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崗佛學學報第6期 (p5-48) (民國72年),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Hua-Kang Buddhist Journal, No. 06, (1983)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淨土思想之考察


釋聖嚴
本所所長、華崗教授




p. 5

提要:

淨土為佛法諸乘所同求,亦為諸佛之本願功德及眾生之信行功德所共成,故有他方世界、現前世界、自心世界的三類淨土,每一類各有十方三世的無量無數。本文從藏經中蒐求可得而已得的有關資料,介紹並分析淨土的成立,類別,以及淨土的莊嚴景象,說明為何求生淨土的背景,以及如何求生淨土的方法。淨土雖有無量無數,本文僅就常見常聞的幾個,予以論述,比較其優劣,指出其特色,闡明其已行可行能行的原因所在。把重點置於東方的阿閦佛土,西方的彌陀佛土,此娑婆世界的人間淨土及兜率天的彌勒淨土。對彌勒上生後的天國淨土及彌勒下生前後的人間淨土,著力較多;對西方彌陀淨土的論列尤多。

一、前言

淨土思想本為佛教的三乘共法,乃至也是五乘法,是通佛法,不是特殊法。如果佛法是為人間所設,必須肯定釋迦世尊出現人間,

p. 6

旨在淨化人間,即是將此娑婆穢土而轉化為相當程度的淨土。所以,佛法既分五乘,必也有五乘不同層次的淨土境界,是以人間淨土、天國淨土、二乘淨土、諸佛淨土,都應列入淨土思想的範圍。

不過,在中國、在日本,由於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特別受到重視與宏通,成為一大宗派,甚至在日本,又從本派岐出了淨土真宗等的數流,聲勢浩大,群眾風從,因此,提及淨土二字,便會自然地意味到是彌陀淨土。更何況彌陀淨土的流衍,不僅被視為一個專宗,甚至已為傳承迄今的中國佛教諸宗,如三論、華嚴、天台、禪、律、密,幾乎無不主張以彌陀淨土為依歸,以致反使淨土宗的專宗名目,成了虛設,比如諸宗均主張師師相承,祖祖相傳,唯淨土宗則連歷代諸祖的排名及次序,都無法確定,更談不上師承傳持的系統了。

既然淨土是五乘共法,彌陀淨土的法門又幾乎是中國佛教諸宗之所共用,但是宏揚淨土者,殊少對於淨土思想的層次分類,作過較為詳明的分析介紹,這是我撰寫本文的動機之一。又由於數位藏密系統的行者,近年來鼓吹彌陀淨土的消業往生而非帶業往生之說,引起中國傳統淨土行者們的反抗。其實,帶業往生固無經證,但在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下生條下說, 「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1]。既然到了彼國,尚須聞實相法而來除罪滅罪,可見去時的罪業並未消盡,即係帶業往生。又觀無量壽經的九品往生彼國之說[2],以及無量壽經等的邊地胎生彼國,經五百歲常不見佛之說[3],得悉彼土眾生雖皆能夠於無上菩提證得不退轉位,然於往生之際,善根各有差別,業障亦各有輕重。縱然如『十住毘婆沙論』的「釋願品之餘」所云 「諸善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4],但亦不能否定帶業往生的可能性。不過經中亦處處說到滅罪消業之法,淨土法門如此[5] ,特別是密教,強調他力加持,所以尤其重視消業之說。以他們的觀點,眾生不須為業障擔憂,以彌陀願力,往生之前,業障全消,既生彼國,便無業障隨身。在我以為,帶業往生及消業往生,乃是知見執著問題,不是有業無業或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問題。

p. 7

密教行者,多半依其自內證的經驗而看問題,乃是代表著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的特色。不同於一般的通佛教,所以通佛教的學者,可與之諍辯,亦可不必與之諍辯。備其一說,存其一格,知其同異,一任其同異,又何妨呢?此為我觸及淨土思想問題而撰寫本文的另一動機。唯於本文將不深論帶業與消業之辨,乃就資料所及,將淨土思想,作一次較為廣泛的探討。

二、甚麼是淨土

從字面看,淨土即是清淨國土,至於如何方算為清淨,究竟清淨和比較清淨,均可稱為清淨;主觀的清淨和客觀的清淨,也都是清淨。佛教所說的淨土,究係何指?在通常的介紹和說明中,所謂淨土,大概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此乃由於彌陀淨土的信仰,普遍地深植人心之故。若在一般佛教學者的觀點,所謂淨土,乃是泛指諸佛為度一類眾生,而以其本願力所成就的淨佛國土,所以此以眾生業報所感的穢土,是相對相成的。為了把穢土的苦海眾生,度出生死輪迴,諸佛以願力為之提供理想的環境,各自成立國土,以接引有願往生的眾生。

淨土有許多不同的稱呼,例如:佛國、佛剎、佛界、佛世界、淨邦、淨域、淨世界、淨妙土、蓮邦、妙土、清淨土、清淨國土等的異名。

除了總名有如上的異稱之外,諸佛的國土,也各有其特定的名稱,以表示其所處的方位和所具備的功德等。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均各有其不同的國土。因此帶來了一個問題:諸佛的淨土,究竟是方便示現的化土呢?還是功德示現的報土?化土為凡聖同居的穢土,報土始為聖人所居之淨土,聖者有高下,所以又將報土分作自受用的實報土,及他受用的初地以上菩薩所居土。以此標準而言,諸佛為利他的大悲願力所成國土,均非究竟淨土,皆係方便淨土,甚至只是凡聖同處的淨穢相雜土。如係究竟淨土,則佛佛平等,一相一性,無處不遍,無時不現,不應有十方的分位,

p. 8

亦不該有三世的分際。據此以論,諸佛淨土,雖稱佛國,實際仍為利他而設的眾生國,究竟佛的報身,橫遍十方,豎窮三世,不須有其特定時空以內的淨土。一般所謂淨土者,乃為一個含混的名詞,故到『佛地經論』卷一,有三身三土之說[6] ;『成唯識論』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說[7] ;智顗的『維摩經略疏』卷一等,所說的四土,則以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稱為凡聖同居土;二乘及地前菩薩所生者,稱為方便有餘土;地上菩薩所居者,稱為實報莊嚴土;佛的法身所居者,稱為常寂光土[8] 。從古來諸師的見解看來,所謂真的淨土,至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居者,方能相當。若依『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所說: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9]。則唯有證得佛果之後的諸佛所居,方得真名淨土。

本文所說的淨土一詞,乃是泛指大小、廣狹,比較級、究竟級,主觀的、客觀的,包容各種意義,而加以分別探討。

三、淨土在那裏

佛教的諸經論中,所說的淨土,是諸佛的願力所成,故有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土,十方均有三世無量諸佛的淨土,佛有無量數,淨土亦有無量數,不得指方立向而計算其數量。可是在釋迦世尊以有限的時間所說有限的三藏教典中,所見的諸佛數量及其名號,也是極其有限,菩提流支所譯「佛名經」[10],列舉諸佛名號僅得數千,通常以過現未來各一千佛,共計三千佛為持誦禮拜的對象[11]。至於由釋尊介紹得較為明確和詳細的佛土,不得不謂寥寥可數。現在將之分作:(一)他方世界;(二)現前世界;(三)自心世界的三類,說明如下:

(一)他方世界的淨土

他方世界的淨土,又可分作現在佛的淨土及未來佛的淨土。



p. 9

A、現在佛的淨土

根據資料,現在佛的淨土,較為具體的,有如下的四個:

1.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關極樂世界的資料,在諸佛淨土之中,是最豐富的一種。極樂淨土究竟在何方?

(1)『阿彌陀經』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12]

(2)『無量壽經』卷上云: 「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13]。

(3)以『阿彌陀經』為始,述及極樂世界者,尚有『觀佛三昧海經』卷九、『大般泥洹經』卷一、『稱讚淨土經』、『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一、『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等,共六十餘種經典。因此對此淨土的信仰亦最普遍。

極樂世界的異名異譯也特別多,梵語蘇訶縛帝 (sukhāvati),又經須提摩 (Sukhāmati),被譯為極樂世界、極樂國土、安樂淨土、安樂世界、安樂國、安養淨土、安養世界、安養國等,又被稱為西方淨土,或者簡稱西方。

(4)『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上,『平等覺經』卷一等,均說彌陀的國土,是在過千億萬須彌山佛國的西方。梵文『無量壽經』、『無量壽莊嚴經』卷中,『稱讚淨土經』等,則說過百千俱胝那由陀佛剎。梵文『阿彌陀經』、『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說是百千俱胝佛剎。『拔陂菩薩經』說為百千億佛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說百千佛剎。極樂淨土距離我們的娑婆世界,究有多遠,可謂眾說不一,唯其是在此土的西方,則為共說。

2. 阿閦佛的妙樂世界:根據學者的研究,在淨土思想的發展史上,倡導現在有多佛同時出現於十方世界的最早形態,

p. 10

恐怕要首推阿閦佛的妙樂世界,因其國土,極為簡樸,且與人間淨土有接近處,如其國中,亦有女人,也有生育,所不同者,不以欲心,孕無痛苦,亦無麻煩的月事。敘述此佛國土的主要經典是『阿閦佛國經』。該經卷上的發意受慧品云: 「東方去是千佛剎,有世界名阿比羅提 (妙喜或譯作妙樂)」[14]。阿閦佛在此一世界初發無上菩提心,亦在此一世界成佛。

在『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說阿閦佛因地時,曾為大通智勝佛的十六王子之一,名叫智積,後在東方成佛。『悲華經』卷三云,曾為阿彌陀佛的前身無諍念王的千子之一,其第九王子蜜蘇,後在東方成佛,國名妙樂。密教則將阿閦佛作為金剛界的五佛之一,以表大圓鏡智。

此外,述及阿閦佛及其國土的經典,則有『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道行般若經』卷六及卷九、『首楞嚴三昧經』卷上、『維摩經』卷下等。

3.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依據『藥師如來本願經』的敘述: 「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淨琉璃,彼土有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15]。從藥師本願經看,藥師佛的功德,與其說是鼓勵眾生求生琉璃光淨土,倒不如說旨在救濟眾生現生的疾苦災難,所以眾生視藥師佛如藥王亦如醫王,應病給藥,消災延壽,藥師佛也因此而受到廣泛的崇信,尤其受到密宗的普遍重視。其經典及儀軌行法,被收入大正藏經的,竟達二十五種之多,日本對於藥師佛的信仰也很普遍[16]。

4.釋迦佛的淨土:依據經典,釋迦佛的淨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且舉三種資料如次:

 (1)『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四卷的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云: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釋迦佛)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法輪」[17]。



p. 11

 (2)『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云: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釋迦佛)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時我(釋迦佛)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18]。

 (3)『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亦云: 「彼未來世,諸眾生等,若得聞此希有(無字)法門,當知是人,久已成就無量福慧。……當知是人,常見我(釋迦佛)身,在靈鷲山,及見此等諸菩薩眾」[19]。

從上述的三種資料,可以明白釋迦的國土,至少有兩個,一是西方的無勝世界,二是為了「不自惜身命」而「已成就無量福慧」的人所顯見的靈鷲山淨土。如果加上化現此土的閻浮提,則有三個國土了。為何一佛而有幾個國土,那唯有用受用土及變化土的準則來區分,諸佛願力無邊,自受用土固然寂靜無相而遍於一切,他受用土及變化土,則可同時顯現無量國土以接引有緣眾生。

B、未來佛的淨土

所謂未來佛,即是說現在尚居菩薩果位,但已接受了諸神給予的預記,斷定他們何時必將成佛,並以他們各自的本願力,必將完成一定的國土,以備成就眾生。現在且舉如下的四部經典所述者,用供參考。

1.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云: 「(文殊師利)如本誓願所志具足,世界名曰:離塵垢心」「在於南方,去是忍(娑婆)界,極在其邊」[20]。

2.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 「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彼佛國土,名安樂耶?佛言:善男子!其佛國土,號曰眾寶普集莊嚴」[21]。

3. 『悲華經』卷四諸菩薩本授記品,記有四位菩薩,將於未來作佛,成就國土。

 (1)金剛智慧光明功德菩薩:於未來世,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於此東方過十恆河沙等世界中微塵數等世界,

p. 12

其世界名曰不眴,當得作佛,佛號普賢如來。[22]

 (2)虛空印菩薩:於未來世,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於東南方去此佛土百千萬億恆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曰蓮華,當得作佛,號曰蓮華尊如來[23]。

 (3)師子香菩薩:於未來世,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於上方去此四十二恆河沙世界微塵數等諸佛世界,有世界名青香光明無垢,當於彼土成佛,號曰光明無垢堅香豐王如來[24]。

 (4)普賢菩薩:於未來世,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未後分中,於北方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淨功德,當於彼土作佛,號曰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25]。

4.『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及卷三信解品,共有如下四例。

 (1)舍利弗: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當得作佛,號曰光華如來,國名離垢。其土平整,清淨嚴飾[26]。

 (2)摩訶迦葉: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作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光明如來,國土名光德。其國無諸穢惡不淨,菩薩無量千億,聲聞亦復無數,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27]。

 (3)須菩提:供養三百萬億那由他佛已,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國名寶生[28]。

 (4)大目犍連:供養二百萬億諸佛已,當得作佛,號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國名意樂[29]。

在法華經中,尚有授記品敘述五百羅漢及羅睺羅等,當來成佛時的佛號及國土名稱。

以上所列,現在佛及未來佛的諸淨土,距離此土的娑婆世界,都相當遠。在彼諸佛土與此土之間的國土,究竟是那些,為何不將距離此土較近的佛土,或緊鄰著此土的佛土告訴我們?而且,若以此土為中心,向十方延伸者,距此土越近者,方位越小,距此土越遠者,方位越大。如果距離此土,過萬億佛土,則其國土之大,是否也是大出萬億之外?

p. 13

另外,佛土既有無量無數,何以僅在經中發現有限的數量?又為何僅就少數的幾個佛土,作了較為詳明的介紹?

對這些問題,只能用因緣不可思議來說明,或用佛法不可思議來解釋。只有與此土眾生,在釋迦世尊教化所及範圍之內的眾生,有緣的佛及佛土,釋尊才介紹,否則既然無緣,或者緣尚未熟,就不必介紹,好像今日都市中人,雖同居同一座大樓,也可能對面不相認識。至於國土的大小,亦隨諸佛的願力所現,何況在同一方位,也可有不同的佛土群列並存,方位是站在此土的立場而言,若在彼土立場,未必要盡佔此土方位的全線。

(二)現前世界的淨土

所謂現前世界,是指釋迦世尊教化的這個實際為我們生活著的世界。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敘述,第一階段是釋迦世尊已經化度,並且以他的佛法仍在化度的時代,第二階段是當來彌勒佛降世化度的時代。可以將之簡稱為釋迦佛法時代及彌勒化度時代。

通常所謂淨土,係指他方佛國,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是穢土,似乎不宜列為淨土之中來討論。其實,釋尊出現此土,就是要淨化此土,普勸世人,應斷惡法而行善法。所謂善法,便是教化世人,守各人的分際,盡各人的責任。如果人人守其分際,盡其責任,社會自然安定,彼此自然和諧,生活自然富足,身心自然快樂。此一信仰,不但釋尊自己推動,並寄待彌勒佛出世,繼續推動。

A、釋迦佛法時代

釋迦世尊的佛法,雖有高下深淺之分,但其根本法則為十善。例如『十善業道經』所說: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30]。

十善業道,能致人間淨土,佛經中常以鬱單越 (北俱盧洲) 的施設,為人間淨土的標準,而欲達此標準,當行十善業道。

p. 14

這如『起世經』卷二云: 「或復有人,作如是念,我於今者,應行十善,以是因緣,我身壞時,當得往生鬱單越中,彼處生已,住壽千年,不增不滅」[31]。

此娑婆國土,雖與他方佛土比較,乃係穢土,但亦為釋迦世尊於因地時,欲度我輩來生此土的眾生,發五百誓願,以十善法,所化國土[32]。既有佛法淨化人間,雖非淨土,至少已是朝著淨土方向努力的佛國了。

B、彌勒化度時代

根據經說,我們所處的時間位置,叫做賢劫,共有千佛相繼出世,釋尊之後的補位者,便是彌勒佛,將在釋迦佛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一說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下生人間成佛。『彌勒下生經』告訴我們:那時人壽極長,國土豐樂,四季調順,人民身無病苦,人心皆同一意,言語統一。轉輪聖王出現,以十善正法,化治世間,珍寶自然發現,土地平整如鏡。彌勒佛三會說法,度脫二百八十二億眾生,皆得阿羅漢果。一時有了那麼多的阿羅漢,豈非即是淨土降臨到了人間。

(三)自心世界的淨土

佛法的目的在淨化世界,其根本辦法,是從各人的內心開始。佛法的基本,在於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十善業屬於戒,戒的精神在於存心的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定力若深厚而且持久,便發生智慧的功能。故其三學的根本,乃在於內心的功用。如果無法以修行定慧二業而得自力解脫,便退而求其次,一邊僅僅持戒而修行十善,同時發願求生佛國,以他力獲得度脫苦海的機會。因此,我們若能直接從自心的淨化著手努力,乃是最實際的修行態度。這裏所說「自心世界的淨土」,便是修行三學,淨化身心,心不受夢想顛倒的煩惱所動,則心既清淨,身亦清淨,身心既清淨,所處的國土亦無不清淨。由於苦樂淨穢,無非出於心的感受,心既寂靜不動,所見則無非一片清淨的世界了,此種清淨,超越淨穢相對待的分別心,乃是無條件無比較無牽掛的絕對清淨。若能常住此境,

p. 15

豈非即是恆處佛土。現舉幾則經證如下:

A、佛所說者

1.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有說到淨土及道場的定義。

 (1)何謂淨土?「佛國品」說,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十善道)、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攝法、方便、三十七道品、迴向心、說除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等,皆是菩薩淨土。又說: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33]。

 (2)何謂道場?「菩薩品」說,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神通、解脫、方便、四攝法、多聞、伏心、三十七道品、四諦、緣起、諸煩惱、眾生、一切法、降魔、三界、獅子吼、力、無畏、不共法、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均是道場。又說: 「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34]。

維摩經所說的淨土及道場,是指的同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修道心,以道力而使心得清淨,便是國土清淨,心繫於修行的法門,此心便是道場。不必另覓地方佛土,不必另找清淨道場。相反地,心若不清淨,佛國對你何用?心不染於法,道場又有何益?

2. 『觀無量壽經』第八種觀行法的「佛想」觀條下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35]。

心想佛時,當下的那個心,即與佛同。這也是修證經驗中所見的自心佛,眾生居穢土,佛必居淨土,不論客觀世界的凡夫眾生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佛看世界是本來清淨的。此種經驗,若在佛果位上,當然永遠不變,若眾生從修三學而得者,很可能會變。若能念念修行,念念想佛,便能念念住於淨土,只要一念妄想起,那一念便回到了穢土。

p. 16

3. 『楞嚴經』卷五大勢至菩薩念佛章云: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36]。

以念繫佛,時時憶佛,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以「心想佛」,是同一種類的方法。依此方法修行,便可自得「心」地「開」悟,「入無生忍」,「歸於淨土」。修此方法的要領,是在守護「六根」,勿使奔放攀緣,而能「淨念」念念「相繼」之時,心自開而淨土自現。

B、祖師所說者

1. 禪宗六祖的『法寶壇經』中,兩度引用維摩經的淨土道場之說[37] 。並謂: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又說: 「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常行十善,天堂便至」「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38]。

2. 華嚴宗四祖澄觀的『答皇太子問心要』云: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39]。

3. 天台宗的智顗,於『摩訶止觀』卷五上,則主張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40]。

以上三例之中,前二例所說的「身中淨土」及「佛心」,是指修行成就的「清淨心」,故有十善是天堂、心淨即西方之說,亦有「心心作佛」、「處處成道」之見。至於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乃謂即此現前一念,不論淨穢,

p. 17

均具十法界的性相功德,心與佛相應,當下即是佛,當下即在淨土。

四、淨土從何來

淨土是由諸佛的本願所成,乃是一般的通說。如將淨土的含義擴大,凡聖同居之處及方便有之土,應該是由佛菩薩的願力,加上眾生的業力,共同促成的,即使是佛菩薩為救濟眾生而以願力完成的淨土,也得加上往生彼國的眾生之願力,始克有眾生與佛菩薩共處的淨土顯現。所以,一般以為淨土信仰者依靠他力,實則仍得加上眾生的自力,否則,諸佛菩薩何以無能救度無緣的眾生,所謂無緣者,不是諸佛菩薩不度,乃在眾生沒有求度的心願。不過往生淨土的自力,是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者,始得往生,非如自心淨土的修行者,完全靠自心的開發,即當下處所而展現出淨土的境界。自心淨土的出現,力量多出於修證者的個人,然除獨覺之外,亦皆有仰於三寶的開導接引。往生淨土的行者,力量多出於佛的本願,然亦不能沒有求生者自己的心願。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淨土的成立,至少有兩個條件:諸佛的本願和眾生的功德。

(一)來自諸佛本願

所謂本願,是指諸佛在初發無上菩提心時,或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一邊見到佛國的清淨莊嚴,同時又體恤到眾生的憂患疾苦,故以夙願,為成熟眾生,願於無量劫,積功累德,建立淨佛國土。現舉數證如下:

A『阿閦佛國經』卷上有云: 「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時,以被是大僧那僧涅,乃作是願。佛言昔行菩薩道時,若干百千人,不可復計,無央數人,積累德本,以無上真正道,持是積累德本,願作佛道,及其佛剎,亦即具足其願」[41]。

B『放光般若經』卷十九建立品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能淨佛土?佛言:菩薩從初發意已來,

p. 18

常淨身口意,並化餘人,淨身口意。……是故菩薩捨眾惡已,自行六波羅蜜,亦勸進入,使行六度。持是功德,與眾生共求佛國淨土」
[42]。

C、『無量壽經』卷上云: 「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汝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43]。

D、『悲華經』卷二大施品有云: 「菩薩摩訶薩,以本願故,取淨妙國,亦以願故,取不淨土。……是故吾(佛)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4]。

E、『大智度論』卷七云: 「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有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45]。

從上舉的五例看來,佛土是由願力而成,不是僅由於修行的功德而成,修行功德圓滿時,只能成就法身,而處於盡虛空遍法界的寂光淨土。能夠指方立向的,且有特定之莊嚴功德的國土,是為成熟眾生而發之本願所成。修行的功德,僅是能夠成就佛土的牛,本願力,方是指導牛來趣向佛土之完成的牧牛人。其中的「積累德本」、「常淨身口意」、「自行六波羅蜜」、以「修行莊嚴淨土」、如牛的「福德」等,都是成佛的修持功德,加上「願」心的力量,便能成就指方立向的特定的淨佛國土。所以普賢菩薩的法門,稱為大「行」及大「願」,連稱為「行願」。光有「行」,可以成就法性身土,加上了「願」,才能成就他受用的報土及化土。

(二)眾生功德成就

諸佛的淨土,絕對不像外道的天國,外道以為天國是由一位主宰的大神所完成,神能創造萬物,也造天國來供那些受神寵愛而被召去的世人居住,所以神是創造主,是無上權威的本身,諸佛的淨土則不然,乃是諸佛與眾生共同的努力所完成,以佛的本願為主導,再以眾生的功德和心願為輔佐,淨土的完成始有可能。若僅有佛土而不培養求生佛土的眾生,

p. 19

那個佛國,若非寂光土,便無意義可言。故在『阿閦佛國經』卷上說有 「若干百千人,不可復計,無央數人,積累德本」。『放光般若經』卷十九說菩薩 「並化餘人,淨身口意」「亦勸進人,使行六度」。這些都說明了諸佛在因地時,為了成立淨土,先要培養教化預備生其淨土的眾生,作為他們在淨土中的教化對象。他們有群眾的嚮往擁戴歸信,方能完滿成就其淨土的莊嚴。另外可舉兩證如下:

A、『維摩經』佛國品云: 「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土,皆為饒益諸眾生故」[46]。

B、『十住毘婆沙論』卷三願品云: 「不淨略說有二種:一以眾生因緣,二以行業因緣。眾生因緣者,眾生過惡故;行業因緣者,諸行過惡故。轉此二事,則有眾生功德、行業功德,此二功德名為淨土。是淨國土,當知隨諸菩薩本因緣」[47]。

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以何為發願取得未來淨土的標準呢?諸佛的淨土各別,例如方位不同、時代不同、大小不同、延續的時間不同、各種莊嚴不同、所住眾生的根機也不同,為何有如此許多的不同?維摩經告訴我們,乃是隨著受其已度、正度、將度的眾生的需要,而取其國土之故。可知,諸佛的本願,雖為完成淨土的主導力,至以淨土的性質和成份以及其時空關係的決定權,則在於生彼國土的眾生,所有的功德。

五、淨土的比較

佛佛道同,眾生平等,從理上說,不必比較,亦不可能比較。然從事上說,諸佛的淨土,既可指方立向,當然就會由於所居眾生之不同,而有優劣之分。經中的淨土,相互比較以說明其自身所居佛國的情況者,見得較多的有三個淨土。

p. 20

(一)兜率淨土受比較者

A、『大寶積經』卷十二,密迹金剛力士會云:密迹金剛力士將來成佛之時, 「世界名曰普淨,劫曰嚴淨。又彼寂意,普淨世界,神妙豐熾安隱,五穀平賤,自然無價,眾民滋盛,天人甚多,合以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車、瑪瑙、珊瑚、真珠,以成佛土,地有八交道,平等若掌,其地柔軟,如天蜿蜒,如兜率天。……其佛國土,無有惡趣三苦之毒,亦無八難不閑之處,所有諸業,如兜率天,被服、飲食、宮殿、園觀、校露、樓閣,等無有異」[48]。

B、『海龍王經』卷二云: 「往古不可計無央數劫不可思議,彼時有佛,號曰梵首天王如來,……世界曰集異德,劫名淨除。彼時集異德世界,豐盛安隱,五穀自然,快樂無極,天人繁熾。……彼伎樂音,不出淫怒癡欲之音聲也,唯演寂然淡泊法樂歡喜之音。……天人清淨,皆解微妙,志于大乘,少求聲聞緣覺之乘。心有所念,衣食室宇,所欲隨意,悉自然至。天人一等,無有窮厄匱乏者也。衣服飲食,如兜率天」[49]。

C、『大方等大集經』卷十六虛空藏品云: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普光明王如來。……世界名曰大雲清淨,劫名虛空淨。是大雲清淨世界,豐足熾盛,安隱快樂,多諸天人。地平如掌,無諸沙礫荊棘。寶繩界道,雜寶莊嚴,軟如天衣。閻浮檀金華,遍布其地,眾寶間錯。世界眾生,無上中下,人天同等,如兜率天」[50]。

兜率天,分有欲樂的及清淨的兩種。欲樂的兜率天,是世人修了五戒十善業,而生的福報天,屬於欲界六天之中向上數起的第四層天。清淨的兜率天,則為最後一身的補處菩薩所居,凡是最後身菩薩來人間成佛之前,皆取兜率天,因為是最後身的菩薩所居,雖在三界之內,卻是淨土,欲樂兜率天的眾生,不得窺其門,生其國土者,皆是誓願親近最後身菩薩的善根深厚眾生,

p. 21

菩薩下來人間成佛時,兜率眾生之有大願心者,亦隨之下生人間,隨佛聞法,助佛宏化。釋迦世尊是從兜率天來,未來的彌勒佛,現居兜率天。釋尊在介紹他方三世佛土之時,用兜率天的莊嚴功德作比較說明,乃在吾人對於兜率淨土所知較多之故。

(二)妙樂淨土受比較者

A、『須賴經』云: 「我(釋尊)般泥日後,末時須賴終。生東可樂國,阿閦所山方。餘三阿僧祇,行滿大願成,得佛除世邪,安隱度十方,自然為神將,號曰世尊王。始如阿閦佛,所度無有量」[51]。

同經異譯本云: 「我滅度之後,後世法盡時,須賴於行彼,東方之世界,其土名妙樂。……欲度眾生故,彼於是劫後,當成其勝道,號光世音王,土如阿閦佛,如來之世界」[52]。

B、『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云: 「是棄惡菩薩,卻後六百二十萬劫,當成為佛,號曰寂化音如來……,世界名安隱,劫名離音,其國比如阿閦如來妙樂世界,功勳嚴淨,等無有異」[53]。

阿閦佛,譯為不動如來,或者無動、無怒、無瞋恚,除了『阿閦佛國經』之外,『道行般若經』卷六及卷九,『首楞嚴三昧經』卷上,『維摩經』卷下等處,也有關於此佛的記載。故對娑婆世界的眾生來說,也是一尊有大因緣的他方世界的現在佛。用妙樂世界比較他佛淨土,許是為了增加眾生的印象及信心。

(三)極樂世界受比較者

極樂世界之名,對於大乘佛教來說,不論顯密各系,均極熟稔。經中提到極樂世界者,也不限於淨土的專書。作比較介紹者,可分作兩類:一為與極樂世界相等國土,一為勝於極樂世界之國土。

A、相等於極樂國土者:

1. 『太子刷護經』云﹕ 「太子刷護菩薩及長者子……後作佛時,當如阿彌陀佛,其國亦如阿彌陀佛,時等無異,

p. 22

國中菩薩,往來飛行者,皆如阿彌陀佛國」
[54]。

2.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云: 「是族姓子,於後來世,竟百千劫,皆當成佛,號曰淨願如來……,國土嚴淨,猶如西方安養之國,功勳嚴淨,等無有異,其壽命等亦無差別」[55]。

3.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四云: 「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彼土所有嚴麗之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釋尊)於彼土出現於世」[56]。

4. 『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功德寶花敷菩薩會,記述東南方有勝妙莊嚴世界的千雲雷吼聲王如來,西北方有離垢世界的種種勝光明威德王如來,今現在住世。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二佛名號者,未來成佛時,所得國土功德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無異[57]。

5. 『灌頂經』卷十二云: 「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國土清淨,無五濁、無愛欲、無意垢。以白銀琉璃為地,宮殿樓閣悉用七寶。亦如西方無量壽國,無有異也」[58]。

B、優勝於極樂國土者:

1. 『大乘同性經』卷上:記述毘毘沙那楞伽王,過無量劫數之後,生此娑婆世界,當得成佛,號曰善妙震聲金威善淨光明現功德寶蓋莊嚴頂相毘盧遮那王如來,世界名電寶冠,除諸山阜坑坎,崖阪土石糞穢,無有女身及惡道等,而彼佛剎清淨,勝彼現在阿彌陀如來佛剎[59]。

2.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 「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其國有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是佛剎土,所有清淨嚴飾之事,今為汝說。於意云何?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所有嚴淨之事,寧為多否?……假若有人,分析一毛以為百毛,以一分毛滴大海水。……阿彌陀國莊嚴之事如(一分)毛端水,金光師子遊戲佛國,如大海水」[60]。



p. 23

三個接受比較的淨土之中,從所見的資料而言,應以極樂莊嚴最為殊勝。然在三個淨土之中,唯有極樂淨土受比較時,竟還有尤勝於極樂淨土的佛國,似乎是貶低了極樂淨土在諸佛國土中的重要性。其實,我們遍讀大藏經時,經常發現,幾乎每一部經,均被釋尊強調為最好的最殊勝的法門,但其並不表示彼此矛盾,相反地倒能使人接觸到任何一部經時,均可生起無上的敬意,而來如說修行。佛說法的對象有萬類不等,凡是當機之法,便是無上法門。因此,若與彌陀淨土有緣者,不會由於金光師子遊戲佛的國土莊嚴,勝於彌陀淨土而改變信仰,何況彌陀淨土的特勝之處,不僅在於莊嚴,乃更在於四十八願及九品往生的涵蓋所至,廣大無極,凡是有一線信心者,縱然造了五逆十惡的人,也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之輩。

六、淨土的分類

在本文的前言中,已經提到,淨土既是五乘共法,必定有其層次的類別。淨土一辭,除了自心世界的淨土遍及十法界之外,應該包羅人間、天國、二乘、佛乘的範圍。現就資料所及,將淨土分類介紹如下:

(一)人間淨土

在淨土的層次之中,人間淨土最為脆弱,但卻是最為親切和基礎的起點。佛在人間成佛,至少釋迦是如此,將來的彌勒佛也會是如此。所以佛法的終極雖是究竟的淨土,人間成佛的釋迦佛,工作的重心乃在人間,而且處處強調,六道之中,唯人是修道之正器,升了天享受福報太忙,無暇修行;入了三塗所受苦報太重,或者冥頑不靈,不知修道,乃至證了二乘聖果者,由於厭離心重,以致灰身滅智,而與菩薩道絕緣。生在人間,苦樂相間,故正適合修行。所以佛陀對於獲得了人身的眾生,曾給予極大的讚美、鼓勵,而勸人珍視此一人身。例如:『大涅槃經』卷二有云: 「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值浮孔」[61]。又如:『稱揚諸佛功德經』有云:

p. 24

「一切世界,設滿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龜,於百歲中,乃一舉頭,欲值於孔,斯亦甚難。求索人身,甚難甚難」[62]。

這兩段經證,證明佛法極重視人身本位的修行,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正因為人身難得,便應好好地運用短促的身命,好好地修行。

人間淨土的完成,即是使用此一短暫的色身,修行善法,解脫生死,故有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句,若能人人珍視人身的獲得,並及時努力,修行善法,人間淨土,便會在此世界出現。人間淨土,可分作兩個時期:釋迦佛化世時期;彌勒佛降生時期。

A、釋迦佛化世時期

此一時期,乃是指的自從釋尊成道以後迄彌勒降生之前的階段,均以釋尊所說的佛法,化導世間,使得人間逐步淨化,淨化人間的方法,便是十善法,又名十善業道。修此十善法,能獲現世利益,能致後世福報,現世淨化身心,後世人天果報,乃至成無上菩提。正如『十善業道經』云: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63]。

根據『十善業道經』所說,修十善法者能致現世的利益如下[64]:

1.離殺生者:永離一切瞋恚習氣,身常無病,壽命長遠,恒為非人之所守護,常無惡夢,睡醒快樂,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2.離偷盜者:資財盈積,多人愛念,人不欺負,十方讚美,不憂損害,善名流布,處眾無畏,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

3.離邪淫者:諸根(肉體)調順(健康),永離喧掉(喧譁放逸),世所稱歎,妻女貞節。

p. 25

4.離妄語者:口常清香,世人信伏,發言成證受人敬愛,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5.離兩口者:得不壞身,得不壞眷屬,得不壞信譽,得不壞行,得不壞善知識。

6.離惡口者: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詞美妙,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言盡愛樂。

7.離綺語者:為智人所愛,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定於人天威德最勝。

8.離貪欲者: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9.離瞋恚者:無損惱心,無瞋恚心,無諍訟心,得柔和質直心,得聖者慈心,常作利益安樂眾生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10.離邪見者:得真善意樂,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永離邪道,行於聖道,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住無礙見,不墮諸難。

十善法,從表面看僅是消極的不作惡,從其所得的利益看,實是積極地去行善。所以十善法修得好,必定進而去修布施等六度與四攝。如果人人都是仁慈、富足,人人都能守身如玉,守口如瓶,守心自在,這豈不就是無病苦、無貧窮、無鬥爭、無怖畏、無怨尤、無憂患的人間淨土了嗎?

B、彌勒佛降生時期

根據『彌勒下生成佛經』[65]的記述,當彌勒佛下生成佛時,我們這個世界,地平如鏡,名花柔草遍覆大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城邑次比,雞飛相及。那時人類的壽命長達一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女子到了五百歲時,方出嫁結婚。那時的人類,只有三種病患:大小便利;日常飲食;壽終衰老。此外別無苦難。那時的人,皆係福德之輩,所以豐樂安隱,建築物皆以七寶構成,亦以七寶珠玉嚴飾。衍道虛潤清淨,有大力龍王,常於半夜,降微細雨蓋塵埃,使其地潤澤如塗油,行人來往無纖塵染身。街巷處處有高大明珠柱,光明照耀,夜如白晝。

p. 26

若有便利不淨,地自然裂開,受已還合。人於命將終時,自然行至塚間,平安死去。那時沒有怨賊竊盜之患,城邑聚落,夜不閉戶。亦無火水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諸園七寶浴池,盛滿八功德水,水中遍布各色蓮華。諸妙音鳥,常在其中,不可稱數。果樹香樹,充滿園中。由於風調雨順,氣候宜人,所以稼穀茂盛,不生雜穢之草,一種七穫,施工甚少而收成豐富,食之營養充足而體力康壯。那時的人類,心平、意同,語言統一,喜言慰語,相見歡悅,如北俱盧洲。那時有轉輪聖王出現世間,以善法統治,此閻浮提地,不用兵器,諸國自然欣伏。彌勒經中,未曾言及那時的男女之事,而說「如鬱單越(北洲)人」。若依『大樓炭經』卷一所說[66],北洲之人,男女各異處,男女欲心起時,便彼此相視隨行,共相娛樂。女子懷孕,七日八日便生,生後將嬰兒置於公共之處,眾人餵養。七天之後,即成長如此間二十或二十五歲的青年。

其實,若依照此種標準,以人類的不斷努力,對於物質環境及社會制度的改善改良,在未來不久的時代中,當可實現。唯有天災水火刀兵之難,人心險惡之患,能否消彌,則尚待諸十善法的推廣實施,方能扭轉由惡業而感得惡報的命運。不過現距彌勒降世,尚有相當長的時間過程,釋迦佛既已預見其出現,我們也應當深信其必將出現。

(二)天國淨土

天國,是指人間以上的眾生所居之處。從佛教的分類而言,天國分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三大層次,各界又各有不同的層次,通常是說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計二十八個層次。欲界天是因修五戒十善而生的福報欲樂天,色界天是修禪觀成功而生的禪定天,無色界天亦係修禪定者所生,唯其深細,已超越了意識感受的境界。三界本是未解脫生死輪迴的凡夫所居,卻有方便大小乘聖者,作更進一步完成最後歷程的轉換息腳之處,那就是:色界有五淨居天,不是因禪定力生,乃是小乘的三果聖者,死後所生之所,在此修成阿羅漢果,即出三界,生於五淨居天者,雖未出三界,但已決定不再還至輪迴生死界中,故又稱之為五不還天。欲界有最後身菩薩必居的兜率天,

p. 27

雖在欲界範圍,卻是清淨天國,而非欲樂天國。色界以上者屬於自心世界的領域,本文不作深論。今要介紹者是欲界的欲樂天國及清淨天國。

A、欲樂天國

欲界的天國有六個層次,從人間的地面往上數,它們是: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樂天國的物質環境,較諸人間,輕微、美妙、精細,也都以七寶、美音鳥、宮觀、園林、花果、音樂、歌舞、飲食、衣服等,作為享受的資具,其壽命逐層向上,越高者越長壽。男女欲事,則四王天及忉利天與人類同,身身交會成陰陽,焰摩天以身相近,兜率天相互執手,化樂天彼此熟視,他化自在天男女暫視,以為陰陽。唯其壽命雖長,亦有中夭者。天國雖安樂,亦有阿修羅來與之戰鬥者。天福享盡,五衰相現,命終之後,仍不免要還墮三塗者。所以欲樂天國,不是真正安穩的歸宿處。

B、清淨天國

清淨天國,即是最後身補處菩薩所居的兜率淨土,依照『彌勒上生兜率天經』[67]所見,當彌勒菩薩生到兜率天時,即有五百萬億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下自己的栴檀摩尼寶冠,以此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宮有七寶所成的七垣,各寶皆出五百億光明,每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每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每一片樹葉有五百億寶色,每一寶色又各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每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每一寶女各各立於樹下,各各手執百億寶及無數瓔珞而出微妙音樂,音樂之中,皆在演說不退轉地的法輪之行。寶樹生果,果色生光,光中流出眾音妙樂,皆在演說大慈大悲之法。五百億的七寶行樹,莊嚴著垣墻,受自然的微風吹動,樹樹相互振觸,所出音樂,亦係演說苦、空、無我、無常及諸波羅蜜。

有一大神,名為牢度跋提,發願為彌勒菩薩建造善法堂,他的額上即出五百億寶珠,珠光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p. 28

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奏諸微妙音樂,演說十善法及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兜率天的諸園之中,皆有八色河流,每一河流皆用五百億寶珠築成,各河渠中有八味之水,水由四朵寶華中流出,每一華上有二十四位天女,身相微妙,猶如菩薩莊嚴,手中化出五百億寶器,器中盛滿了諸天甘露,而其左肩荷無量瓔珞,右肩荷無量樂器,如雲昇空般地從水中湧出,所發音聲,皆在讚歎菩薩六波羅蜜。

若有眾生發願往生兜率天者,自然得此二十四位天女相侍,亦有七寶所成的大師子座,供給坐臥。也會得到十方梵王及諸小梵王各持梵天諸寶,前來供養,各天的天子天女,亦各持寶華,布於座上,諸華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妙色無比,手執樂器,所奏音樂,皆係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及諸波羅蜜。

兜率天上,雖有無量無數的天子天女,但無男女淫欲之事,往生彼天的眾生,皆是蓮華化生,所以有別於欲界第四層次的兜率天。雖其壽量亦同於欲界第四天,為四千歲,相當人間的五十六億萬年,但其卻有欲樂與清淨的不同。因此註經家們把欲樂的兜率天稱為外院,而把清淨的兜率天稱為內院。

(三)佛國淨土

佛國淨土的數量,應與諸佛的數量相等,甚至由於一個而有不同的幾個淨土者,那就應該說佛國淨土之數,遠超過十方三世諸佛之數。可是我們從三藏資料之中,雖見有許多佛及佛土之名,而對於特定的佛土有較為詳細的介紹者,乃寥寥可數。現在例舉三個佛土如下:

A、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

關於藥師佛的經典及儀軌,雖然不少,述及琉璃光淨土的經典更多,但對琉璃光淨土的詳細介紹則未之見。從『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見,僅僅如下的數語: 「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惡音聲。琉璃為地,

p. 29

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68]。

也許由於釋迦世尊,首先已介紹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既然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所有的功德莊嚴均與極樂世界等無差別,也就不必另加說明了。

B、東方阿閦佛的妙樂世界

依據『阿閦佛國經』卷上快善品的敘述[69],當阿閦佛成佛之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及諸欲天,皆捨穢濁思想,身心安穩,亦無疲倦。阿閦佛的菩提樹,皆以七寶作成,枝葉下垂,欄楯圍繞。阿閦佛國,無三惡道,一切人民皆行善法,其地平正,所生樹木,無有高下,沒有山陵溪谷,行走於世,踏之柔軟下陷,舉足還復如故。其國人民,無有風、寒、氣等三病,亦無惡色醜陋之者,無有牢獄,淫怒癡心微薄,無有邪見異道。國中有樹,花果常有,供給衣服,殊妙而不褪色,香美等如天華。天廚供飲食,無有斷絕時,隨念自現前。其國浴池中,常盈八味水。其國玉女寶,凡女所不及,亦勝輪王的女寶,百倍千倍乃至億倍。阿閦佛國之人民,不須為了生活而忙,故無耕作,亦無販賣。其國雖有女人,卻不著於愛欲淫妷,由於因緣而自然愛樂。彼國女人,無有惡舌、嫉妒,妊身之時以及產時,身不疲倦,意念不倦,亦無有諸苦及臭處惡露。

其國風吹梯陛樹時,便作慈悲音聲,雖極妙五音,不及阿閦佛國的風吹梯陛樹木音聲。

從如上所見於『阿閦佛國經』的敘述,妙樂世界的物質建設,已超過人間淨土。在精神建設方面則眾生尚有微薄的貪欲、瞋恚、愚痴,雖不著於愛欲淫妷,仍有自然愛樂而有女人的懷孕生產,比諸兜率淨土的已無男女欲事,皆係蓮華化生者,尚嫌不足。

C、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在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淨土之中,被介紹得最多的,資料最豐富的,乃是極樂世界。例如『阿彌陀經』等共六十餘種經典,

p. 30

皆介紹了極樂世界。由於資料龐雜,異見亦不少。比如對於極樂世界究屬於法報化三土之中的那一類,可謂眾說紛紜,『大乘同性經』、『摩訶俱絺羅經』、『悲華經』、『楞伽經』、『華嚴經』壽命品、『佛地經』卷一等,均說極樂世界是報土。『鼓音聲經』等,說是變化土。『大智度論』等說是通於報化二土。中國的慧遠、智顗、吉藏等諸師,依據『觀無量壽經』及『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等,說極樂世界是應化土。迦才的『淨土論』則作調和之說,以為初地以上菩薩正體智所見者是法身淨土,加行智所見者是報身淨土,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見者,即是化身淨土。又關於極樂國土中有無二乘人的問題,亦有異說異見。例如『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智論』卷三十四、『十住毘婆沙論』卷五等,均說彼土有聲聞眾。『悲華經』卷三、『大悲分陀利經』卷三、『如來智印經』、『往生論』等,則說彼國無二乘,純係菩薩所居土。中國用慧遠、曇鸞、智顗、吉藏、善導等諸師,皆有會通此矛盾的意見。

現依『無量壽經』卷上所見者[70],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其佛國土,自然以七寶合成,面積恢廓廣大,不可極限,光明輝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無有三惡道,亦無四季變化,時常不寒不熱,調和舒適。

彼佛威神光明第一,眾生遇此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善心,自然而生。彼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其土聲聞、菩薩天人等眾的壽命,亦如彼佛。其土的聲聞、菩薩,數亦不可稱說,無不神通智慧,威力自在。

彼國七寶諸樹,遍滿世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清風吹動,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其道場樹,眾寶合成,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變異無窮,無量光炎,照耀無極,出妙法音,普聞十方一切國土,聞其音者,得深法忍,睹其色者,觸其光者,知其香者,舌其味者,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

p. 31

至成佛道。六根清淨,無諸煩惱。

彼國殿堂宮觀,皆七寶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覆蓋。其殿堂內外左右,有諸七寶浴池,八功德水,充盈其中,清淨香潔,味如甘露。池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薰,各色蓮華,出於水上。波揚無量自然微妙音聲,所謂三寶聲、無我聲、寂靜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聲。

若欲食時,七寶應量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諸妙飲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畢化去,時至復現。

又從『無量壽經』卷下、『平等覺經』卷一、『大阿彌陀經』卷一等所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女人往生彼國,即成男身。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 「彼佛國土,尚無女名,何況有實,其國眾生,淨修梵行,純一化生,禪悅為食」[71]。

由以上介紹看來,阿閦佛國人民,雖不著愛欲,仍有女人及欲事。彌勒淨土雖有女人,已無愛欲及欲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既無欲事,更無女人,又且往生彼國的眾生,皆能住不退位,以至最後成佛,此為其他佛國之所不及。不過,如前所說,由於有關彌陀淨土的資料龐雜,異見亦不少。又如無量壽經說,若欲食時,百味飲食自然現前,『見色聞香,意以為食』。可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又說,彼國眾生,是以『禪悅為食』的。禪悅為食是定中食,意以為食是散心食,凡此不同的記述,已有歷代諸師,設想將之會通,成為各家之說,也為學者增加了研究深思的機會。

七、如何生淨土

諸佛的淨土之建立,既非為了諸佛自己,而是為成就眾生的道業,故必勸誘眾生往生諸佛的國土。至於如何往生佛國?在各有關的淨土諸經之中,具有代表性的說明者,試舉四例如下。



p. 32

(一)彌勒淨土

此處所指,是彌勒的兜率天淨土,不是彌勒佛下生時的人間淨土,此在淨土法門之中,僅次於彌陀淨土而受到許多人的嚮往,故在本條下,先介紹如何往生兜率淨土,再介紹那一些人求生了兜率淨土?

A、往生兜率天的條件

依據沮渠京聲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述[72],求生兜率天者,是在釋迦世尊滅度之後,諸信佛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承事佛塔,供養香花,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者,應當至心,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雖不斷煩惱,不得六通,若一念頃,受清淨八關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便如壯士展臂之間,即得往生兜率天上,於蓮華上,結跏趺坐,有百千天子圍繞,作眾伎樂,散諸妙華,並且讚云: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此人應聲即禮彌勒,禮已諦觀彌勒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若有眾生,清淨諸業,行六波羅蜜,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隨遇彌勒,亦當隨從彌勒,下生人間聞法,於未來世,亦得值遇賢劫一切諸佛,受菩提記。

由此可知,求生彌勒的兜率淨土,不必斷盡煩惱,獲得六通,但能修十善法,行六度行,供養承事,憶念佛像,稱誦彌勒聖號,持戒守齋;讀誦經典而發弘願者,必可往生。乃係帶業往生彼國之後,親見菩薩,歸依而觀其白毫相光,消除九十億劫生死之罪。聞說妙法,得不退轉。

從方便的角度而言,彌勒淨土似乎尚無彌陀淨土之殊勝而有多門。因為此一彌勒淨土之往生,是間乎難行道及易行道之中,也更強調以眾生的自力修行來達成往生的目的。不過也有優勝於彌陀淨土的法門者,凡生兜率淨土者,

p. 33

即時蓮華化生,即時聞法消業,位證不退。不像彌陀淨土尚有邊地胎生者,佛國五百歲,常不見佛聞法;下品下生者,十二大劫後,蓮華方開。

B、求生兜率天的實例

此在印度及中國的史料之中,均有不少例子的記載,現在舉其數例如下:

1.印度人之求生兜率天的實例:

 (1)巴利文系的『大史』云,西紀前二世紀頃,有錫蘭的達塔迦摩尼王(duṭṭhagāmani),死生兜率。

 (2)『出三藏記集』卷十,有婆須蜜昇兜率,繼彌勒後作佛的記述。又說彌妒路刀利及僧伽羅剎,亦昇兜率。

 (3)世親傳所記,無著菩薩屢往兜率。

 (4)『西域記』卷五,有說無著、世親,與師子覺相約,同生兜率。

 (5)『慈恩傳』卷二說天軍(提婆犀那),常往來於睹史多天(兜率天)。

2.中國人之求生兜率天的實例:

 (1)『高僧傳』卷五及『名僧傳抄』的道安傳說,道安嘗與其弟子法遇等八人,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高僧傳』的僧輔並曇戒傳,也說僧輔等人,繼承其師道安之跡,皆願求生兜率。

 (2)『名僧傳抄』道汪傳,記述蜀人常元祖死後,其友人夢見他說: 「我從汪法師受菩薩戒,今得生兜率天」。同傳的僧印傳,法盛傳,亦說與師友等多人求生兜率。

 (3)『續高僧傳』卷八的法上傳說,他與弟子淨影寺的慧遠及僧休等,亦願往生兜率天。

 (4)『續高僧傳』卷十二及『法苑珠林』卷十六的靈幹傳,說他於隋開皇十七年遇疾氣絕,至兜率天,見到慧遠及僧休等已在那裏。



p. 34

 (5)『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均說玄奘於危篤之時,默念彌勒,並說偈而教傍人唱誦 「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73]

 (6)『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有云:生平勇進,造彌勒像,願生兜率。嗣後法相宗的諸師,均願往生兜率天。

 (7)『宋高僧傳』卷十四的道宣傳,亦云宣公願生睹史天宮。

 (8)近代中國的太虛、虛雲、慈航等諸師,亦均求生兜率天宮,親近彌勒菩薩。

若以時間計算,加上個人的修持而有了相當強的自信心者,求生彌勒淨土,是比較妥當而切乎實際的。如果戒定慧的三學之力微薄,仍能深信得以往生彌勒淨土者,恐怕較為困難。正因如此,古來求生彌勒淨土的兜率天宮者,均非泛泛之輩。

(二)藥師淨土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確有其國土,但是要從藥師經典之中發現勸人求生彼國者,頗為不易。『藥師如來本願經』中所見彼佛所發諸願,乃為人間眾生的災橫病難疾苦,而作種種的大解救,未曾說到把眾生接引往生琉璃光土。唯於其十二大願的第一願中,說到在其成佛之時,生其國土的眾生,皆如藥師如來自身無異,身光照耀無量無邊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為莊嚴。這似乎是說,若有眾生,生彼國土者,必須已有如此福德成就。不像其他佛土,凡人、二乘亦得往生。因此,藥師本願經中倒是鼓勵眾生往生西方淨土,而云: 「此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及餘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齋,或復一年,或三月,受持諸戒,以此善根,隨所喜樂,隨所願求,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即於彼界,種種異色波頭摩華中,自然化生」[74]。

因為藥師經中,未見一定的求生彼國之法,所以略備一格。藥師如來之受普遍崇信,在乎追求現世安樂,已如前述。

p. 35

(三)阿閦淨土

阿閦佛國,在不少的經典中受到釋尊的介紹,只由於經中所述彼土的條件,尚有女人及生育之事,雖然其國眾生不著淫,女人之法超勝輪王的女寶,終究仍有男女事。且在煩惱的問題亦僅「淫怒癡薄」,雖亦保證生彼國者,可得不退轉位,直至成佛。然在成就眾生的方便上,不及極樂淨土的涵蓋之廣,在離欲的清淨程度上,又不及兜率淨土的設施之純,所以歷史上甚少見到有人發願往生彼國。倒是由於彼國有清淨美貌的玉女,引起存有邪思者的發願往生彼國[75] 。不過『阿閦佛國經』卷下,也很明確地介紹了如何求生彼國的方法。

A「菩薩摩訶薩,當學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行當發如是願:『令我生阿閦佛剎』。……菩薩行布施度無極、戒度無極、忍辱度無極、精進度無極、一心度無極、智慧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覺,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故,得生彼佛剎」[76]。

B「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諷誦阿閦佛德號法經。聞已即持諷誦。願生阿閦佛剎者,臨壽終時,阿閦佛即念其人。……不復轉會,當得所願及無上正真道。若有他異因緣,無能嬈害者,如是火、刀、毒、水,是亦不行。若復有撾、捶者,是亦不同。亦不畏人非人。其人如是等見護,便生阿閦佛剎」[77]。

如上的介紹,可知求生阿閦佛國的方法,乃是發願、修六度、諷誦『阿閦佛國經』,持誦阿閦佛聖號,而願往生彼國者,臨終必得彼佛護念,生其國土,得不退轉,成無上道。

(四)彌陀淨土

有關如何求生彌陀淨土的資料很多。今僅就常見、常用的三部聖典中所述者,分別介紹如下:

A、『阿彌陀經』所說:



p. 36

『阿彌陀經』有云: 「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78]。

根據此一要求,往生彌陀淨土,當非易事,必得具有多善根、多福德、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到了命終之際,必得心不顛倒,方得往生彼國。此與求生兜率淨土的條件,幾乎類似,亦即非常強調戒定慧三學的自力修持,因其「善根福德」屬於「戒」,「一心不亂」屬於「定」,「心不顛倒」屬於「慧」也。

B、『無量壽經』卷下所說

本經將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分作蓮華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

1. 蓮華化生者:

(1)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79]。

(2)又說十方世界的諸天及人,若有至心,願生彼國者,凡有三等,稱為三輩:)

 (a) 上輩者: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80]。

 (b) 中輩者: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繪燃燈,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81]。



p. 37

 (c) 下輩者: 「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82]。

以上所舉,說明願生西方彌陀淨土者,有四個原則:(1)要有信心、願心、至誠心、迴向心、菩提心。(2)聞佛名號、一向專念、十念乃至一念,念彼阿彌陀佛。(3)若犯五逆者,誹謗正法者,雖願往生彼國,亦不得往生彼國。(4)若能出家,修諸功德,而求願往生者,臨終佛自來臨;若是在家修善法、持齋戒、飯僧、造塔像、燃燈、散花、燒香,而求願往生者,臨終化佛來臨;不能作諸功德,但能信樂深法,不生疑心,而求願往生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2. 邊地胎生者:

此所謂邊地,不是人間的偏遠之地,係指不能立即花開而見佛聞法的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住於大宮殿中,於西方的時間五百歲,在宮殿中,不見佛的世界,如處母胎,不見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稱胎生。舉其經文的記述如下:

『無量壽經』卷下云: 「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彼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又說: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83]。

此一胎生的救拔,補助了少智者無力信樂深法的不足,雖其智力不足以信樂深法,但仍信罪福因果,修習十善而願生彼國者,亦為彌陀的願力所被。雖在被度之後,仍不見佛,然其隨著所修善本的功德多少,所感得的胎宮也有大小,唯其最小的也有百由旬,大至五百由旬。住在此等宮殿之中,所受快樂之勝,猶如忉利天宮。



p. 38

無量壽經對於往生淨土者,給予不同的層次等級,所被眾生的對象,遠比阿彌陀經的要求,寬大得多。使得彌陀淨土的救濟,變為普遍廣大。

C、『觀無量壽佛經』所說

本經又稱為『十六觀經』,既稱觀經,可知是講述觀想方法的經典,前十三觀,是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相,後面三觀,則為說明上中下三等共九品的往生條件。依正莊嚴相的觀想法,通於一般的禪觀方法,所不同者,使用本經的觀法,雖也能夠達到自心淨土的定慧境界,例如本經說到: 「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彼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84]。而其目標則為往生極樂世界。

本經的主旨,是在教人如何求生西方淨土,其步驟分作三點進行:(1)當修三福,(2)當修十六種觀想方法,(3)最後三觀實則是在介紹九品往生。本文不論其觀想方法,故僅介紹其三福及九品如下:

1. 欲生彼國,當修三福[85]:

(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三福,實即是一切修行法門的基礎,重點在於「戒」的精神,其次的讀誦大乘乃為發「慧」,再次的修行觀法,即是禪「定」的流類。唯有述及九品往生,則逐漸加強了依仗佛陀願力,而得生彼國的色彩。

2.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86]:

(1)上品上生者:若有人,修三福,並具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者。一日乃至七日,必得往生彼國,生彼國時,

p. 39

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無量諸天,至行者前,放光授手,讚歎行者,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身乘金剛臺,隨彼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聞演妙法,悟無生忍,經須臾間歷十方無量諸佛,次第受記,還至極樂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2)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及善解義趣,但能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且能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彼國,臨終之時,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及無量大眾圍繞,持紫金臺,行者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紫金臺如大寶華,經一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法,即下金台,禮拜讚歎世尊,經七日,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

(3)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彼行者命終之時,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與諸眷屬,手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此人坐金蓮華已,華便自合,隨世尊後,往生彼國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三七日後,乃能了了,聞眾音演妙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初入聖境。

(4)中品上生者:若有受持五戒、八戒、及諸戒行,不造五逆等眾過,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彼國者,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離苦之法。行者坐蓮華臺,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生彼國,蓮華即開,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法,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5)中品中生者:若有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受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行者,並讚此人順三世諸佛教故,得佛來迎,坐蓮華上,往生彼國,在寶池中,經七日蓮華乃開,見佛聞法,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p. 40

(6)中品下生者:若有孝養父母,行世間仁義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廣為其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事,亦說彌陀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願,命終即生西方,經七日後,遇觀音及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7)下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雖不誹謗大乘方等經典,然其多造惡法,無慚愧心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的經目名稱,即能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復教此人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派化佛、化觀音、化勢至,至行者前,讚此人以稱佛名故,諸罪消滅,得生西方。乘寶蓮華,生彼池中,經七七日,華開得見觀音勢至,放光為說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菩提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8)下品中生者:若有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者,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如此罪人,應墮地獄者,命欲終時,若遇善知識,為其讚說阿彌陀佛威德光明,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業已現前的地獄猛火,化作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往生七寶池中的蓮華之內,經六劫華開而見觀音勢至,安慰此人,為說大乘經典。聞法之後即發無上道心。

(9)下品下生者:若有眾生,作不善法,五逆十惡,應墮地獄,多劫受苦者,命欲終時,若得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而此人苦重,無法念佛者,應教此人,但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人,即見如太陽大小的蓮華,接其往生彼國,住於華中經十二大劫,華開得見觀音勢至,以大悲音聲,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即發無上菩提之心。

以上不厭其繁地介紹九品往生之說,乃由於彌陀淨土的特色,在於不捨任何一個尚有一念向善的眾生。然在眾生群中,善根各有深淺,修行各有勤惰,所得往生彌陀淨土的待遇,自然也應有其高下。在其他諸經,甚至是『無量壽經』,

p. 41

只說三輩眾生,往生彼國,若造五種逆罪及誹謗正法者,便為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到了『觀無量壽經』,雖仍未說於誹謗正法者亦有開例,卻為造了十惡五逆的罪人,以及嚴重毀犯禁戒的四眾佛子,開了方便之門,允其列為下品下生,足徵佛陀的慈悲廣大。

大致上說:(1)上品的三等,重於大乘慧的掌握者。往生者以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及初地菩薩為中近程目標,成佛為最終目標。(2)中品的三等,重於小乘戒的堅守者,以及世界倫常道德的遵行者。往生者但能得小乘聖果,三等的差別,則在證得阿羅漢果的遲早先後。(3)下品的三等,乃為造惡的四眾佛子,以及未進佛教的造大惡業之人,所開的大方便門。他們以下品往生彼國之後,或經十小劫得入初地,或經六劫始發無上菩提之心,或經十二大劫,始得消罪而發無上菩提之心。不論如何,以此三品九等,全收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乃是給了此界眾生無限的安慰、希望及鼓勵。

不過中品往生的三等眾生,以成就二乘聖果為其極致,可能會被誤以他們將是永遠的聲聞,而且阿彌陀佛在迎接上品上生的眾生時,也有百千比丘聲聞,隨侍同往。此對往生彼國之後,求取無上菩提的不退轉地之目的,似有違背。對此如何解釋?確是難題。愚見以為,彌陀淨土雖有聲聞,而非決定永遠的聲聞,是為接引一類聲聞根性的眾生,所以彼國有聲聞眾,然其必將於多聞薰習之後,迴小向大,成就無上菩提。

(五)難行道與易行道

佛法之中,有靠自力修行證悟的難行道,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薩道,生生世世,以身命作布施,將身心奉獻於塵剎的眾生,以身作眾生的床座,以血為眾生的飲料,以肉為眾生的食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可滿其成佛的功德。可是薄地凡夫,愚癡障重,忍力不足,悲心不持久,願力敵不過業力,以致多有退失初心者。故有諸佛慈悲,以願力成就其淨土,廣收心志脆弱的眾生,先生淨土,到了不退無上菩提之時,再到眾生界來,度脫廣大的眾生。

p. 42

故稱前者為難行道,後者為易行道。

『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有云: 「至阿惟越致地(不退轉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又云: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87]。

同論又云: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可疾得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88]。

從上引龍樹菩薩所說的兩段話,可知要得不退轉地,不是易事,成佛之道,重如舉起三千大千世界,可見其難。因為若有眾生知難,而退大乘入小乘,乃是大遺憾事,所以,易行道雖是怯弱下劣者的要求,既然有人不是「大人志幹」,就把易行道介紹了出來。

易行道的確為絕對多數的行者所需,難行道的決定力要靠行者自己,易行道則但有信願深心,迴向往生,即可仗佛願力,得不退轉。唯其易行道亦得有行者自己的善根福德為其基礎,方為安全可靠。前舉『觀無量壽經』的「三福」,『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已如此說,再引『十住毘婆娑論』卷五願品,亦作如此說: 「諸善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如是之人,得聞佛名。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89]。

因此,雖在鼓吹易行道的淨土諸經,亦皆強調修持解脫道及菩薩道的重要,而且一切佛法皆以人天善法為其根本,所以願生諸佛淨土的行者,也均得準備往生淨土的福德資糧。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脫稿於紐約禪中心,費時二十天。



p. 48

作者案:本文所引資料。均依第一手原典,並註明出處,為求行文簡明,偶有節略者,均可按照註條查對其原典字句。



p. 1

A Survey of the Pure Land Thought


Rev. Sheng-Yen

The Pure Land is sought after by all schools of Buddhism. It is a result of the Buddhas' original vows and sen tient beings' faith and practic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ure Lands: the Pure Lands of another world, of the present world, and of the inner world, each kind comprising innumerable worlds in the ten directions of the universe and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this article, availabl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ubject has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Taisho Tripitaka and introduced to the reader, the establishment, classification, and beauty of each Pure Land are analyzed, an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thod of seeking for the Pure Land are explained. Among the innumerable lands, only a few most-often-heard-of ones a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They are compared,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pointed out,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feasibilities explicated.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ksobhya Buddha Land in the east, the Amitabha Buddha Land in the west, the Human Pure Land in the Sahā World, and the Maitreya Pure Land in the Tusita Heaven, with the last one receiving special focus.

[1] 大正十二,三四六上。

[2] 大正十二,三四四下-三四六上。

[3] 大正十二,二七八上。

[4] 大正二十六,三三上。

[5] 例如觀無量壽經的下品往生條下有云:①「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五下)。②「此人聞(五分法身名)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六上)。③「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六上)。④又云:「但聞(彌陀)佛名,(觀音、勢至)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大正十二,三四六中)。此皆在命終之前罪業,而後往生彼國的說明。

[6] 『佛地經論』卷一有云:「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又云:「受用身土,略有二種:(1)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遍法界,為自受用大法樂故。……(2)他受用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眾,受大法樂,進修勝行,隨宜而現,或勝或劣,或大或小,改轉不定,如變化土」(大正二十六,二九三上及中)。

[7] 『成唯識論』卷十云:「法身有三相別:(1)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2)受用身,此有二種:①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②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3)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大正三十一,五七下—五八上)。

[8] 『維摩經略疏』卷一云:「明佛國者,諸佛利物,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為四:一、染淨國,凡聖共居;二有餘,方便人住;三果報,純法身居,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也;四常寂光,即妙覺所居也」(大正三十八,五六五中—下)。

[9] 大正八,八二八上。

[10] 大正藏十四卷所收:①菩提流支譯『佛名經』十二卷。②後人依據菩提流支譯本,增列菩薩、聲聞、緣覺等成為三十卷。

[11] 大正藏十四卷收有『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一卷、『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且此三經各有一種別譯本,而其初譯,均不知其譯者為誰。

[12] 大正十二,三四六下。

[13] 大正十二,二七O上。

[14] 大正十一,一七五下。

[15] 大正十四,四O一中。

[16] 參考望月佛教大辭典第五卷四八九O至四八九三頁。

[17] 大正十二,五O八下—五O九上。

[18] 大正九,四三中。

[19] 大正十七,八七五下。

[20] 大正十一,八九九中。

[21] 大正十二,三五七上。

[22] 大正三,一八八下。

[23] 大正三,一八九中。

[24] 大正三,一九一中。

[25] 大正三,一九二中。

[26] 大正九,一一下。

[27] 大正九,二O下。

[28] 大正九,二一上。

[29] 大正九,二一下。

[30] 大正十五,一五八上。

[31] 大正一,三一六下。

[32] 『悲華經』卷七,大正三,二一二上及下。

[33] 大正十四,五三八中—下。

[34] 大正十四,五四二下—五四三上。

[35] 大正十二,三四三上。

[36] 大正十,一二八上—中。

[37] ①壇經疑問品云:「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大正四八,三五二上)。②壇經定慧品云:「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大正四八,三五二下)。

[38] 大正四八,三五二上—中。

[39] 大正五一,四五九下。

[40] 大正四六,五四上。

[41] 大正十一,七五五中。

[42] 大正八,一三六上。

[43] 大正十二,二六七中。

[44] 大正三,一七四下。

[45] 大正二五,一O八中。

[46] 大正十四,五三八上。

[47] 大正二十六,三二上。

[48] 大正十一,六八上—中。

[49] 大正十五,一四O上—下。

[50] 大正十三,一O八上—中。

[51] 大正十二,五六中。

[52] 大正十二,六三上。

[53] 大正十一,八九二中。

[54] 大正十二,一五四下。

[55] 大正十一,八九五下。

[56] 同註十七。

[57] 大正十一,五六五中—下。

[58] 大正二十一,五三三上。

[59] 大正十六,六四五上。

[60] 大正十二,三五五下。

[61] 大正十二,三七二下。

[62] 大正十四,九五上—中。

[63] 大正十五,一五八上。

[64] 參見大正十五,一五八上中下。

[65] 彌勒下生經有兩譯:①是竺法護譯;②是鳩摩羅什譯。均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卷。

[66] 大正一,二八O中。另參見『起世經』卷二。

[67] 大正十四,四一八—四二O上。

[68] 大正十四,四O二上。

[69] 大正十一,七五五上—七五六中。另外參考『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的剎莊嚴品(大正十一,一O五)。

[70] 大正十二,二七O上—二七一下。另外參考『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大正十一,九六下—九八上)。

[71] 大正十二,三五五下。

[72] 大正十四,四二O上。

[73] 大正五O,二七七。玄奘於臨終,前向大眾辭別詞有云:「願以修福慧,迴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覩史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同上)。

[74] 大正十四,四O二下。

[75] 『阿閦佛國經』卷上有云:「爾時有異比丘,聞說彼佛剎之功德,即於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願欲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癡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亂意者得生彼佛剎,用餘善行法清淨行,得生彼佛剎」(大正十一,七五六上)。

[76] 大正十一,七六一中—下。

[77] 大正十一,七六三上。

[78] 大正十二,三四七中。

[79] 大正十二,二七二中。

[80] 同前註。

[81] 大正十二,二七二中—下。

[82] 大正十二,二七二下。

[83] 大正十二,二七八上。

[84] 大正十二,三四一下。

[85] 大正十二,三四一下。

[86] 大正十二,三四四下—三四六上。

[87] 大正二十六,四O下—四一上。

[88] 大正二十六,四一上—中。

[89] 大正二十六,三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