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及其創所理念

聖嚴法師

創辦人介紹

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為法鼓山海內外弘法、禪修、文化等體系創辦人。由於法師之弟子遍及歐、亞、美洲,其所傳承、開展之禪學系統融攝印度、中國禪宗及漢傳佛教重要禪法與觀念,使其以國際級禪師身分享譽西方世界。1998年於紐約與藏傳佛教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展開智慧對話,2000年以漢傳佛教領袖身分,出席於聯合國舉行之宗教領袖會議,並於開幕式中代表發言,而被國內外媒體譽為漢傳佛教代言人。

法師以未受過基礎教育之沙彌,而從軍,而再出家,而苦讀至博士學位,一路走來,成為佛學研究者、宗教師,乃至創辦佛學研究機構,法師秉持的是一份「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的分享,不忍寶物蒙塵之心,掛念的是「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的悲心與弘願,而賡續了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培養佛教教育高等人才的初衷,開創中華佛學研究所,延聘海內外佛教學者,積極栽培教界優秀人才,二十年來成果斐然,為國際知名的佛學研究機構,傑出畢業生去國繼續深造者遍及全世界。近年來又籌辦法鼓大學,致力佛學教育不遺餘力;更以栽培僧才為慮,2001年9月,正式創辦僧伽大學。

除了作為學養極深的佛學研究者,法師亦秉其剃度師東初老和尚之提醒:「汝當作大宗教家,切勿為宗教學者。」而於學術研究之餘,勤耕法田,不但出版近百冊學術與通俗弘講書籍,最重要的,是重視修行的實踐,傳承禪宗臨濟及曹洞兩大宗派,數十年往來於東西方社會教授禪法,而為國際知名禪師。誠然為一解行並重之宗教家、思想家。

1989年正式創辦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理念,推動三大教育、四大環保,並以二十一世紀的「心五四運動」,備受各界肯定,不但為社會、政治各階層之重視,更為中國佛教界推崇,也受到國際宗教界的尊敬。

在聖嚴法師的諸多讚譽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乃在於法師特重佛教教育、佛學研究之前瞻性思想,不但對當代台灣佛教教育與學術研究具備開創性意義,也因其與國際佛學研究學者之密切互動,使得台灣佛學研究逐漸站上國際舞台。

教育理念

法師雖未接受正統學校教育,卻能以堅強之決心、毅力,以及對提昇佛教教育水準的悲願,於短短六年間,獲取日本立正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在苦學成功並受國內外佛教及學界仰嘆同時,因親身行過艱辛步履的體驗,以培育佛教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弘化人才及健全佛教的完善教育體制為奮鬥目標。

法師曾指出:「我的願望是維繫漢傳佛教慧命,期竭盡棉力,從國外引進新的學術成果、研究風氣、教育制度及其教學方法等,以玆我國佛教也能趕上國際佛教的潮流。」依於此願心,法師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之創建為起點,朝著層次分明的教育體制跨出穩建踏實的步伐。曾明白指出其辦學宗旨為:

  1. 發揚中華文化。
  2. 提倡國際性的佛教學術研究。
  3. 培植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及弘化人才。

其中,佛教教育人才主要指從事大學、佛學院授課任教之職務;弘化人才則為從事文字宣傳、通俗演講或組織行政管理等工作者。至於教學方針及課程內容編排設計上,則以自由開放作風,從語言學、方法學、邏輯學等各層面,訓練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以成就學術研究人才;同時強化演講、報告、授課、治事攝眾等多元才能。

他更期許研究所的學生,秉懷「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的理念,以具備真正為人師範的條件,對整體佛教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才養成不易,創辦人不僅不遺餘力邀聘國內外傑出佛學學者授課任職,並提供優渥的學術研究環境,使研究所師生,既能學以致用,且能心無旁鶩,專心從事研究。

而國際佛學會議的召開,以及締結國際合作盟校等國際性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對爭取國際地位,與拉近我國與其他各國佛學研究的距離多所助益,故而也為創辦人積極推動,幾年下來,於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上成績斐然。至於學術研究機構中最重要的圖書資訊資源,更為創辦人關切之重點。法師視圖書館為研究學問最基礎的設施,也是了解現今世界各國研究發展成果之重要資訊中心,

因此,重現有之豐富資源外,未來規劃藍圖中,更強化蒐羅世界各國各種語文的佛教原文原典,與佛教的研究成果,並以明清佛教的研究為藏書特色,便利學者從事研究及查索資料,以期成為研究明清佛教的重鎮與資訊寶庫。

有關聖嚴師父更詳細的介紹請至 ▶▷ http://www.shengy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