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文學部份)》序

李志夫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是以研究及教育為主。民國八十六年春,「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李玉教授及諸同仁提議:請本所主辦一次「中國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計會」,由該學會承辦。

佛教文學與世藝術也應是佛教教育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本所在師資、課程所不及之處,所以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欣然全力支持此一會議之召開。

此次會議於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十一至十二日兩天,在台灣大學「思亮館」舉行。計有兩岸學者共提供論文十七篇:其中有關藝術者六篇;有關文學者十一篇。原來希望凌將全部論文均能結輯印出;後來,因為藝術方面之論文有的學者暫不擬發表;有的論文有大量圖文,其中部份有待洽購版權問題,尤其有的圖片版權無從找到交涉的對象,而剩下之藝術論文則只兩三篇了。所以藝術論文部份不能刊出只有割愛。

好在大會負責主題報告的聖嚴法師將「佛教藝術之承先啟後」已揭櫫出佛教藝術之精華處了。本書僅結輯大會文學論文以餉讀者。

論及佛教文學確是一個廣泛地論題,如佛陀的本生、譬喻,及至大乘經典都是文學作品,發揮這些經典之義蘊與形式就已提供了無限地創作空間。

隨之,佛教中國化了後,佛教文學也中國化了。甚至我們可以說,當佛教文學中國化了以後,佛教才在中國廣大之民間紮根。此次與會學者所提出之論文背景大多是以中國佛教民間信仰為題材的:如神通故事、靈異事蹟、傳奇小說、佛經變文,乃至禪語機鋒等,可說本書已是佛教文學論著的一個小小百花園。

丁敏教授試圖從佛經神通故事說明對佛教宗教性格之影響,以及其在中國社會所產生之作用。汪娟教授說,漢譯佛典的文學偏向崇高實用,無論變文、詩偈、俚曲…… 懺文、顧文都是為了護法弘教而創作的,而悟道詩則尚清麗高遠。蕭麗華教授以王維之「輞川鹿苑」為題,認為這是代表王維超現實的、平靜的、安寧的世界藍圖,也就是他的「淨土世界」。鄭阿財教授認為自六朝以來,像敦煌佛教靈應故事,深富志怪性質與宣揚因果報應說合流,成為教徒們宣揚宗教之利器。陳元音教授認為禪文學在中國極為普遍,所以他以美國女詩人狄瑾遜(E.ickinson)為例:她的超越主義是以神秘宗教經驗為基礎的,即是經過外在我,潛入心內的內在我,尋覓自己的心靈與神溝通.

根據大陸學者王堯教授論文指出:藏戲源於佛教,從其劇本、舞蹈、唱腔、服裝、面具中可以得證。大陸學者孫昌武教授指出:在南北朝佛教注疏和僧侶護法著述中,很少提到觀音信仰,自西晉太康七年(二八六)竺法護譯出《法華》,觀音信仰即迅速地流傳開來,雖與經旨未必相符,但能從民眾精神史的角度來觀察這些觀音傳說,就會發現它具有多方面絕無僅有的價值與意義。另一位大陸陳慶英教授介紹西藏的傳記文學,除各教派領袖人物外,尤其各世之達喇嘛從其徵驗轉世到坐床以及一生言行政事一一登錄,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但從文學角度看,則過於程式化。

陳葆真教授以〈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為題,烈祖的父親多晦跡精舍,其姨為尼,建國後廣建寺廟;中主常趨清涼寺聆聽悟空(九四三)、法眼文益說法,或與之共論詩文;後主建寺、供僧、戒殺,曾受法文益禪師,並為其立碑誌,文益之所以受到後唐中、後二主的禮遇,除了他的禪法超人外,他在文學詩詞方面的才華也是他們互相會心的主要原因。蔡榮婷教授〈大足石刻楊次公靈道牧牛頌析論〉一文涉及文學、繪畫、雕刻、宗教、思想等多重層面的問題及考察分析楊氏生平、著作和文學表現特質,澄清了牧牛詩組的開展脈絡。特別是張靜二教授〈壺中人故事的演化〉一文,利用心理學家喬哈利(Harri Window)學說,人有四種心理象限;其一,人、我共知共見;其二,人知我未必知;其三,我知不願人知;其四,人、我均不知。以分析《舊新喻經》(梵志哇壼)的故事改編而為中國的怪志及幻化故事,如《湯羨書生》、《壺公傳》、《邯鄲記》……等,甚至影響到《封神演義》、《聊齋誌異》及《西游記》等章回小說風格。這些幻化、怪異之創作之所以以引人入勝,就是因為能昇華到第四象限:人、我均不知。於是,創作者有無限之創作空間;也能給讀者無限之想像空間。

總之,本書的內容,就佛教文學來說具有相當的涵蓋性,而本書作者,也是當代佛教文學一時之選。

本書確實是一本好書,謹為譜序。

 

李志夫序於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8715

 

佛學與文學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

目次

序文 李志夫

主題演說 釋聖嚴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敏

傳統佛教的文學觀 汪娟

禪與存有——王維輞川詩析論 蕭麗華

敦煌佛教靈驗故事綜論 鄭阿財

狄瑾遜詩風中的禪 陳元音

藏戲源於佛教述略 王堯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孫昌武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陳慶英

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 陳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