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學研究第10期 (p175-198): (民國95年),臺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0,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宋史.藝文志》釋氏別集、總集考


馮國棟
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




p. 175

提要

《宋史.藝文志》集部共收僧人別集、總集六十四種,三百五十六卷,所涉僧人上起晉代,下及有宋,達六、七十人,保留有大量今已佚失之僧人著作目錄,對今日僧詩研究頗有補益。然《宋史》之記載或過於簡略,或時有差謬,筆者考稽歷代經籍簿錄,參以佛史僧傳,對宋代釋氏詩文集之存佚流傳、卷數分合、著者生平作進一步之考察。

關鍵詞:1.《宋史.藝文志》 2.總集 3.別集 4.僧人 5.考證

【目次】

一、前言

二、別集類

三、總集類



p. 176

一、前言

《宋史.藝文志》集部共收僧人別集、總集共六十四種,三百五十六卷,所涉之僧人達六七十人。其中別集五十三種,三百零八卷;總集凡十一種,四十八卷。所收僧人上起晉代,下及有宋。《四庫全書總目》「崇文總目」提要批評《宋史.藝文志》云:「厥後托克托等作《宋史.藝文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于諸史志中,最為叢脞。」[1]而僧人之作,向不為人所重,故其記載甚簡,而時有差謬。職是之故,筆者考稽歷代經籍簿錄,參以佛史僧傳,對此類詩文集之存佚流傳、卷數分合、著者生平作進一步之考察。[2]

二、別集類

1、晉惠遠《廬山集》十卷

惠遠,即慧遠,晉僧。雁門婁煩(今山西樓煩)人,俗姓賈氏。年二十一,受業於釋道安。太元十五年,於廬山立東林精舍,與宗炳、劉遺民等人結白蓮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為淨土宗始祖。

《高僧傳》云: 「所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3]知慧遠身後,其作已結集,共十卷。《崇文總目》子部亦載:「《廬山集》十卷。」[4]然《隋書.經籍志》載《釋慧遠集》十二卷,集名卷數俱不同,似為另一版本。宗曉《樂邦文類.蓮社始祖廬山遠法師傳》云: 「師有雜文二十卷,號《廬山集》。靈芝元照律師作序,板刊紹興府庫,識者敬焉。」[5]靈芝元照為宋代兼修淨土之律宗大德,由此可知,《廬山集》在宋代曾刻版流通。



p. 177

2、《僧棲白詩》一卷

棲白,唐代越中僧人,宣宗大中年間,曾居長安薦福寺,為內供奉,歷事三朝,享年逾六十。曾與姚合、李洞、李頻諸人有交遊。李頻《題薦福寺僧棲白上人院》:「空門有才子,得道亦吟詩。」[6]李昌符《寄棲白上人》:「剪髮兼成隱,將心更屬文。」[7]林寬《哭棲白供奉》亦云:「琢詩方到骨,至死不離貧。」[8]皆說明棲白長於屬文作詩。許棠《贈棲白上人》云:「詩傳華夏外,偈布市朝間。」[9]也可見其詩偈流傳之廣。《直齋書錄解題》卷19亦載《僧棲白詩》一卷。此集今佚。

3、《僧子蘭詩》一卷

子蘭為唐末僧人,生平不詳。胡震亨《唐音癸簽》云:

嗣後轉噉膻名,競營供奉,集講內殿,獻頌壽辰。如廣宣、棲白、子蘭、可止之流,棲止京國,交結重臣,品格斯非,詩教何取?[10]

可知子蘭與棲白、廣宣等皆曾作內供奉。文淵閣本《崇文總目》卷12、《通志》卷70、《唐音癸簽》卷30皆錄有《子蘭詩》一卷。

4、《僧懷浦詩集》一卷

懷浦,晚唐五代僧人,生平不詳。胡震亨《唐音癸簽》卷30載《懷浦詩》一卷。

5、僧安綬《雁蕩山集》一卷

安綬,生平無考,觀其別集之名,當為雁蕩山僧人。《雁蕩山集》歷代書目不見載錄。



p. 178

6、《僧虛中詩》一卷

虛中,晚唐五代僧人,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少出家,初住玉笥山二十年,後遊湖、湘間,與貫休、齊己、棲蟾、鄭谷等人為友。天祐中,往中條山見司空圖,未果,遂作詩以寄。司空圖得詩大喜,有「十年華嶽峰前住,只得虛中一首詩」之句。後住江西宗成寺,與馬殷之子馬希振過從甚密。

虛中有集一卷,《崇文總目》卷5、《通志》卷70皆作《虛中詩》一卷,與宋志所記同。《郡齋讀書志》卷4載:虛中《碧雲詩》一卷。二者不知是否為同一集。《唐才子傳》卷8亦云:「今有《碧雲集》一卷傳世。」[11] 知虛中詩集元世尚有傳本。

7、《僧貫休集》三十卷

貫休,晚唐五代僧人,字德隱,俗姓薑氏,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七歲出家蘭溪和安寺,與僧處默鄰院而居,隔籬論詩。二十歲受具足戒,移居婺州五洩山寺,修禪十年。咸通中於洪州遊學,其後漫遊江西、吳越。乾寧元年往錢塘謁錢鏐,錢氏甚禮之。二年往江陵依成汭,居龍光寺,後開罪於成汭,流放黔州。三年秋入蜀,為王建所重,賜號禪月大師。梁乾化二年卒,年八十一。休善作詩,與陳陶、方干、李頻、許棠、吳融、張為、羅隱、齊己等有唱和。毛晉云:

貫休集名不一,卷次亦不倫。計氏(計有功)云《西嶽集》十卷,吳融為之序,蓋乾寧三年編於荊門者也。或又云《南嶽集》,謂曾隱南嶽也。馬氏(馬端臨)云《寶月詩》一卷,未知何據?其弟子曇域於偽蜀乾德五年,編集前後歌詩文贊,題曰《禪月集》。[1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毛晉跋文云:

《文獻通考》別載《寶月集》一卷,亦云貫休作,今已不傳。然曇域不云有此集,疑馬端臨或誤。毛晉又云《西嶽集》或作《南嶽集》,考貫休生平,

p. 179

未登太華,疑「南嶽」之名為近之,「西」字或傳寫誤也。[13]

然考齊己有〈荊門寄題禪月大師影堂〉詩,詩後注云:「大師著《西嶽集》三十卷,盛傳於世。」[14]齊己與貫休過從甚密,其記當可信,知貫休生前確曾編己詩為《西嶽集》三十卷。又考《嘉泰會稽志》卷8載:諸暨縣有咸通西嶽院。[15]貫休咸通中曾在吳越漫遊,或即住於西嶽院,故以之名其集。四庫提要「傳寫之誤」之說不足信。又考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載:「《寶月詩集》一卷,唐僧貫休。」[16]知《寶月詩集》明代尚有傳本,提要「疑馬端臨或誤」之說不確。

《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1又載《僧貫休碑》一卷。《宋高僧傳》本傳云:

乾寧初,齎志謁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甚愜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偽功,朝廷旌為功臣。乃別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將校姓名,遂刊休詩於碑陰。[17]

《僧貫休碑》當即指此。

8、《僧清塞集》一卷

清塞即周賀,字南卿,東洛(今屬河南)人,客南徐多年。曾隱居少室山,後又居廬嶽為僧,法名清塞。大和末年,姚合任杭州刺史,見其詩,命其還俗。清塞工詩,與賈島、無可齊名。

《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卷4中均載《清塞集》一卷,《崇文總目》卷5既錄《清塞詩》一卷,又載《周賀詩》一卷。《直齋書錄解題》云:「《周賀集》一卷,唐周賀撰,嘗為僧,名清塞,後反初服。別本又號《清塞集》。」

p. 180

[18]知為同書異名。明祁承《澹生堂藏書目》卷13載《清塞集》一卷,《徐氏家藏書目》卷5亦載《僧清塞詩》一卷,知明代此集傳本尚多。

9、《僧齊己集》十卷,又《白蓮華(或無「華」字)編外集》十卷

齊己,唐僧,長沙(今屬湖南)人,俗姓胡,名得生。七歲出家,後雲遊各地,曾居長沙道林寺、廬山東林寺。後梁龍德元年,擬往西蜀,荊州節度高從誨慕其高名,留居龍興寺。後唐長興末年,病卒於江陵。齊己工詩,與貫休、虛中、李洞、方幹、孫光憲諸人有唱酬。

門人西文輯其詩稿,編為《白蓮集》十卷,孫光憲為序。序中云:

師平生詩稿,未遑刪汰,俄驚遷化。門人西文並以所集見授,因得編就八百一十篇,勒成一十卷,題曰《白蓮集》,蓋以久棲東林,不忘勝事。余既繕寫,歸於廬嶽,附遠大師文集之末。……天福三年戊戌三月一日序。[19]

觀此序,《白蓮集》之初刻似附於慧遠文集之後。《崇文總目》卷5、《直齋書錄解題》卷19、《通志》卷70皆作《白蓮集》十卷,而《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則云《白蓮集》三十卷,不知何本。《崇文總目》又著錄《白蓮外編》十卷,《通志》同。明毛晉將皎然《杼山集》、貫休《禪月集》與《白蓮集》合刻為《唐三高僧詩集》。[20]

10、《僧義現集》三卷

義現,生平不詳,《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載《僧義現詩集》三卷。

11、《僧應之集》一卷

應之,俗姓王,其先為南閩(今屬福建)人。初應進士試被黜,遂出家為僧。

p. 181

後唐明宗天成中,從棲隱學詩。南唐中主保大年間,授文章應制大德、賜紫。遷右街僧錄,固辭,退居奉先禪院。

《崇文總目》卷5載《僧應之詩》一卷。應之長於撰述,除詩集外,尚有《四注金剛經》一卷、《臨書關要》一卷。

12、《僧承訥集》一卷

承訥,生平無考。《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1載《僧承訥集》一卷。

13、《僧無願集》一卷

無願,唐末五代間襄陽僧。與齊己為詩友,《白蓮集》卷8有〈寄無願上人〉和〈答無願上人書〉。另卷7有〈謝無願寄《檀溪集》〉:「白首蕭條居漢浦,清吟編集號《檀溪》。」[21]知師有詩集曰《檀溪集》。《崇文總目》卷5、《通志》卷70、《唐音癸簽》卷30均載:《僧無願詩》一卷。

14、《僧靈穆集》一卷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69〈明遠大師塔碑銘〉云:

大師(明遠)醮郡酇人,世姓暴氏,僧號明遠。七歲依本郡霈禪師出家,十九從泗洲靈穆律師受具戒。[22]

明遠之師靈穆為唐代律僧,稍早於白居易。不知是否此書之作者,待考。《靈穆集》不見於歷代書目。

15、僧靈護《筠源集》十卷

《宋高僧傳》卷25《梁揚州禪智寺從審傳》末云:

(從審)以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構疾,迨十九日禺中,微息而終,顏貌如常。荼毘,獲舍利三十粒,堅明通鍛無耗。疊石為墳,筠源沙門靈護述墳銘云。

p. 182

[23]

為從審撰塔銘之靈護,既云是「筠源沙門」當即是作《筠源集》之靈護。

16、僧可朋《玉壘集》十卷

可朋,五代時詩僧,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能詩,好飲酒,貧無以償酒債,或作詩以酬之,遂自號曰醉髡。少與盧延讓、方干為詩友。後蜀後主廣政十九年,歐陽炯力薦於後主。後主賜錢十萬、帛五十匹。《十國春秋》卷57有傳。

曾慥《類說》卷27引《外史檮杌》云:「詩僧可朋有詩號《玉壘集》。」[24]《十國春秋》亦云:「可朋有詩千餘篇,號《玉壘集》。」[25]《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1載《僧可朋詩》七卷,又載可朋《玉壘集》七卷,《外集》一卷。

17、僧自牧《括囊集》十卷

自牧,唐末至五代初金陵詩僧。與齊己為友,己有《訪自牧上人不遇》、《寄自牧上人》、《喜得自牧上人書》、《懷金陵李推官僧自牧》。

齊己《白蓮集》卷7《喜得自牧上人書》云:「聞著《括囊》新集了,擬教誰與序《離騷》?」[26]可知自牧生前已將其詩編為《括囊集》。另《崇文總目》卷5、《通志》卷70皆載《僧自牧詩》一卷。

18、《僧賓付集》一卷

賓付,生平無考,其集也未見著錄。

19、僧尚顏《荊門集》五卷

尚顏,唐末詩僧,俗姓薛氏,字茂聖,唐尚書薛能之宗人。出家荊門,乾符間,至徐州依節度使薛能。後住荊州,景福間曾至京,訪給事中陸希聲。後仍歸荊州。

p. 183

又曾卜居廬山、峽州、潭州等地。光化間曾為文章供奉、賜紫。卒於後梁太祖開平以後,年在九十以上。尚顏為詩學賈島,與詩人鄭谷、吳融、裴說、李洞、陳陶、陸龜蒙、司空圖、方干等人有交遊。

光化間顏蕘集其詩四百餘篇,題名曰《顏上人集》,顏蕘序稱:「其五言七字詩凡四百篇,以為儒釋之光。余與師周旋殆將十稔,始仰師為詩家之傑。」[27]知《顏上人集》收其作四百篇。《崇文總目》卷5、《通志》卷70皆載《僧尚顏詩》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卷19、《文獻通考》卷243又錄《尚顏供奉集》一卷,當是其光化間作詩文供奉時之作品。而宋志所載《荊門集》,當是其前期出家荊門時作品之結集。今存影印書棚本《尚顏詩集》一卷,收入《唐五十家小集》。

20、僧曇域《龍華集》十卷

曇域,唐末五代詩僧,貫休弟子,揚州(今屬江蘇)人。通內外學,戒行精嚴。中年後居蜀,賜號惠光大師。貫休卒後,曇域於前蜀後主乾德五年編集其歌詩文為《禪月集》,雕版行世。生平見《禪月集序》、《宋高僧傳》卷30〈貫休傳〉及《十國春秋》卷5。

《宋高僧傳》卷30云: 「有詩集,亞師(貫休)之體。」[28]蓋即指《龍華集》。《唐音癸簽》卷30亦載曇域《龍華集》十卷。據《宋高僧傳》曇域曾 「重集許慎《說文》,見行於蜀」,[29]《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1所載「僧曇域《補說文字解》三十卷」,[30] 即是其書。

21、《僧文雅集》一卷

今日可考宋僧有二文雅,一為慧日文雅,得法於寶峰克文,住廬山慧日。見《嘉泰普燈錄》卷7、《五燈會元》卷17、《續傳燈錄》卷22。另一為資福文雅,參長蘆智福得法,居燕京資福寺。見《續燈錄》卷11。此集為誰所作,甚難定論。《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載《文雅詩集》。



p. 184

22、僧光《白蓮社集》二十卷,又《虎溪集》十卷

僧光,晉僧,又作僧先,冀州(今屬河北)人,常山淵公弟子。為沙彌時與道安友善,值石氏亂,與道安俱隱於飛龍山。後遷襄陽,遇疾而化。《高僧傳》卷5有傳。廬山有虎溪,而僧光曾隱於廬嶽,或即以所居之地名其集。

3、《僧處默詩》一卷

處默,唐僧,幼出家於蘭溪和安寺,與僧貫休為鄰,且與貫休同薙染,二人常隔籬論詩。後曾遊杭州、潤州等處。入廬山居住多年,與修睦、棲隱、鄭谷等為詩友。又曾在九華山居住,後入長安,住慈恩寺,約卒於唐末梁初。《崇文總目》卷5、《通志》卷70皆載《僧處默詩》一卷。

24、僧希覺《擬江東集》五卷

希覺,五代吳越僧。俗姓商,世居晉陵(今江蘇常州),生於溧陽(今屬江蘇)。因世亂入浙,曾傭書於詩人羅隱家,隱嘗勸其歸鄉修學。年二十五,出家於溫州開元寺,從西明寺慧則究律部。吳越初年,講學於永嘉。吳越文穆王時,賜紫,署文光大師。於後漢高祖乾祐元年卒,年八十五。《宋高僧傳》卷16有傳。

《宋高僧傳》本傳載:

生常所著《擬江東讒書》五卷、雜詩賦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懷古》百韻詩雜體四十章。[31]

希覺曾傭書於羅隱家,故慕羅隱之詩,題己集為《擬江東集》。《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亦載僧希覺《擬江東文集》五卷。據《宋高僧傳》希覺還作有《增暉錄》二十卷、《會釋記》二十卷。其著作今皆不存。

25、《僧鴻漸詩》一卷

鴻漸,唐僧,元和元年春,日僧空海經越州歸國,鴻漸作《奉送日本國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獻後卻還》。另《通志》卷7載「《唐五僧詩》一卷」其下注曰:

p. 185

「鴻漸等。」[32]知鴻漸詩曾編入《唐五僧詩》中。

26、《僧智暹詩》一卷

智暹,宋僧,住越州天衣萬壽寺,得法於真州長蘆淨照崇信,為青原下十三世。又曾住江州景德寺。見《續傳燈錄》卷18。《唐才子傳》卷3誤其為唐僧。《崇文總目》卷5載《僧智暹詩》一卷,《通志》卷70錄《智暹詩》一卷。

27、《僧康白詩》十卷

康白,即五代僧匡白,避宋太祖諱而改。[33]曾作廬山東林寺監寺,號文通大師。與齊己、李中有交遊。齊己有《寄懷東林寺匡白監寺》,李中有《寄廬山白大師》。《崇文總目》卷5有《僧康白詩集》十卷、《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錄《僧匡白詩集》一卷,《通志》卷70作《康白詩》一卷。

28、《僧惠崇詩》三卷

惠崇,宋初僧人,淮南(今屬江蘇)人,一作建陽人。好詩善畫,為宋初九僧之一。《直齋書錄解題》云:「《惠崇集》十卷,淮南僧惠崇撰。與潘閬同時,在九僧之數,亦善畫。」[34]此處作三卷,不知何故。《直齋書錄解題》卷22另載《惠崇句圖》一卷。

29、僧文暢《碧雲集》一卷

文暢,唐僧,吳(今江蘇蘇州)人,戒行精嚴,工詩。與權德輿、柳宗元、韓愈有交遊。權氏有《送文暢上人東遊》、韓愈有《送文暢師北遊》、柳氏有《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崇文總目》卷5著錄《碧雲集》一卷,僧虛中亦有《碧雲集》,蓋異書同名歟?



p. 186

30、《僧楚巒詩》一卷

楚巒,五代前蜀僧人,又作曉巒,[35]為書僧夢龜弟子,長於草書,與曇域並稱。《十國春秋》卷57、《書史會要》卷5有傳。楚巒與齊己有交遊,《白蓮集》卷2有《酬西川楚巒上人卷》。《唐音癸簽》卷30載《楚巒詩》一卷。

31、《僧皎然詩》十卷

皎然,唐僧,俗姓謝氏,字清晝,湖州長城(今屬浙江)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然據賈晉華考證,實為謝安後裔。[36]開元、天寶之際曾應進士試,未及第,遂出家,居潤州江寧之長干寺。天寶年間,師從杭州靈隱寺守真學律。後漫遊各地,至德後定居湖州,住苕溪草堂、龍興寺、杼山妙喜寺等地。大歷年間,顏真卿集文士編《韻海鏡源》,皎然亦預撰。約卒於貞元八年後數年間。皎然工詩善文,贊寧《宋高僧傳》本傳稱: 「於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37]與文士陸羽、皇甫冉、吳筠、李嘉祐、劉長卿、嚴維、韋應物、孟郊等皆有交遊。

據《宋高僧傳》本傳,皎然著作有《儒釋交遊傳》、《內典類聚》、《號呶子》。《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皎然詩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三卷。《郡齋讀書志》卷4錄《杼山集》十卷。今存《皎然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議》一卷,餘者皆佚。

32、《僧無可詩》一卷

無可,俗姓賈,范陽(今屬河北)人,賈島從弟。少出家,曾與賈島同居龍興寺,後雲遊越州、湖州、廬山等地。與姚合、張籍、馬戴等人有交遊。工詩,與賈島、周賀齊名。

《遂初堂書目》載《僧無可集》,然未注卷數。《直齋書錄解題》卷19、《文獻通考》卷243皆錄《無可集》一卷。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祁承《澹生堂藏書目》卷13、高儒《百川書志》卷14、徐《徐氏家藏書目》

p. 187

卷5皆載有《無可集》一卷,足徵明代其集流傳尚廣。

33、《僧靈澈詩》一卷

靈澈,又作靈徹,唐僧。俗姓湯,字源澄,又字明泳,會稽(今屬浙江)人。幼年出家於雲門寺。肅、代間從嚴維學詩,大曆中即以詩名江南。大曆末年,住吳興何山寺,與詩僧皎然為友。興元元年赴長安,貞元初復歸會稽。數年後,復北上入京,貞元後期與劉禹錫、柳宗元、呂溫等過從甚密。不久,以受誣得罪,流竄汀州。後遇敕,元和四年至廬山住東林寺。元和十一年,卒於宣州開元寺,年七十一。靈澈工詩,為詩人皎然、劉長卿、嚴維、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所推重。

《劉夢得文集》卷23《澈上人文集》云:

上人歿後十七年,予為吳都,其門人秀峰捧先師之文,來乞詞以志。且曰:師嘗在吳,賦詩僅二千首,今刪取三百篇,勒為十卷。自大曆至元和,凡五十年間,接詞客聞人酬唱,別為十卷。今也思行乎昭世,求一言羽翼之。」[38]

知靈澈卒後十七年,即大和七年,弟子秀峰曾將其詩三百篇編為十卷,名之曰《澈上人文集》,並將靈澈與他人唱和之作另編為十卷。《新唐書》卷60《藝文志》四錄《靈徹詩集》十卷,又僧靈徹《酬唱集》十卷,《通志》卷70同,可證劉氏之說。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43作《靈澈詩集》一卷,已非秀峰所編原貌。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載有《靈澈詩集》一卷,知明代一卷本《靈澈詩集》尚存世。另文淵閣四庫全書《唐四僧詩》收靈澈詩一卷。

34、《僧修睦詩》一卷

修睦,五代僧人,號湘楚,昭宗光化間為廬山東西二林寺僧正,與貫休、齊己、虛中、處默、棲隱、李咸用為詩友。後應吳國征辟往金陵,天祐十五年死於朱瑾之難。

《崇文總目》卷5、《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1、《通志》卷70皆記載為《修睦詩》一卷。《遂初堂書目》錄《僧修睦集》。《直齋書錄解題》

p. 188

卷19、《文獻通考》卷243皆作《東林集》一卷,蓋修睦曾居廬山東林寺,遂以所居之地名集。

35、《僧彙徵集》三卷

彙徵,五代吳越時溫州僧。善詩文,曾從孫合受學。後唐明宗天成間,攜弟子永安至杭州,錢俶時授僧正,賜號光文大師。擅作碑銘,據《宋高僧傳》載,道怤、全付之碑皆彙徵所作。《十國春秋》卷85有傳,另《景德傳燈錄》卷26「杭州報恩光教寺第五世住永安禪師」傳也可略窺禪師生平。

《五代詩話》引《十國春秋注》云:「(贊寧)大師聲望日隆,文學益茂。(略)又得文格於光文大師彙徵,受詩訣於前進士龔霖,由是大為流輩所推。」[39]贊寧以文學稱,而曾學文於彙徵,足見大師精於文學。《崇文總目》卷5錄《僧彙徵集》七卷,《十國春秋》本傳亦云:「僧彙徵善詩文,有集七卷。」[40]《宋志》作三卷,可能其詩至此已散佚。

36、《僧本先集》一卷

本先,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俗姓鄭氏。幼歲於本州集慶院出家,納戒於天臺國清寺。後從天臺德韶學禪,服勤十載得法。住溫州瑞鹿寺,大中祥符二年示寂,世壽六十七。《景德傳燈錄》卷26、《五燈會元》卷10有傳。

《景德傳燈錄》本傳云:「如晝(本先弟子)乃奉師嘗所著《竹林集》十卷,詩篇歌辭共千餘首,詣闕上進,詔藏秘閣。」[41]知本先之別集名《竹林集》,本十卷,收詩歌千餘首。然《宋志》作一卷,恐其時已散佚不少。

37、《僧文彧詩》一卷

文彧,五代時閩僧,號文寶大師。其文集,歷代書目不載。向傳文彧有《詩格》一卷,然據張伯偉先生考證,此書實為五代僧神彧所作。[42]

38、《僧秘演集》二卷

秘演,宋代僧人,與石曼卿、歐陽修交遊甚歡。有志節,善寫詩。歐陽修《文忠集》

p. 189

載其詩集序云:

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相高。二人歡然無所間。曼卿隱於酒,秘演隱於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為歌詩以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略)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秘演之作,以為雅徤有詩人之意。(略)胠其稿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43]

由此知,秘演當時有詩三、四百篇。

39、《僧保暹集》二卷

保暹,宋初僧人,字希白,金華(今屬浙江)人,住普惠院。工詩,為九僧之一。陳充收其詩於《九僧詩集》。

《郡齋讀書志》〈後志〉載:

《希白詩》三卷,右皇朝僧希白撰。張逸序之云:希白能詩,與宋白、梁周翰、張詠而下十數公相友善。其格律不減齊已云。[44]

希白為保暹字,故此處所言之《希白詩》當為其別集。保暹除別集外,《直齋書錄解題》卷22尚載有其詩格《處囊訣》一卷。

40、僧智圓《閒居編》五十一卷

智圓,宋僧,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號潛夫、病夫。錢塘(今屬浙江)人,俗姓徐氏。八歲出家,二十一歲依奉先源清學天臺教。後居西湖孤山,杜門樂道,與林逋為友。乾興元年示寂,年四十七,諡法慧大師。智圓長於著述,著有《維摩垂裕記》、《涅槃經三德指歸》、《涅槃經發源機要記》、《涅槃經疏百非鈔》、《金光明文句索引記》、《金光明玄義表徵記》、《觀經刊正記》、《金剛錍顯性錄》、《十不二門正義》等。生平見《佛祖統紀》卷10、《補續高僧傳》卷2。



p. 190

《補續高僧傳》載: 「於講道之外,以詩文自娛,有雜述五十卷,題曰《閒居編》。」[45] 《閒居編》今存。

41、《僧大容集》一卷

大容,即諲禪師,五代後晉僧。雲門文偃弟子,住英州大容,故號大容。《景德傳燈錄》卷22、《五燈會元》卷15有傳。其詩文集不見歷代書目記載。

42、《僧來鵬詩》一卷

來鵬,晚唐豫章(今屬江西)人,詩思清麗。乾符年間,福建觀察使韋岫愛其才,擬招為婿,不果。鵬後入蜀,中和年間,客死蜀中。

來鵬未曾出家,此處誤作僧,蓋與可朋或有朋相混之故。另《宋志》集部又收《來鵬詩》一卷,重出。

43、僧可尚《揀金集》九卷

《直齋書錄解題》卷20載:「《揀金集》一卷,螺江僧可尚撰。有送徐鉉詩,蓋國初人。」[46] 《方輿勝覽》卷10載:「螺江,在侯官縣西北二十五里。」[47]由此可知,可尚為宋初人福建侯官人。《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卷245皆言其集為一卷,《宋志》言九卷,不知何故。

44、《僧惠澄詩》一卷

惠澄,唐僧,生平不詳,據《佛祖統紀》載: 「武后,沙門惠澄,乞依前朝毀《化胡經》,敕八學士議。」[48]趙希弁《郡齋讀書志》〈後志〉「老子化胡經」條亦云:「《唐志》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狀,證其非偽。」[49]可知惠澄為武后時人。其詩集不可考。

p. 191

45、《僧有朋詩》一卷

《直齋書錄解題》卷20載:「《螺江集》一卷,僧有朋撰,號囷山禪師,族陳氏,閩帥巖六世孫。」[50]據《淳熙三山志》云:「囷山廣福院,九功里,(長興)四年置。《記》云:在釣螺江側,詩僧有朋嘗居之。」[51]囷山在泉州縣西,由此可知,泉州囷山廣福院曾有詩僧有朋,著《螺江集》一卷。

今日可考之宋僧有二有朋。一為金華(今屬浙江)人,名育才,號牧庵,為天臺宗僧人。《補續高僧傳》卷3、《新續高僧傳四集》卷42有傳。二為泉州(今屬福建)人,俗姓蔣氏。試經得度,參開元子琦發明心地,為臨濟宗黃龍派禪僧。《補續高僧傳》卷3、《續傳燈錄》卷21有傳。禪師有朋為泉州人,或即是著《螺江集》之詩僧有朋。然禪僧有朋姓蔣,而詩僧有朋姓陳,又恐非一人,待考。

46、《僧警淳詩》一卷

釋警淳,生平無考,或即宋代僧人景淳。慧洪《冷齋夜話》卷6載:「桂林僧景淳,工為五言詩,規模清寒,其淵源出於島、可。時有佳句,元豐之初,南國山林人多傳誦。」[52]可知此景淳工於為詩。又據張伯偉先生考證,歷代流傳《詩評》一卷,即此景淳所著。[53]

47、《僧靈一詩》一卷

靈一,唐僧,廣陵(今揚州)人,俗姓吳氏。九歲出家,十三歲削髮。從律師法慎學《四分律》,歷住揚州、杭州等地寺院。禪誦之外,喜為歌詩,與朱放、張繼、皇甫冉、嚴維、劉長卿、陸羽為友。寶應元年卒於杭州龍興寺,年三十六。《宋高僧傳》卷15、《唐才子傳》卷3有傳。



p. 192

《遂初堂書目》別集類、《直齋書錄解題》卷19、《文獻通考》卷243皆載《靈一集》一卷。明代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祁承《澹生堂藏書目》卷13、《徐氏家藏書目》卷5皆載有《靈一集》或《靈一詩》一卷,知明代此集尚不罕見。

48、止禪師《青谷集》二卷

止禪師,即宋僧德止。止,歷陽(今屬安徽)人,俗姓徐氏。好參究,一夕忽悟,辭父出家,參寶峰惟照得法。宣和三年,徽宗賜號真際,使居江州圓通寺。《五燈會元》卷14、《續傳燈錄》卷17有傳。

宋朝董更《書錄》云:「釋德止,號青谷。(略)其文有《青谷文集》。」[54]《五燈會元》亦云: 「江州圓通青谷真際德止禪師。」故知禪師號青谷,遂以號名其集。又《直齋書錄解題》卷12載:「《華嚴合論法相撮要》一卷,青谷真際禪師,以唐李長者通元(玄)《合論》撮其要義,手稿為圖案。」[55] 知禪師尚有未刊之《華嚴合論法相撮要》。

49、僧惠洪《物外集》二卷,又《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惠洪,又作慧洪,宋僧,字覺範,自號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氏。十四歲出家,十九歲得度,假慧洪籍為大僧。年二十三,師廬山歸宗寺臨濟宗黃龍派高僧真淨克文學禪,七年後發明心地。崇寧年間,開法江西景德寺、金陵清涼寺。後被控冒籍,入獄,削去僧籍。大觀年間,得張商英賞識,復度為僧,改名德洪。政和元年,張商英罷相,惠洪坐累,削去僧籍,流放崖州。政和四年蒙敕回江西,其後又兩次入獄。出獄後遂入九峰、洞山,以文章自娛。建炎元年,賜重剃髮,復僧名。建炎二年示寂,世壽五十八。《續傳燈錄》卷22、《佛祖歷代通載》卷19有傳。

《直齋書錄解題》載:「《物外集》三卷,僧德洪覺範撰。」[56] 《續傳燈錄》本傳載慧洪之作甚詳:

著《林間錄》二卷、《僧寶傳》三十卷、《高僧傳》十二卷、《智證傳》十卷、《志林》十卷、《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一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語錄偈頌》一編、《法華合論》七卷、《楞嚴尊頂義》十卷、《圓覺皆證義》二卷、《金剛法源論》一卷、《起信論解義》二卷、並行於世。」[57]

未見《物外集》。北宋居簡《北磵集》卷5有文云:《重刻永明壽禪師〈物外集〉序》,[58]言《物外集》為永明延壽之作,《文淵閣書目》亦載:「永明《物外集》一部一冊。」[59]故疑《物外集》應為延壽作品,陳振孫誤載。

50、《僧祖可詩》十三卷

祖可,字正平,丹陽(今屬江蘇)人。蘇堅之子,蘇庠之弟。住廬山,因患疥疾,人號癩可。詩入江西派,時人稱其詩料多,無蔬筍氣,為僧中角麟。《京口耆舊傳》卷4載:其詩為徐俯、曾慥所稱道。徐俯評其詩云:

其發源也,以家學。及其成功,自建安七子,南朝二謝,唐杜甫、韋應物、柳宗元,本朝王荊公、蘇子瞻、黃魯直之妙,皆心得而神解。餘波所及,蒙潤者多,近歲江南高僧逸民,出語可觀,皆可之化也。[60]

《直齋書錄解題》載:「《瀑泉集》十二卷,僧祖可正平撰。蘇養直之弟,有惡疾,號癩可。」[61]《文獻通考》卷245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癩可《東溪集》有詩云……」[62]又《通志》卷70載:「《東溪集》十二卷,釋祖可。」[63]《國史經籍志》卷5亦載釋祖可《東溪集》十二卷。《瀑泉集》《東溪集》皆十二卷,疑為同書異名。

以上別集類收詩人五十人,詩文集五十三種,共三百零八卷。



p. 194

三、總集類

1、僧玄鑒《續古今詩集》三卷

玄鑒為隋唐之際僧人,俗姓焦氏,澤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年十九出家,師事淨影慧遠,深得《涅槃》妙旨。住澤州清化寺,性剛直,見非即呵。唐道宣《續高僧傳》云: 「於今神志貞亮,每講《涅槃》、《十地》、《維摩》,四時不輟,春秋八十有三。」[64]可知道宣作傳之時,玄鑒尚在人間。《續古今詩集》不見於歷代書目。

2、僧惠淨《續古今詩苑英華》十卷

惠淨又作慧淨,隋唐之際人。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年十四出家,住京師紀國寺,貞觀二年,筆受《大莊嚴經論》,十九年,玄奘歸朝,敕與譯經,以病未赴。道宣《續高僧傳》卷3有傳。惠淨兼習大小乘,著述甚豐,有《雜心玄文》三十卷、《俱舍論疏》、《大莊嚴經論疏》、《金剛經注》等。惠淨既嫻於內典,又頗習外學,《續高僧傳》本傳稱其「每以一分之功遊心文史」,「或筆賦緣情,觸興斯舉;留連旬日,動成文會。」惠淨通習詩文,故文士如褚亮、房玄齡、李義府、劉孝孫、庾初孫、韋山甫等多與之遊。

《續高僧傳》又云: 「翰林文士,推承冠絕,競述新制,請擿瑕累。淨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乃搜采近代藻銳者,撰《詩英華》一帙十卷。」又載劉孝孫序言云: 「嘗以法師敷演之暇,商榷翰林。(略)固請法師暫回清鑒,采摭詞什,耘剪蘩蕪。蓋君子不常矜莊,刪詩未為斯玷。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後,纂而續焉。穎川庾初孫,學該墳索,行齊顏閔。京兆韋山甫,耿介有奇節,弋獵綜群言。與法師周旋,情踰膠漆,睹斯盛事,咸共贊成。」[65]知此書乃續蕭統、劉孝綽之《古今詩苑》而作,惠淨主其事,而庾初孫、韋山甫贊成之。

最早著錄此書者為《崇文總目》,題作《續古今詩苑英華集》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續古今詩苑英華集》十卷,右唐僧惠淨撰,輯梁武帝大同年中《會三教編》,至唐劉孝孫《成望河》之作,凡一百五十四人,

p. 195

歌詩五百四十八篇,孝孫為之序。」[66]

3、《僧光上人詩》一卷

光,五代吳越僧,字登封,永嘉人(浙江)吳氏。於陶山寺落髮。工詩,善草隸。謁陸希聲,得其草法。唐昭宗招至御前,賜紫方袍。後歸故里,吳越王錢氏待以客禮,長興中寂於甬東。《宋高僧傳》卷30有傳。

《宋高僧傳》稱其: 「多作古調詩,苦僻寡味,得句時有得色。」又云: 「有文集,知音者所貴。」[67]知光大師喜作詩,且有文集傳世。然《宋志》所載《僧光上人詩》非法師之別集,乃為一總集。《宋高僧傳》又載: 「有朝賢贈歌詩,吳內翰融、羅江東隱等五十家,僅成一集。」[68]故《僧光上人詩》應即為吳融、羅隱諸人所贈歌詩之結集。

4、《唐三十二僧詩》一卷,《四僧詩》八卷

《唐三十二僧詩》無考。《四庫全書》總集類收《唐四僧詩》六卷,即僧靈澈詩一卷、靈一詩二卷、清塞詩二卷、常達詩一卷。不知與《宋志》所記《四僧詩》是否為一書?

5、陳充《九僧詩集》一卷

陳充,字若虛,成都人。雍熙中進士及第,真宗時累官刑部郎中。祥符六年,擢西京御史台。充詞學典贍,性曠達,善談謔,澹於榮利,自號中庸子。有《中庸子集》二十卷、《民士編》一十九卷。

「九僧」之名最早見於歐陽修《六一詩話》,然歐公僅記惠崇一人,後司馬光作《溫公續詩話》,言「九僧」云:

歐陽公云《九僧詩集》已亡。元豐元年秋,余遊萬安山玉泉寺,於進士閔交如舍得之。所謂九詩僧者: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簡長、貴城惟鳳、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懷古也。直昭文館陳充集而序之。

p. 196

[69]

《郡齋讀書志》云:「《九僧詩集》一卷,右皇朝僧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也,陳充為序,凡一百十篇。」[70] 《直齋書錄解題》云:「凡一百七首。」[71] 《郡齋讀書志》舉其成數也。

6、《四釋聯唱詩集》一卷,丁謂序

此集不見於歷代書目。

7、僧仁贊《唐宋類詩》二十卷

仁贊,宋代僧人,住成都大慈寺,有《釋氏會要》四十卷,大中祥符四年益州太守李士衡進呈御覽。《郡齋讀書志》載:「《唐宋類詩》二十卷,右皇朝僧仁贊序,稱羅、唐兩士所編,而不載其名。分類編次唐及本朝祥符已前名人詩。」[72]《宋史.藝文志》又載《羅唐二茂才重校唐宋類詩》二十卷,由此可知,《唐宋類詩》為羅、唐二人所編,僧仁贊僅作序,並非編者,《宋志》誤作序者為編者。

8、慧明大師《靈應天竺集》一卷

慧明大師,即唐末宋初僧人希辯。辯為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本州延福院出家,依天臺德韶得法。忠懿王命主越州清泰寺,後遷杭州普門寺。太平興國三年忠懿王入朝,辯隨至汴京,賜慧明大師封號。《靈應天竺集》於歷代書目不見著錄。

9、《布袋集》一卷

布袋和尚,名契此,又號長汀子,晚唐五代僧人,居明州奉化岳林寺。出語無常,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袋乞,故號布袋和尚。後世以為彌勒化身。

p. 197

《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等書有傳。因契此行事奇特,故後世多畫其像,而詩人禪師亦多有題詠。如蘇軾有〈觀藏真畫布袋和尚像偈〉、黃庭堅有〈以香燭團茶琉璃獻花供布袋和尚頌〉二首、密庵咸傑禪師有〈贊布袋和尚〉、大慧宗杲有〈布袋和尚〉二首。此集收入總集類,應非契此別集,而當為後人讚頌布袋和尚詩歌之結集。

10、楊傑《高僧詩》一卷

宋趙蕃《淳熙稿》卷9有詩名曰:〈假宿總持寺,從僧如應借讀《高僧詩》,法欽所編,無為子所敘者。〉[73]無為子為楊傑之號,由此可知《高僧詩》為法欽所編,楊傑作序。又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唐僧詩》三卷,吳僧法欽集唐僧三十四人詩,二百餘篇,楊傑次公為之序。」[74]次公為楊傑字,《唐僧詩》與《高僧詩》皆為法欽編、楊傑序,當為一書。又《文淵閣書目》卷2載:「《唐高僧詩》一部一冊。」[75]由此或可推斷:《唐高僧詩》為本書全名,《唐僧詩》、《高僧詩》皆為此書略稱。由此可知此集為法欽所編、楊傑作序,《宋志》不察,遂誤作序之人為編者。

以上總集,凡十一種,共四十八卷。



p. 198

A Study of the Buddhist Catalogs in the Song History’s “Yiwenzhi”


Feng Guodong
Post-doctor, Chinese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Yiwen zhi 藝文志 section of the Song History includes the bieji 別集 and zongji 總集 catalogs of works by Buddhist monks (Shi shi釋氏). Altogether they contain 65 collections in 359 fascicles. These catalogs contain materials dating from the Jin to Song dynasties. They preserve lists of works by monks which are no longer extant, and are therefore of great value for research on poems written by monks. Because the Song History’s records are overly brief and sometimes contain errors, the author has done further research to verify the information in these Song History Buddhist catalogs. This includes checking other Buddhist catalogs from various periods, Buddhist histories and biographies; do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transmission and disappearance, discrepancies in the number of fascicles, and authors’ biographies.

關鍵詞:1.Yiwen zhi, Song History 2.zongji 3.bieji 4.monks 5.critical research

(Abstract translated by Eric Goodell)

[1]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85。中華書局,1965年。

[2] 陳樂素,《〈宋史.藝文志〉考證》,對釋氏文集也有涉及,惜為未成之稿,故每集之下,僅對比各目記載之異同,而不加斷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慧皎,《高僧傳》卷6。中華書局,1992年。

[4] 王堯臣、歐陽修著,錢東垣輯,《崇文總目》卷4。《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粵雅堂叢書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5] 宗曉,《樂邦文類》卷3。《大正藏》冊47。

[6] 《全唐詩》卷589。中華書局,1985年。

[7] 《全唐詩》卷601。中華書局,1985年。

[8] 《全唐詩》卷606。中華書局,1985年。

[9] 《全唐詩》卷602。中華書局,1985年。

[10] 胡震亨,《唐音癸簽》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1]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8。中華書局,1987年。

[12] 貫休,《禪月集》卷26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 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卷151。中華書局,1965年。

[14] 齊己,《白蓮集》卷8。四部叢刊本。

[15] 施宿,《嘉泰會稽志》卷8。《宋元方志叢刊》冊7。中華書局,1990年。

[16] 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收錄於馮惠民、李萬健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17] 贊寧,《宋高僧傳》卷30。中華書局,1987年。

[18]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 齊己,《白蓮集》卷首,四部叢刊本。

[20] 毛晉,《汲古閣校刻書目》。收錄於馮惠民、李萬健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21] 齊己,《白蓮集》卷7,四部叢刊本。按四部叢刊本目錄作「謝無願寄檀溪集」,而集中作「謝元願上人寄檀溪集」,知集中作「元願」誤。

[22]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10,四部叢刊本。

[23] 贊寧,《宋高僧傳》卷25。中華書局,1987年。

[24] 曾慥,《類說》卷27,北京圖書館珍本叢刊景印明天啟六年岳鍾秀刻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

[25]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57,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 齊己,《白蓮集》卷7,四部叢刊本。

[27] 《全唐文》卷829。中華書局,1980年。

[28] 贊寧,《宋高僧傳》卷30。中華書局,1987年。

[29] 贊寧,《宋高僧傳》卷30。中華書局,1987年。

[30] 葉德輝輯,《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葉氏觀古堂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31] 贊寧,《宋高僧傳》卷16。中華書局,1987年。

[32] 鄭樵,《通志》卷70。中華書局,1987年。

[33] 陳樂素,《〈宋史.藝文志〉考證》云:「《紹興目》《僧匡白詩集》一卷,『匡』誤。」「匡」因諱改為「康」,本不誤。《〈宋史.藝文志〉考證》。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522。

[34]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5] 陶宗儀《書史會要》卷5載「釋曉巒,前蜀人,工草,學張芝」,其下注云「『曉』一作『楚』」。

[36] 賈晉華,《皎然年譜》。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

[37] 贊寧,《宋高僧傳》卷29。中華書局,1987年。

[38] 劉禹錫,《劉夢得文集》卷23,四部叢刊本。

[39] 王士禛編、鄭方坤補,《五代詩話》卷8。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40]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89,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 道原,《景德傳燈錄》卷26。臺灣真善美出版社景普慧藏本,1973年。

[42]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鳳凰出版社,2005年,頁486。

[43]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卷41,四部叢刊本。

[44] 趙希弁著,《袁本郡齋讀書志》〈後志〉卷2。《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續古逸叢書》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45] 明河,《補續高僧傳》卷2。收錄於《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6]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7] 祝穆,《方輿勝覽》卷10。中華書局,2003年。

[48] 志磐,《佛祖統紀》卷54。《大正藏》冊49。

[49] 趙希弁著,《袁本郡齋讀書志》〈後志〉卷2。《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續古逸叢書》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50]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1]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34。收錄於《宋元方志叢刊》冊8。中華書局,1990年。

[52] 慧洪《冷齋夜話》。收錄於張伯偉《稀見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59。

[53]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鳳凰出版社,2005年,頁499-500。

[54] 董更,《書錄》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6]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7] 居頂,《續傳燈錄》卷22。《大正藏》冊51。

[58] 居簡,《北磵集》卷5,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9]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4。收錄於馮惠民、李萬健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60] 佚名,《京口耆舊傳》卷4,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1]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2]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37。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63] 鄭樵,《通志》卷70。中華書局,1987年。

[64] 道宣,《續高僧傳》卷15。《大正藏》冊50。

[65] 道宣,《續高僧傳》卷3。《大正藏》冊50。

[66] 晁公武著,《袁本郡齋讀書志》卷4。《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續古逸叢書》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67] 贊寧,《宋高僧傳》卷30。中華書局,1987年。

[68] 贊寧,《宋高僧傳》卷30。中華書局,1987年。

[69]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收錄於何文煥,《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

[70] 晁公武著,《袁本郡齋讀書志》卷4。《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續古逸叢書》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71]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2] 晁公武著,《袁本郡齋讀書志》卷4。《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景《續古逸叢書》本。現代出版社,1987年。

[73] 趙蕃,《淳熙稿》卷9,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4] 陳振孫著、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5]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2。收錄於馮惠民、李萬健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