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經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李志夫

中國佛教,革新五號, 第二二卷,第一一期,頁12-13

民國67年8月30日


美國佛教會的創始人沈家楨老居士于民國六一年在新竹青草湖創辦了譯經院。該院向政府的立案全銜是「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譯經院的全部經費都是由沈老居士獨力捐助的。因為沈老居士的事業都在美洲,所以不能親自分身照顧譯經院,去年底,聖嚴法師返國奔東老之喪,乃與他商議,將譯經院改組,由中華佛教文化館與美國佛教會合作來主持譯經院。並且,將院址從新竹遷往北投佛教文化館的下院,這是東初老法師晚年所建之新道場——農禪寺。

佛教文化館的館主聖嚴法師正在美宏法,承該館董事會之董事兼執行秘書方寧書教授的幫助,陪同記者訪問了譯經院。

當時只有繆樹廉、劉奕賜及謝安建三位先生正在譯場工作,另外還有一位秘書程鈴子小姐。繆先生原是成功大學外文系的副教授,是應聘來院的,已有六年了。劉先生原是大同工學院的講師,是該院早期招考來的六位譯政之一,不過,他到兩年以後才報到,而現在又是最初招來六人中唯一在院中工作的一位。謝先生是東吳大學外文系的高材生前兩年才應招來的。還有一位美國持慧尼師,為最後負責潤筆定稿的人,今天上午已去師大語文中心學中文去了。

承繆先生們的熱情招待等,使記者對該院歷年來的工作稍有瞭解。

首先我們應從譯經院的創始人沈家楨老居士介紹起,沈氏出生於虔誠信仰佛教的家庭,早期畢業于交通大學電機系,復獲美國聖若望大學博士,現在美經營大西洋航運公司,為世界航業鉅子之一,除了在美國興建大覺寺,創立美國佛教會外;諸如國內的慧炬月刊,及大專佛教社團獎助學基金大都是沈氏所捐助的;民國六一年又設立這所「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沈氏本人自任基金會董事長,另邀請許巍文、李恆鉞、顧世淦,戈本捷四位居士常務董事。

在行政組織上,沈氏自行兼任譯經院院長;顧世淦與戈本捷兩位常務董事分別兼任譯經部與行政部的副院長。譯經院成立以後,曾兩次招考譯員,每次只招三位,一共六位。劉奕賜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因為劉先生當時不能分身,所以由院方聘為持約譯員,兩年以後才正式參予譯政工作。

在國內既要有佛學根基,又要中英文都很好的人才真是難得。所以當時招收的譯員所錄取的標準,是以英文為主,至於佛學知識則是以後專門延聘法師、居士臨時給他們講授,然後才逐步試譯的。因此,在青草湖的譯經階段,訓練譯員在佛學上的知識,以及宗教上之常識花了很大的工夫。

他們初步決定商譯「大寶積經」,因為這部經偏重宗教,而哲學性、思想性的比較少,意思較易把握;代表性的佛教術語民具有相當地普遍性。繆先生說,這是他們決定試譯這部經的主要原因。

至於作業的過程,繆先生又說:先分配各譯員的章節,譯畢後由他作初步修改;然後由顧副院長作第二次修改;最後送往美國的專門修訂小組再修改一次。甚至有時,當專門修訂小組修訂完畢後,還得送囘譯經院,經顧副院長再行複查一遍。可見他們對譯經工作是如何地慎重了。

民國六五年,因為顧副院長離職去美,院方沒有聘請到適當學者接任,所以在台灣就無人再作修訂的工作,而改為由譯員直接寄往美國的專修小組。文譯稿像這樣來囘郵寄,不但延誤時間,而且,也有發生遺失的事。

因此,沈氏乃商請精通中。英、藏文的張澄基博士任院長,全權主持譯經院的翻譯工作。以後的譯文是交由各譯員相互修改,再由張院長作最後審查定稿,不必再送往美國去審查了。

劉奕賜先生說,張院長來院後,曾一度準備成立中文譯經部,那就是將佛教經論加以分段,斷句,加註新式標點,甚至改譯成白話文。但是,由於五、六人的譯稿,全賴院長一人審訂實在忙不過來,所以沈氏又請了一位美國的尼師持慧法師來台,協助張院長審稿。去年初,張院長因為心臟不好,不能太勞累;同時,認為持慧法師,也能服膺審稿大任,所以堅定請辭。於是,沈氏才決定將譯經院改組。中文譯經部也就未能付諸實現。

改組後的譯經院為中華佛教文化館與美國佛教會的合作機構。董事會之董事長,譯經院之院長都由聖嚴法師兼任;代表美國文面的董事有沈家楨與趙曾鈴兩位老居士;代表佛教文化館的則為張伯英與方寧書兩位居士。丹譯務人員的薪水全部由美佛教會負責;譯經場地,及譯務人員的食住全由中華佛教文化館負責;至於將來所譯出之經典,在印刷、出版後之盈、虧如何決定,由於記者的疏忽忘了向他們請教。讓記者以後再向讀者交代。

在青草湖時期,已摘譯畢一部「大寶積經」,約五○萬字,是用很通俗的現代英語所譯成的,連行政、事務、譯員約有十人左右,六年來,譯經院平均每年僅能譯出八萬多字,可見他們工作是如何的艱深、吃重;他們的態度,又是如何地神聖、莊重了。

該院現在正着手請繆樹廉先生譯圓覺經;劉奕賜先生譯楞嚴經;循序見謝安建先生譯楞伽。記者曾就譯經的技術問題向三位先生就教,諸如咒語,以及玄奘大師所謂「五不翻」等專門術等。謝生先說,以前的咒語是保留,等美國佛教會去決定,至於梵文五不翻的術語,他們儘可能都一律改譯成現代用語。因為他們所預定閱讀對像是曾遍大眾,而不是高級知識作子。

說到譯成向話文,劉先生認為張澄基博士之設想是值得做的工作。如果有了這一步工作,英文可以直接從白話經典中譯出,用不著多查註疏及參考資料,。這樣,英文的翻譯速度,起碼要快三分之二。

據執行秘書方寧書教授告訴記者,譯經院雖然改組了,但正式工作尚未展開,在組織上,將來預計擴大到十個組,所以關於譯務人員還要大量地徵招或敦聘,以從事較大規模的翻譯工作。詳細辦法要等十月份聖嚴法師囘來以後才能決定。現行之譯場在北投土地公埔附近,佔地三仟餘坪,東初老法師生前,已種植了幾百棵果樹,實際上就是一所農場,所以他命名這道場為農禪寺。農禪寺附近居民很少,環境清幽,土地遼闊,是很理想的譯經場,不到半年,譯經院的圖書及其他設備,據說已投下了二百多萬元。

方執行秘書是東部老法師的皈依第子,當東初老法師購買這個農禪寺的土地,以及興建農禪寺時,他一直都在為老法師奔走;現在尤得嚴法師所依重,實際上聖嚴法師在美國宏法期間佛教經館與宵禪寺的重要工作,都是由他全權為聖嚴法師在解勞分憂,方教授先後畢業於陸軍官校,政工幹校及中興大學,是一位很虔誠的三寶第子。

此外,謝守正先生,常以沈家楨先生之私人代表身分參予譯經院有關重要工作之策動與推行。另聘請了成了一法師與慧嶽法師為顧問,為譯員們解答佛學上之疑難。

中國的譯經事業,雖在玄奘大師以前卽有西域人開其端,但多屬意譯,不是嚴整的,大規模,有計劃的翻譯;真正有計劃,嚴格地,大規模地翻譯,仍是以玄奘大師之譯場開始;雖然容以後,歷代也有翻譯,那也是個別的。以前都是將佛典譯入中文。而唐家楨老居士與嚴聖法師所主辦之譯經事業,是將中文佛典譯成英文,雖然,在這以前也有人將佛教經典譯成英文的,但真正,有計劃,嚴格地,有規模着手翻譯成英文這也還是第一次。他們此次的譯經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可以與玄奘大師之譯場前後映輝。我們對於譯經事業寄予莫大之關懷,也對譯經院除諸位同仁深致最高的敬意。我們更希望譯經院一定有其增上果熟之未來。中國大乘佛教也將因此,而宏揚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