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三藏關聯年表之三(44-63歲,返國譯經)參考資料來源:1. 朝日新聞創刊120周年記念特別展《西遊記 ─『三藏法師道』圖錄》,1999,朝日新聞社。 2. 《佛教史年表》佛光出版社。
符號說明 :
|
佛紀 |
西曆紀元 |
中國紀元 |
干支 |
玄奘 |
中國 |
外國 |
1189 |
645 |
貞觀十九年 |
乙巳 |
44歲,正月,於群眾歡迎中回到長安。於朱雀街陳列攜帶回來的經典、佛像。2月,謁見為討伐高麗而在洛陽的唐太宗。太宗要求其還俗,為奘師所拒絕。得到翻譯657部經典的譯經場及翻譯助手。又,奉敕記錄於西域、印度的見聞,任用辯機為編輯。3月,返回長安。約從5月開始,於成為譯經場的弘福寺,開始譯經。 (1月,玄奘返抵長安,房玄齡等奉<束力>迎之;請回佛像、佛舍利及梵文佛經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 |
六月,普光寺法常寂(年七九)。道宣撰「續高僧傳」三十卷。道綽寂(年八四)。 |
一月,王玄策等人至王舍城;並於二月,參訪摩訶菩提寺,在塔西建碑。三月,新羅國皇龍寺建立九層塔,安置佛舍利。八月,日本福亮、惠雲、常安、靈雲、惠至、僧旻、道登、惠<C飽硉奶H任十師以統理僧眾;來目臣任法頭。慈藏攜回之佛舍利,分置於新羅國皇龍寺塔、大和寺塔及通度寺戒壇中。 |
1190 |
646 |
貞觀二十年 |
丙午 |
45歲,7月,辯機撰述《大唐西域記》12卷完成,上表於太宗。 (1月,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二十卷。閏3月,玄奘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7月,玄奘撰「大唐西域記」12卷。) |
王玄策攜梵本經論六百餘部歸國(一說647)。印度五名婆羅門僧前來長安。 |
一月,日本下詔實行大化革新。 |
1191 |
647 |
貞觀二一年 |
丁未 |
(7月,玄奘譯「解深密經」5卷。玄奘梵譯「老子道德經」,送往東印度。) |
金陵瑞相院重建。 |
印度戒日王歿(一說646)。唐使王玄策、蔣師仁等人於戒日王歿後共赴印度,擒篡位之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翌年歸返長安。 |
1192 |
648 |
貞觀二二年 |
戊申 |
47歲,5月,譯畢《瑜伽師地論》100卷。太宗撰成序文<大唐三藏聖教序>。6月,受太宗召請至坊州的玉華宮。12月,譯經場移至西安的大慈恩寺。此時,辯機被發現與高陽公主私通,受到腰斬的極刑。 □西突厥向唐投降。 (五月,玄奘譯「瑜伽師地論」百卷,帝將其寫本頒與雍、洛、兗、相、荊、揚、涼、益等九州展轉流通;並譯「勝宗十句義論」一卷、「唯識三十論」。六月,太宗作「大唐三藏聖教序」。十月,高宗為替母后薦福,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並於寺西北隅建造譯經院。) |
十月,燒燬道教經典。十月,長安弘法院建立。 |
二月,日本派遣留學僧入三韓。 |
1193 |
649 |
貞觀二三年 |
己酉 |
48歲,4月,陪從太宗至終南山的翠微宮。於同地譯出《般若心經》。5月,太宗駕崩,奘師返回長安。6月,高宗即位。 (六月,玄奘譯「攝大乘論本」三卷、「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
出使西域之使者模寫中印度華氏城之佛足跡歸國。金陵興嚴寺法堂建立。西藏王棄宗弄讚歿,其孫滿思隆滿贊繼位。 |
|
1194 |
650 |
唐高宗永徽元年 |
庚戌 |
|
道宣撰「釋迦方志」二卷。唐僧玄照入西藏,文成公主送其至闍爛達羅國學經律,凡四年。新羅僧神昉入大慈恩寺玄奘之譯經院。 |
高句麗信奉道教,多數僧侶逃至新羅。新羅僧義湘與元曉共圖入唐。錫蘭王迦葉王二世(巴kassapa ,650~659在位)治世時,盛行阿毘達磨之研究。○自此,印度塔米爾地方毘濕奴教派之宗教詩人輩出。印度月稱(600~650)註釋「中論」,著「明句論」、「入中論」等,批判青辨,維護佛護之學說,形成瑜伽行派與中觀派尖銳對立之勢。○印度法稱(600~660)以經量瑜伽之立場,著「知識論評釋」、「論理學小論」等,後發展為陳那之論理學、知識論。○七世紀中葉,西南印度成立「大日經」。 |
1195 |
651 |
永徽二年 |
辛亥 |
(玄奘譯「俱舍論本頌」。) |
閏九月,道信寂(年七二)。梵本經臺建立。發布「五經正義」百八十卷。端美三菩提等人於西藏翻譯經典,流布教法。 |
十二月,日本味經宮請二千餘名僧尼誦一切經。 |
1196 |
652 |
永徽三年 |
壬子 |
51歲,3月,向高宗奏請,於大慈恩寺境內,造塔以安置經典。 (三月,玄奘譯「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五月,印度摩訶菩提寺僧智光、慧天等人贈書予玄奘。十月,玄奘譯「阿毘達磨顯宗論」四十卷。慈恩寺五層磚搭建立。) |
一月,印度阿地瞿多抵長安。十月,道宣奉<束力>任西明寺上座。 |
四月,日僧惠隱於宮殿講「無量壽經」。實叉難陀出生於于闐國。 |
1197 |
653 |
永徽四年 |
癸丑 |
●元興寺僧道昭,從日本出發。入唐依奘師學習法相學(一說攝論教理學),660年返日。 |
日本道昭、定惠等十三人來唐。 |
五月,日本遣使入唐;學問僧道昭(法相第一傳)、定惠(鎌足長子)等隨行。六月,日僧僧旻寂;天皇為其造像,置於山田寺(一說川原寺)。達摩戰涅羅生於東印度。 |
1198 |
654 |
永徽五年 |
甲寅 |
53歲,大慈恩寺完成四角五層之慈恩塔,安置經典及佛舍利。 (七月,玄奘譯「順正理論」八十卷、「俱舍論」三十卷。) |
二月,智嚴寂(年七八)。 |
二月,印度摩訶菩提寺智光等之使者法長攜玄奘之物信返回印度。唐僧玄照離開闍爛達羅國,至印度摩訶菩提寺,攻讀「俱舍論」及律,凡四年。 |
1199 |
655 |
永徽六年 |
乙卯 |
|
五月,呂才著「因明立破注解」三卷及「義圖」批判因明,玄奘對此加以駁斥。中印度那提前來長安。○司馬喬血書「金剛般若經」。 |
|
1200 |
656 |
唐高宗顯慶元年 |
丙辰 |
55歲,5月,因病一時危篤,後病癒。11月,奉呈高宗的第三皇子(顯,後之中宗)祝賀文,約定皇子出家。 (一月,詔令於大慈恩寺為太子設大齋。三月,高宗製「大慈恩寺碑文」。四月,玄奘恭迎「御書大慈恩寺碑文」。十一月,中宗出生,後從玄奘剃髮,號「佛光王」。) |
那提奉<束力>前往崑崙諸國。 |
|
1201 |
657 |
顯慶二年 |
丁巳 |
56歲,陪同高宗至洛陽。上表請在少林寺專功譯經,但未獲准。自少年時代離開洛陽以來,首次回到故鄉陳留郡。 (二月,高宗行幸洛陽時,玄奘與佛光王隨行。) |
一月,牛頭山法融寂(年六四)。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送佛袈裟。 |
新羅國興輪寺門崩壞。七月,日本於飛鳥寺西邊造須彌山像,並開設盂蘭盆會。 |
1202 |
658 |
顯慶三年 |
戊午 |
57歲,正月,同高宗從洛陽回到長安。(二月,玄奘等人隨帝返長安。)7月,奉敕入西明寺。 僧智通與智達從日本出發。入唐依奘師學習唯識,返日。 (日僧智通、智達來唐,從玄奘受持法相(法相第二傳)。 |
四月,佛道二教論爭於內殿。六月,長安西明寺建造。六月,佛、道二教論爭於西明寺。十一月,佛道二教再次論爭於內殿。西明寺禪府建立。唐正式採用「試經度僧」制。 |
唐僧玄照離開摩訶菩提寺,至那爛陀寺,研究「中論」、「瑜伽師地論」等。 |
1203 |
659 |
顯慶四年 |
己未 |
58歲,10月,為了專心從事譯經,上表請求將譯經場移至玉華宮(中的玉華寺)獲准。 (七月,玄奘譯「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九月,玄奘譯「法蘊足論」十二卷。十月,玄奘前往玉華宮。十月,於岐州法門寺建造與帝等身之阿育王像並修塔。閏十月,玄奘譯「成唯識論」十卷。) (印順:顯慶五年(AD 660),初譯般若經於玉華宮,時年五十九。)
|
道世撰「諸經要集」二十卷。 |
七月,日本天皇詔令群臣為七世父母講「盂蘭盆經」於京內諸寺。十月。新羅壯義寺建立。王玄策至毘舍離,經維摩之故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遂稱「方丈室」。○錫蘭王馱都波帝須二世(巴D[aa][.t]hopatissa,659~667在位)欲為無畏山寺派建立寺院,遭大寺派反對。 |
1204 |
660 |
顯慶五年 |
庚申 |
(一月,玄奘於玉華宮始譯「大般若經」(一說659)。三月,迎請岐州法門寺之佛舍利及佛頂骨入洛陽宮。)
|
八月,佛道二教論爭於洛陽宮內。李虔觀血書「金剛般若經」、「般若心經」等。 |
五月,日本天皇<束力>造百高座,開設仁王般若會。五月,百濟國天王寺、道讓寺、白石寺講堂等遭震災。王玄策訪問摩訶菩提寺,後就歸途。 |
1205 |
661 |
唐高宗龍朔元年 |
辛酉 |
(五月,玄奘譯「辯中邊論頌」、「辯中邊論」三卷。六月,玄奘譯「唯識二十論」。) |
春,王玄策等人奉持佛頂骨歸國。九月,高宗臨幸洛陽天宮寺設齋。彥棕撰「大唐京寺錄」傳十卷。帝<束力>令修理五臺山寺。坊州檀臺山塔重修。新羅義湘來唐,師事智儼達七年之久。 |
玄照抵達毘舍離。 |
1206 |
662 |
龍朔二年 |
壬戌 |
|
四月,<束力>令僧尼、道士禮拜君親,道宣、彥棕上書抗議。十二月,佛道二教論爭於長安蓬萊宮。迎請佛舍利返岐州法門寺。恢復長安靈感寺,並改稱觀音寺。 |
|
1207 |
663 |
龍朔三年 |
癸亥 |
62歲,10月,費時約4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譯畢。自覺體力衰竭,向徒眾交代遺言,囑付死後的埋葬方法。 (十月,玄奘譯完「大般若經」六百卷。) |
九月,玄照離開毘舍帷,至西藏會見文成公主。十月,那提返回長安。十月,玄奘譯完「大般若經」六百卷。那提譯完數經後。再赴南海真臘國。 |
百濟滅亡。 |
1208 |
664 |
唐高宗麟德元年 |
甲子 |
63歲,正月,停止譯經。2月5日,於玉華寺入寂。從印度回國後,所翻譯的經典共75部1350卷。於4月15日,以國葬葬於長安的白鹿原。 冥詳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完成。 (664-667)道宣撰『續高僧傳』卷四之「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完成。 (二月,玄奘寂於玉華宮(年六三,一說六五),追諡號「大遍覺」,<束力>建塔於樊川北原。) |
一月,玄照返回洛陽。五月,玄則撰「神林妙記後集」十卷。六月,道宣撰「三寶感通錄」三卷。八月.高宗行幸大慈恩寺。高宗製造老子像。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十卷、「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感通錄」。 |
八月,新羅國禁止擅自施捨財貨田地予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