題?從「七邪法」之邪道次第可知不修福德、善根斷盡的原因,是眾生具有增上邪見(入邪見棘林),那麼在其它論典的說法又是如何?筆者列舉如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T27.181c6「邪見斷善根」、《瑜伽師地論》T30.281a「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俱舍論》T29.88c8「惡業道中,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概括而言,眾生由於具足邪見,能斷善根,而成無有得道之闡提。回到「七邪法」上下文,筆者推測:菩薩觀當時眾生根性——邪見增上、善根斷盡(七邪法),所以知諸眾生,難以教化,而不可能得度。另參小川宏〈斷善根論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41,第1號p. 19。

[50] 首先必要釐清此處漢藏四譯本菩薩與正士之意。什本、支本譯為「菩薩」,護本作「正士」,藏本指好人、善人、凡夫之中品德優者,並不一定指修行人。從「七邪法」之上下文來看,此「菩薩」能力,非一般初發心、未登地菩薩能為。據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 1270~1273中,對於菩薩、正士的身分、能力的推論——位登不退轉的在家菩薩,筆者以為從護本譯作「正士」此一線索來看,可能有關。

[51] 《思益經》「七邪法」之偈頌有「法器(堪能受持法教之人)」一詞,漢譯版本如下:護本──正法滅時亦復如是,強精進者而攬持之,已觀察見無任器者,便則往詣他方佛所。什本──正法滅時亦如是,堅精進者能持法,知諸眾生不可度,轉至他方諸佛所。支本──菩薩於法欲滅時,大智護持令不滅……知諸眾生非法器,黠慧菩薩至餘國。

[5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 271。

[53] 「護持正法」散見於各經論之中,看似一佛教共同術語,其實對於是誰護持正法、護持正法的意義(層次)、內容為何、有何功德,佛典說法不盡相同,如《勝天王般若經》、《密跡金剛力士經》。

[54] 《入楞伽經》T16.584a13「次於末世世,無法無修行……」。

[55] 《善見律毘婆沙》T24.796c2「……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藏後經書、文字滅盡……」。

[56] 《迦旃延說法沒盡經》(T49.12a3)「今日最末世,佛法正滅盡,從今日以往,無復說經典,法律及誓戒,當何從聽聞?」;《大寶積經》(T11.126c3)「若於後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佛及法寶及持法者三不現前,何能欲聞、愛樂諮問?」;《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T7.704b8)「未來末世正法滅時,其有眾生樂勤修行,不值法炬,無人為說甚深之法」。

[57] 菩薩至他方佛國土的因緣,有集會、宣說此經,或者他方世界眾生有求,諸如此類。除了《思益經》菩薩為護持正法至他方世界外,目前只發現《大方等大集經》T13.375b2「我今當不久,涅槃滅無餘,大智諸聲聞,亦隨我涅槃;餘方諸佛國,一切諸菩薩,具大神通者,復還向他方」。

[58] 《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T11.675a16,同《勝鬘師子吼一大乘大方便方廣經》T12.219b12。

[59] 《大寶積經.富樓那會》T11.455c12。

[60] 在大集經典群或涅槃經典群所談到的「法滅」或多或少會包含下列幾種情形:(一)法滅的過程可從真實的歷史事件(教難、法難)去考證。(二)法滅原因有具體的描述。(三)會帶有警告的語氣或記起教訓的意味。(四)法滅有時間表。(五)法是真的會滅。

[61] 參T15.92 a5。

[62] 天真法師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