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夫
星炳公與向孺人合墓碑志
追思父忠厚為人姊妹育七教配完成生我夠我大德難名壽天百年卜此營略修子職堪立佳城龍盤虎踞水秀砂明長發其祥也世代榮昌百代人文子孫綿延富貴雙全簪纓賃憶我父炳公原系陽命生於道光十八年戊戌歲八月廿九日午時健生原四川東道夔州府奉節縣北岸永里又六甲泰山廟土地社下生長人氏在日陽光享年76歲大限亡於民國二年葵醜歲正月廿日末時分在於住宅茶園坪告終
向孺人咸豐四年二月初四子時生於破石口,亡於民國十九年冬月廿三末時享年77歲
胞兄弟:星朗、星皓、星月、星現、星奎
孝男:順魯、順學
孝媳:黃氏、王氏
孝女:香蓮、桂
孝婿:徐大學、劉安寬
墓地:四川省奉節縣新政鄉大有山茶園坪長田灣下沙梁
東山公與王孺人合墓碑志
故顯考李公諱順魯妣母王氏鳳珍老大人之墓
先考東山公一八八八年八月十八生,一九六零年二月初一舍報。先妣一八九零年十月十三生,一九五九年七月十三日舍報。先考妣歷經三變,圖存於烽火之中。公食異起。吋村人皆餓殍,臨殯,眾無力以舉棺,兒尤不孝,遠遊無方,劬勞未報,罪莫大焉。先考達觀多能,金、木、竹、石皆能無師而成器。曾營紙、粉、酒、百貨等業。先妣溫良、恭、儉 ,縱呵子女從無厲色。起子夜,熬五更無稍閒息。先考妣嚴慈有制,力圖子女入學,或多違願;然講信修睦,使聖人與對亦少讓焉。子曰:雖猶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先考妣共育吾兄弟姐妹八人,迄今繁衍五代百七十餘口,咸遵孝悌家風,遍及百業,皆能務本,本立而道生,以俟百世,而斯城也,鐘靈毓秀,佑啟後人,固可永安於斯矣。
孝男:祖成 祖俊 祖盛 祖文 祖章 祖愛
孝媳:歐氏 黃氏 羅氏 杜氏 薛氏 周氏 何氏
孝女:春蘭 素蘭
孝長孫:德延 德國 德剛 德階 德會 德富
其餘孝孫以小及族戚繁眾略而不刊。
孝五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中華佛教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
李志夫(祖章) 叩撰
西元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五日立
橫聯:祖德流芳
左聯:萬世傳家唯仁義
右聯:一生操持秉道德
墓地:四川省奉節縣新政鄉大有山茶園坪
編後記
我們出版《李氏家譜》的目的,就是讓李氏族人知道自己的姓是怎樣產生的,自己的祖宗是誰,自己的這一族是從哪兒遷來的,有哪些英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家族續統文化,不忘根本。也是為了弘揚李氏家族傳統文化,適應海內外李氏子孫尋根問祖的需求,探索李氏歷代名門望族的發展軌跡及期歷史作用。用李氏李家的文化,強化家庭美德教育,提高李氏家族的整體素質,增強李氏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方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使祖國和家族更加繁榮富強。
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家乘、譜牒,是中古代宗法社會中記載家族或宗族家世淵源,傳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獻。簡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書。“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歷來被視為與正史、方志並列的三大史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毛澤東主席早在1957年成都,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到歷史研究時指出:“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對家譜給予高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