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中華文化 提倡國際性的佛教學術研究 培植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及弘化人才 |
江河的泉源來自細流, 讓我們感謝諸護法菩薩; 細流匯合成支流, 讓我們感謝僧團; 支流形成主流, 讓我們感謝聖嚴師父; 《法華經》說: 雨水滋潤大地,然後才有細流, 讓我們感謝佛恩。 |
立足中華 放眼世界 專精佛學 護持正法 解行互資 悲智雙運 實用為先 利他為重 |
隨時應機開示破疑解惑 |
心五四運動 |
2001年法鼓山啟用典禮的盛況 |
左起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文化學院校長潘維和、本所現任所長李志夫 |
聖嚴法師參加國建會時與副總統嚴家淦握手 |
副所長成一長老與主任秘書李志夫先生 |
正、副所長於華嚴蓮社召開理事會 |
曉雲法師(前)為新舊任所長交接典禮的貴賓 |
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 |
副所長成一法師於聖嚴法師出國期間帶領信眾舉行浴佛法會以為佛研所募款 |
主持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開光典禮的南亭長老 |
左立者為第一任護法理事會理事長陳植津居士 |
1981年於敬業堂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 |
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原始面貌 |
1987年於新落成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舉行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大會 |
1996年本所第二任方甯書所長卸任由李志夫教授繼任並與副所長惠敏法師合照 |
圖中合影的校友有三位自日本學成歸來,一位美國、三位英國、一位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中 |
護法的洪流綿延不絕,我們感恩所有投注其中的護法大德 |
融入自然景觀中的法鼓山建設 |
華岡時期佛研所的年會都在敬業堂舉行 |
華岡時期研究所的辦公室最早設於左側閣樓內 |
座落於北投的中華佛學研究所 |
晨起的灑掃應對也是研究所的生活之一 |
即將建設為國際佛教園區的法鼓山 |
七顆雀榕前即是圖書館建地 |
開敞大方迎接新氣象的教育行政大樓 |
全體師生於法鼓山上了解整體建設情形 |
再造知識寶庫的圖書館 |
教職員、貴賓宿舍及餐廳 |
研究所是以培育正知見的教界人才為主的佛學高等教育園地 |
何以選擇進入中華佛學研究所就讀?
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有哪些佛學研究課程?
如何踏入中華佛學研究所之門?
要準備多少應者書是考生注意的焦點 |
參訪農襌寺與常住法師交流 |
第一屆校友梅迺文返校任教 |
九十年度的創辦人時間加入漢藏文化交流班的同學 |
全體師生至登山小站聯誼 |
師生聯誼會中彼此打成一片 |
一年級 | 課程 | 授課老師 |
必修 | 宗教學專題 | 聖嚴法師 |
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 | (藍、陳、蔡、惠) | |
共同選修 | 中國佛教史 | 曹仕邦 |
西藏佛教史 | 陳又新 | |
選修 | 阿含經研究 | 楊郁文 |
中文佛教史籍解題 | 曹仕邦 | |
梵文(一) | 果徹法師 | |
藏文(一) | 廖本聖 | |
日文(一) | 藍碧珠 | |
佛學英文 | 鄭振煌 | |
佛教史料學 | 藍吉富 | |
遊戲藏海 | 高明道 | |
藏傳佛教因明概論 | 陳又新 | |
印度哲學史 | 林煌洲 | |
印度教與大乘佛教的比較 | 林煌洲 | |
淨土思想研究 | 慧嚴法師 | |
天台判教論 | 陳英善 | |
華嚴判教論 | 陳英善 | |
佛學方法論-人類學篇 | 陳美華 | |
天台止觀 | 大航法師 | |
二、三年級 | 課程 | 授課老師 |
論文計畫審核會 | 審核委員 | |
共同選修 | 印度學.佛學日文(二) | 郭瓊瑤 |
日文佛學名著選讀(日文二) | 慧嚴法師 | |
中國佛學組 | ||
選修 | 淨土思想研究 | 慧嚴法師 |
天台判教論 | 陳英善 | |
天台止觀 | 大航法師 | |
華嚴判教論 | 陳英善 | |
印度佛學組 | ||
選修 | 瑜伽行梵典研究 | 釋惠敏 |
阿賴耶識與《大乘莊嚴經》〈修行品〉(梵二) | ||
明句論第十八品(梵二) | 萬金川 | |
梵文佛典(二) | 穆克紀(英) | |
瑜伽師地論專題研究 | 李志夫 | |
Pali for the beginners巴利初階 | 穆克紀(英) | |
印度教與大乘佛教比較研究 | 林煌洲 | |
西藏佛學組 | 選修廣論(藏二) | 廖本聖 |
入中論(藏二) | 覺嵋堪布(英) | |
藏文佛典選讀(藏二) | 蕭金松 |
精彩的講座之後往往是交流的開始 |
創辦人(第一排左三)、方前所長(第三排左一)、所長(第三排左二)、副所長(第二排左一),與本所教授合影。 |
本所參加由圓光佛學院舉辦的第五屆「全國佛學論文發表會」 |
會後是一場親近大自然的聯誼 |
七十七年大專青年夏令營團體照 |
七十八年大專青年夏令營團體照 |
第十一屆佛學論文發表會 |
民國八十四年參訪華雨精舍,印順長老接見並開示 |
所長時間的校外參訪活動 |
於法鼓山的臨時組合屋內舉行聯誼會 |
參訪福嚴佛學院 |
民國八十四年創辦人帶領師生參訪元光寺 |
本所教職員至陽明山郊遊 |
參訪齋明寺,留下歷史鏡頭 |
看大家在華陶窯享受捏陶樂 |
與日本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締約 |
與泰國法身寺締約 |
與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佛教研究所締約 |
與日本立正大學締約 |
與日本駒澤大學締約 |
與日本花園大學書面締約的協定書 |
與大陸中山大學締約 |
與大陸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締約 |
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院締約 |
與維吉尼亞大學宗教研究所正進行締約準備 |
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開幕情形 |
會議外的聯誼 |
左藤達玄教授 |
水谷幸正教授 |
左久間秀範教授 |
羅森福教授 |
沈家楨博士 |
那體慧博士與鄭振煌教授 |
土田龍太郎教授 |
詹密羅教授 |
玉城康四郎教授 |
韓延杰教授 |
任博克教授 |
整理緬甸貝葉的賈桂琳博士及郳彼得先生 |
睹山弝引教授及翻譯張香華女士 |
陳世明教授 |
三友量順教授 |
強巴加措格西 |
美籍益安法師 |
學術界的夫妻檔華珊嘉博士及翻譯傅偉勳博士 |
捷克籍性空法師 |
印度沙洛博士(左二)及口譯林煌洲教授(左四) |
竹巴噶舉法王嘉華竹千仁波切 |
彼得葛瑞格教授 |
巴博教授 |
約翰馬克瑞教授及翻譯的果光法師 |
時間 | 教授 | 講題 |
70 | 穆克紀 印度國際大學中文系主任 | 梵文 |
70.5.24 | 冉雲華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 如何研究佛學 |
73.3.24 | 卡普樂禪師 《禪門三柱》作者 | 舉行座談會 |
73.5.04 | 光島督 日本國士館大學教授 | 座談會 |
74.10.23 | 巴博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 佛教之間提瑜伽研究 |
76.3.14 | 玉城康四郎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 由禪定看印度佛教 |
76.11.2 | 賴鵬舉(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師) 顏尚文(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 佛學研究題目的發掘—以兩晉六朝為例 |
76.12.15 | 江燦騰 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兼任講師 | 李卓吾的生平思想 |
77.11.28 | 達拉仁波切 西藏黃教上密院前院長 | 西藏僧團教育 |
78.4.19 | 泰錫杜仁波切 | 大手印觀 |
79.7.30 | 內瑞恩 國際佛教研究會會長 | 佛教在印度的興衰 |
79.8.8 | 傅偉勳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 | 佛教教義的再詮釋與創新 |
79.8.10 | 華珊嘉 紐約州立出版社書畫主編 | 禪對美國文化的衝擊與影響 |
79.8.13 | 傅偉勳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 | 評較日本與西方學者的佛教研究-兼談我國佛教研究的現代化課題 |
79.8.15 | 華珊嘉 紐約州立出版社書畫主編 | 禪與西方精神治療 |
81.9.15 | 穆克紀 印度國際大學教授(已退休) | 梵文、巴利文、印度佛教 |
81.9.24 | 法雲明 英國藍卡斯特大學教授 | 佛教在西方的傳播 |
81.12.9 | 詹密羅 美國亞力桑那大學教授 | 華嚴學中的方法與問題 |
82.4.7 | 益安法師 法國那爛陀寺美籍比丘 | 談西藏佛教在西方世界的發展 |
82.5.28 | 于君方 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 | 觀音信仰與中國文化 |
82.9.22 | 睹山弝引 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大學教授 | 佛法與現代人心理學 |
82.11.29 |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尼泊爾那爛陀學院首席指導教授 |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
83.01.14 | 冉雲華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 荷澤禪的幾個問題 |
83.03.16 | 傑佛瑞梅爾 美國北卡大學夏洛區宗教系教授 | 中國佛教之寺院設計 |
83.08 | 林崇安 中央大學教授 | 藏文佛學導讀 |
83.12.20 | 嘉華竹遷仁波切 密宗白教竹巴噶舉派十二世法王 | 中道 |
84. 3.30 | 中川原育子 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博士候選人 | 禪定、禪觀比丘圖像的諸相 |
84.06.06 | 麥克維徹 美國哈佛大學梵文與印度研究學系系主任 | 晚期吠陀文獻與早期佛教文獻的比較 |
84.08.08 | 馬克瑞 康乃爾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 | 座談會 |
84.09.27 | 喬治波蘭 加拿大內觀禪師 | 來訪並介紹內觀禪 |
84.11.08 | 陳世明 國立藝術學院教授 | 禪觀與藝術賞析 |
84.12.13 | 賴鵬舉 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師 | 北齊的盧舍那造像與華嚴宗思想的形成 |
84.12.18 | 楊曾文 中國科學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 | 來訪並舉行座談會 |
84.12.21 | 水谷幸正 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教授 | 佛教的根本思想與淨土教—關於緣起與阿彌陀佛 |
86.01.08 | 謝勝義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教授 | 論盧卡奇的異化、物化和事化 |
86.02.16 | 立川武藏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 密教的宇宙觀 |
86.03.06 | 賴鼎銘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圖書資訊學系主任 | 從資訊蒐集行為談研究人員該如何蒐集資料 |
86.04.24 | 張文明 資策會事業群經理 | 數位時代的佛教 |
86.05.29 | 觀慧法師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阿佛淨土思想之探究 |
86.06.05 | 莊德明 中央研究院資訊所 | 電子佛典補字集資料庫 |
86.07.22 | 保羅哈里森 紐西蘭坎特伯里大學教授 | 初期大乘佛教 |
86.07.22 | 木村清孝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 | 迎向東亞佛教史的構成 |
86.12.17 | 巴博 加拿大卡格瑞大學教授 | 現代詮釋學與佛法釋義 |
87.02.20 | 倫珠梭帕格西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退休教授 | 藏傳修心七義 |
87.05.01 | 三友量順 日本立正大學教授 | 大乘佛教的十方諸佛和『法華經』化城喻品的十六王子 |
87.05.08 | 三友量順 日本立正大學教授 | 佛教福祇與病人看護—藉由江戶時代的佛教僧日遠『千代見草』觀之 |
87.05.15 | 任博克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 西方佛學研究 |
87.12.30 | 韓廷傑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 略論因明的「宗」 |
88.04.21 | 性空法師 印度那爛陀大學 | 上座部的生命緣起觀 |
88.04.28 | 馬克瑞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 | 禪宗的法脈:一種新的介紹法 |
88.05.26 | 那體慧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 | 《郁伽長者經》的研究與翻譯 |
88.05.29 | 馮達文 中國大陸中山大學人文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 | 道家哲學的本源—本體論 |
88.06.02 | 傑弗瑞霍普金斯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 座談會 |
88.7.13 | 佐久間秀範 日本四天王寺國際佛教大學教授 | 從《瑜伽師地論》談「阿賴耶識」的起源與開展:評介德國漢堡大學 Dr.Lambert Schmithausen的觀點 |
88.11.24 | 羅森福 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館長 | 印度貴霜王朝帝王像與佛教法王像 |
89.01.10 | 郳彼得 緬甸仰光大學文學士仰光大金塔寺圖書館緬甸文與巴利文寫卷整理兼業餘作家 | 烏巴慶法系的國際禪修中心及安那般那的理論與實踐 |
89.02.25 | 賈桂琳博士 法國遠東學院 | 巴利文貝葉典藏之維護及保存 |
89.05.10 | 強巴加措格西 印度北部達南薩拉負責整編達賴喇嘛尊者寢宮內的佛經目錄及南杰寺教師 | 道次第的建立 |
89.09.11 | 根敦塔欽格西 印度甘丹寺強仄學院格西 | 《現觀莊嚴論》中「佛性」思想的探討 |
89.10.30 | 龔雋 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 在比較視域中的中國禪學研究方式的反思(一) |
89.11.6 | 龔雋 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 在比較視域中的中國禪學研究方式的反思(二) |
89.11.29 | 龔雋 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 近代佛學運動與中國思想史—以居士佛學為中心的考察 |
90.3.20 | 維習安 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 | 電腦、佛典與研究方法 |
90.6.5 | 穆克紀 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 | 喬達摩的成佛—尼柯耶傳統的分析 |
90.8.1 | 傑弗瑞霍普金斯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 死亡與深層的心識 |
90.8.8 | 周文廣 美國天主教大學 | 西方與佛教觀點在宗教差異性的比較 |
87.05.08 | 三友量順 日本立正大學教授 | 佛教福祇與病人看護—藉由江戶時代的佛教僧日遠『千代見草』觀之 |
87.05.15 | 任博克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 西方佛學研究 |
87.12.30 | 韓廷傑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 略論因明的「宗」 |
88.04.21 | 性空法師 印度那爛陀大學 | 上座部的生命緣起觀 |
88.04.28 | 馬克瑞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 | 禪宗的法脈:一種新的介紹法 |
88.05.26 | 那體慧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 | 《郁伽長者經》的研究與翻譯 |
88.05.29 | 馮達文 中國大陸中山大學人文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 | 道家哲學的本源—本體論 |
88.06.02 | 傑弗瑞霍普金斯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 座談會 |
88.7.13 | 佐久間秀範 日本四天王寺國際佛教大學教授 | 從《瑜伽師地論》談「阿賴耶識」的起源與開展:評介德國漢堡大學 Dr.Lambert Schmithausen的觀點 |
88.11.24 | 羅森福 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館長 | 印度貴霜王朝帝王像與佛教法王像 |
89.01.10 | 郳彼得 緬甸仰光大學文學士仰光大金塔寺圖書館緬甸文與巴利文寫卷整理兼業餘作家 | 烏巴慶法系的國際禪修中心及安那般那的理論與實踐 |
89.02.25 | 賈桂琳博士 法國遠東學院 | 巴利文貝葉典藏之維護及保存 |
89.05.10 | 強巴加措格西 印度北部達南薩拉負責整編達賴喇嘛尊者寢宮內的佛經目錄及南杰寺教師 | 道次第的建立 |
89.09.11 | 根敦塔欽格西 印度甘丹寺強仄學院格西 | 《現觀莊嚴論》中「佛性」思想的探討 |
89.10.30 | 龔雋 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 在比較視域中的中國禪學研究方式的反思(一) |
89.11.6 | 龔雋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 在比較視域中的中國禪學研究方式的反思(二) |
89.11.29 | 龔雋 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 近代佛學運動與中國思想史—以居士佛學為中心的考察 |
90.3.20 | 維習安 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 | 電腦、佛典與研究方法 |
90.6.5 | 穆克紀 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 | 喬達摩的成佛—尼柯耶傳統的分析 |
90.8.1 | 傑弗瑞霍普金斯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 死亡與深層的心識 |
90.8.8 | 周文廣 美國天主教大學 | 西方與佛教觀點在宗教差異性的比較 |
時間 | 教授 | 講題 |
79.3.10---3.16 | 土田龍太郎 東京大學教授 | 梵文句型研究 |
80.9.12---9.16 | 水谷幸正 日本佛教大學前任校長 | 如來藏與淨土教 |
81.2.12---2.18 | 牧田諦亮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已退休) | 疑經的研究 |
81.9.14---9.20 | 久留宮圓秀 日本立正大學教授 | 梵文法華經研究 |
81.9.24---12.24 | 詹密羅 美國亞力桑那大學教授 | 華嚴、禪、神秘思想 |
81.10.17---10.18 | 巴宙 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 | 王舍城結集、毗舍離結集華氏城結集、迦濕彌羅結集 |
82.02.14--- 20 | 鐮田茂雄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 華嚴學概論 |
82. 9.15-- 9.16 | 荒木見悟 日本九留米大學教授 | 1.明代楞嚴經的流行 2.雲棲祩宏的宗教思想 |
82.10.15---83.1.15 | 冉雲華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 禪學 |
83.02.14-- 02.17 | 于君方 美國羅格斯大學宗教系教授 | 觀音信仰與中國佛教 |
83.12.09--84.03.10 | 冉雲華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退休教授 | 中國佛教齋懺禮儀典籍之研究 |
84.09.02-- 09.13 | 竺沙雅章 日本大谷大學教授 | 見於敦煌寫經的佛教信仰 |
84.10.21-- 11.01 | 佐藤達玄教授 日本曹洞宗圓通寺住持 | 菩薩戒的研究 |
85.08.19-- 08.31 | 彼得葛瑞格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 | 宗密大師的原人論 |
87.02.23-- 06.13 | 巴博教授 加拿大卡格瑞大學教授 | 翻譯方法論 |
87.03.23-- 05.11 | 緬甸戒行法師 | 攝阿毗達磨義 |
87.05.18-- 06.22 | 任博克教授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 西方佛學研究 |
87.12.23-- 88.01.13 | 任博克教授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 1. 整體論與中國佛教思想 2. 漫談四明知禮的「魔外無佛、佛外無魔」 3. 楞嚴經「迷頭認影」鏡子譬喻發微 |
89.10.02-- 10.11 | 沙洛教授 印度德里大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 | 1. 佛陀之日期 2. 佛教結集會議 3. 阿育王與其佛教政策 4. 印度佛教之衰亡 |
89.12.26-- 90.1.9 | 傑弗瑞霍普金斯教授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 1. 西藏唯識學的空性 2. 三性、三無性、二諦 3. 三轉法輪、了義與不了義 |
左起:台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林義正,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林正弘,台大校長陳維昭,法鼓大學校長曾濟群,台大教務長李嗣涔 |
電子佛典的光碟製作引起外籍學者的強烈興趣 |
小小的辦公室只要電腦配備齊全,便是功能齊全的網路資訊室 |
只要連結上網,電腦便是最好的教學工具 |
佛學與資訊的範圍涵蓋廣泛 |
這裡便是製作電子佛典的大本營 |
介紹電腦硬體、軟體與應用的理論與實作。例如:資料庫、作業系統、網絡管理等主題。
介紹電腦軟體如何運用在人文科學的理論與實作。例如:以電腦為基礎的教、研究、學術出版,服務以及資料庫, 網路資源, 媒體發展略史等主題。
學習如何運用電腦軟體在學術文書處理 (配合 MLA 的理論與格式 )。特別以撰寫報告、論文為學習目標。
介紹可運用於人文科學的通用標記語言的基本理論與實作。例如:文獻編碼 (標準通用標記語言 ),(超文件標記語言 ),(可擴展性標記語言 )的基本課程。
運用電腦科技於教學領域。例如:設計、編寫、評鑑以電腦為基礎的教材等。
學習適合人文科學應用的電腦程式之基礎。例如﹕實用抽取回報語言;文字分析報告語言 )與字串操作、格式轉換、資料結構的處理。
需配合 203 課程選修。學習電腦科技在語言學、文獻學上的基礎運用。例如﹕文獻分析之,等的學習。
運用進階的電腦科技於學術寫作與出版領域的基礎。例如:學術刊物與通訊;桌上型出版;網路電子出版品。
所著重於新興科技發展對社會的衝擊,討論資訊社會化的重要議題。
介紹可運用於人文科學的通用標記語言的進階理論與實作。例如:XML 的進階課程等;以及所編定的。
運用進階的電腦科技於教學領域。例如:整合數位文獻、圖像、聲音、影像等教材;超文件與超媒體;以電腦為基礎的測驗;網路應用
學習適合人文科學應用的進階電腦程式,不同程式語言的整合模組,軟體設計,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共同閘道介面)的設計等。
需配合 303 課程選修。學習電腦科技在語言學、文獻學上的運用。例如﹕數量分析,文獻資料處理資料庫,網路資源,WWW 網站結合資料庫的解決方法, 統計學, 評鑑等。
運用進階的電腦科技於學術寫作與出版領域的實作。例如:學術刊物與通訊;桌上型出版;網路電子出版品。
運用其他課程的原則於佛學資訊學的研究專案。學生在教授指導下個別進行。
運用其他課程的原則於佛學資訊學的應用專案。學生在教授指導下個別進行。
運用其他課程的原則於佛學教學科技的研究專案。學生在教授指導下個別進行。
圖書館是豐富的知識寶庫 |
副所長為來訪貴賓解說圖書資料 |
筆記型電腦是研究生紀錄資料及寫論文的利器 |
佛學的浩瀚可由滿架的經藏體會一二 |
本所的館藏經藏(左起):房山石經、高麗大藏經、磧砂大藏經、西藏大藏經 |
最早借用慧日講堂上課的情形 |
生前捐獻愛群大廈七樓為推廣中心的果福居士(前排著黑色大衣者) |
(左起)前副所長吳寬、果襌法師、觀慧法師、李志夫所長、藍吉富主任 |
愛群大廈的教室(林孟穎老師授課中) |
楊郁文老師在印度菩提伽雅為參訪的學生解說佛陀悟道過程 |
前十年是本所的開創期 後十年是本所的成長期 未來十年將是本所發展期 |
漢藏佛學文化交流研究班上課情形 |
國科會審查委員正翻閱本所刊物 |
東初老和尚學術論文甄選入選者團體照 |
01 | 《量理寶藏論》 | 釋明性 中譯 |
02 | 《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 | 曹仕邦 著 |
03 | 《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 洪金蓮 著 |
04 |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 | 季羨林著 |
05 |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 | 陳英善 著 |
06 | 《僧肇思想探究》 | 涂艷秋 著 |
07 | 《中國大陸宗教文章索引》上.下 | 王雷泉 主編 |
08 | 《佛教譬喻文學研究》 | 丁敏 著 |
09 | 《生命緣起觀》 | 釋惠敏•釋果徹合著 |
10 | 《敦煌寶藏》遺書索引 | 釋禪叡編著 |
11 | 《梵語初階》 | 釋惠敏•釋齎因編譯 |
12 | 《菩提道燈》抉微 | 釋如石 著 |
13 | 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之關係 | 釋體韜 著 |
14 | 大乘止觀導論—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初探 | 釋惠敏•關則富 合著 |
15 | 《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 | 梁麗玲 著 |
16 | 敦煌寫卷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 | 釋果樸 著 |
17 | 《雜阿含經•受相應》之研究 | 釋天襄 著 |
18 | 敦煌禮懺文研究 | 汪娟 著 |
19 | 傅大士研究 | 張勇 著 |
20 | 戒律與襌法釋 | 釋惠敏 著 |
21 | 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 | 曹仕邦 著 |
22 | 未出版 | |
23 |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 | 釋惠敏 譯 |
24 | 巴利論書研究水野弘元著 | 釋達和 譯 |
25 | 天台懺法之研究 | 釋大睿 著 |
26 | 漢月法藏之襌法研究 | 釋見一 著 |
27 | 潑墨仙人圖研究 | 嚴雅美 著 |
28 |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 | 釋聖嚴等著 |
29 | 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 | 丁敏等著 |
30 | 古典西藏語文法 | 廖本聖著 |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老師 |
釋果祥 | 紫柏大師研究—以生平為中心 | 釋聖嚴 |
釋會清 | 法藏大師的教學—華嚴乘教義分齊章之探究 | 釋聖嚴 |
楊惠珊 | 寶性論中佛性思想的研究 | 釋恆清 |
釋見正 |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 | 釋聖嚴 |
周玉真 | 七佛通誡偈思想研究 | 楊郁文 |
陳玉文 | 四明知禮『釋難扶宗記』之研究 | 釋慧嶽 |
釋果賾 | 『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發心品」藏文譯註及漢譯四本對照 | 陳玉蛟 |
釋果燈 | 唐.道宣《續高僧傳》批判思想初探 | 曹仕邦 |
曾德明 | 藏譯本《學處集要》布施品譯註 | 陳玉蛟 |
釋禪松 | 藏譯本『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合論』初品「教授」中前三子目譯注 | 陳玉蛟 |
李美煌 | 六度集經研究 | 高明道 |
釋彥暉 | 寶亮佛性思想之研究 | 釋聖嚴 |
釋清德 | 印順法師律學研究 | 釋聖嚴 |
釋一耘 | 太虛大師前期佛教改革運動之研究(1908-1927) | 釋聖嚴 |
洪金蓮 | 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 釋聖嚴 |
賴姿容 | 《菩薩戒義疏》之研究 | 釋聖嚴 |
陳佳彌 | 《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 | 李志夫 |
釋祥智 | 〈 吉祥悅意〉《梵網經》「六十二見」注 | 楊郁文 |
林純瑜 | 《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 | 高明道 |
釋禪叡 | 秦譯《維摩經佛國品》斠訂探微 | 高明道 |
釋繼雄 | 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 | 楊郁文 |
釋果行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之研究—以眾法為中心 | 曹仕邦 |
李麗幼 | 《修習次第》後篇譯注 | 林崇安 |
釋齎因 | 梵語教材與教學之基礎研究 | 釋惠敏 |
釋果徹 | 梵本《淨明句論.第二十六品觀十二支分》譯注 | 釋惠敏 |
釋證融 | 梵本《淨明句論.第十五品觀自性》譯注 | 釋惠敏 |
朱秀容 | 孤山智圓之研究 | 陳英善 |
羅少萍 | 智顗《維摩詰經》解釋之研究 | 陳英善 |
釋慧命 | 《阿含經》之「六隨念」初探 | 楊郁文 |
釋開弘 | 五蓋之研究—以「四阿含經」、「五尼柯耶」為主 | 楊郁文 |
釋純因 | 漢譯「中阿含經」譬喻之基礎研究 | 穆克紀 |
釋祥代 | 巴利語《梵網經》「小戒」及其註疏之譯註 | 楊郁文 |
釋體韜 | 六度四攝與《瑜珈論•戒品》之關係 | 釋惠敏 |
莊國彬 | 《中觀密意莊嚴》譯注 | 釋明性 |
釋自拙 | 梵本《淨明句論.第三品觀眼根等》初探 | 釋惠敏 |
釋自範 | 梵本《阿毗達磨俱舍論明瞭義釋》的研究—序分為主 | 萬金川 |
蔡薰宜 | 唯識學別解脫無表初探—以《大乘法苑義林章》為主 | 熊 琬 |
郭翠蘭 | 《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 | 釋惠敏 |
釋繼欣 | 藏本《瑜珈師地論•攝事分》「念處相應」首頌初探。 | 林崇安 |
高正哲 | 《中阿含經》之業觀念初探—以〈業相應品〉為中心 | 楊郁文 |
宗玉媺 | 《金光明經•空品》的探究 | 高明道 |
釋見愷 |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 萬金川 |
廖本聖 | 古典西藏語文法教材的基礎研究 | 釋惠敏 |
釋果樸 | 敦煌寫本「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 | 高明道 |
何俊泰 | 見微知著—巴利文《小誦》譯注 | 楊郁文 |
關則富 | 《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梵本譯注 | 釋惠敏 |
釋天襄 | 《雜阿含經.受相應》初探—以藏本《瑜伽師地論》為會編之依據 | 林崇安 |
釋繼坤 | 支讖譯經「法師」考 | 釋惠敏 |
釋道興 | 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 | 釋惠敏 |
釋大睿 | 天台懺法之研究 | 陳英善 |
釋見一 | 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 | 釋惠敏 |
張雲凱 | 巴利語文法教材之比較研究 | 釋惠敏 |
黃國清 | 宗密大師三教會通思想研究 | 陳英善 |
越建東 | 《美難陀》第XV章〈諸尋思之捨斷〉初探 | 釋惠敏 |
釋心宏 | 《般舟三昧經》的研究 | 釋惠敏 |
釋德範 | 《八千頌》定位考—以「佛力加持」為範圍 | 高明道 |
梅靜軒 | 民國前期的漢藏佛教交涉(1912-1949) | 曹仕邦 |
釋善音 |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修行品》初探 | 釋惠敏 |
郭麗娟 | 《彌陀疏鈔》與《彌陀要解》之比較研究 | 釋惠敏 |
釋能融 | 律制、清規及現代意義之探究 | 釋惠敏 |
陳紹韻 |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 | 釋惠敏 |
張瓊夫 | 高效能的佛典研究資料管理模式—試論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及HTML Help在佛典研究資料庫上之應用 | 維習安 |
釋天真 | 從《雜阿含》1013、1022、574三經經群看善終輔導(spiritual andpastoral counseling) | 高明道 |
謝美霜 | 巴利《分別論.諦分別》譯注 | 楊郁文、穆克紀 |
釋聖空 | 清世宗與佛教 | 釋慧嚴 |
黃怡琪 | 求生西方淨土之現世倫理意義 | 陳英善 |
陳滿卿 | 「狂病及其對治」初探—以北傳漢譯佛典為範圍 | 李志夫 |
釋顯智 | 藏譯獅子賢著《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品廣釋》「一切相智品四抉擇分」譯註 | 蕭金松 |
釋立融 | 益智旭占察懺法之研究 | 陳英善 |
釋大常 | 智者大師三藏教思想之研究 | 陳英善 |
民國五十四年九月十日 | 華岡中華學術院假陽明山莊召開佛學研究所成立大會,並聘周邦道先生為所長。 |
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十二日 | 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敦聘聖嚴法師為所長,成一法師為副所長,李志夫教授為主任祕書,前所長周邦道先生為名譽所長,並出版《華岡佛學學報》。 |
十月二十六日 |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新舊任所長交接典禮,由中國文化學院校長暨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祕書長潘維和博士監交。 |
十二月十四日 |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佛像開光大典,並召開年會。開光大典恭請南亭長老主禮,前監察院長張維翰先生剪綵;創辦人張其昀先生並於年會中發表精闢的演講。 |
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 假中國文化學院大忠館敬業堂召開研究員會議,由所長聖嚴法師主持。 |
三月二十六日 | 中國文化學院慧智社在本所舉辦社展,展出包括佛教藝術、梵唄法器、佛經等。 |
四月十一日 | 美國東方大學校長天恩法師蒞所參觀,並作專題演講。 |
四月二十五日 | 名譽所長周邦道先生所主持之中華大典編印會,出版普行法師著作:《成唯識論研習》。 |
五月三日 | 本所與佛教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行浴佛典禮。 |
九月十五日 | 召開理事年會,由理事長陳植津先生主持,並作工作報告。 |
十月六日 | 假中國文化學院大忠館敬業堂召開護法委員會議,由所長聖嚴法師主持。 |
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 | 聖嚴法師於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講授「禪源諸詮集都序」。 |
三月十五日 | 韓國佛教界領袖金知見博士由副所長成一法師及張曼濤教授陪同,蒞臨本所參觀。 |
五月十九日 | 副所長成一法師率華嚴專宗學院同學暨華嚴蓮社信眾四十餘人,假佛研所舉行浴佛典禮。中國文化學院前副院長吳永猛教授及其夫人陳清香教授、中華佛教文化館執行董事方甯書居士、本所主任祕書李志夫教授、中國文化學院慧智社同學,亦共同參與浴佛盛典。 |
十月一日 | 本所假中國文化學院敬業堂召開六十九年度年會,會議由所長聖嚴法師主持。 |
十月十日 | 《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出版,聖嚴法師撰序〔學術的佛教〕以序,肯定佛學研究之必要,亦確立自、內證之必然價值。 |
十月十七日 | 中國文化學院校長潘維和博士陪同返國僑領蒞臨本所參觀。 |
民國七十年二月二十八日 | 本所假華嚴蓮社舉行臨時理事會,會中決議於七十年度招收研究生。 |
三月十日 | 所長聖嚴法師於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講授一學期的「入華嚴法界觀門」課程。 |
五月十日 | 副所長成一法師率領華嚴專宗學院同學及文化學院慧智社同學假本所華嚴堂舉行浴佛典禮,南亭長老亦親臨開示。 |
五月二十四日 | 假華嚴蓮社主辦專題演講,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宗教系系主任冉雲華博士主講「如何研究佛學」,演講會由副所長成一法師主持。 |
六月八日 | 所長聖嚴法師受聘為文化大學「華岡教授」。 |
八月三日 | 華岡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開始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
八月十四日 | 本所第一屆研究生招生考試放榜,錄取新生釋果祥、吳海芳、洪景耀、施源卿、簡明福、梅迺文、李慧珍、李昌頤等八名。 |
九月八日 | 華嚴蓮社南亭法師捐贈新臺幣伍萬元。 |
九月一日 | 假中國文化學院藝術館敬業堂舉行本所七十年度開學典禮,由中國文化學院校長潘維和主持,應邀參加典禮人士有南亭法師、煮雲法師、賢頓法師、慈忍法師、仁華法師,以及韓同、李謇、李志夫、方甯書、朱斐、朱文科、蔣伯刑、樂崇輝等居士,本所名譽所長周邦道、名譽理事長張伯英、理事張國英與柯碧雲,中國文化學院程兆熊、吳永猛、王士儀、廖與人、陳清香、鄧文儀、劉毓棠、謝松濤等教授。中午十二時並與宗教道德研究所共同舉行餐會,由所長聖嚴法師主講「世界各國宗教教育現況及展望」。 |
九月二十一日 | 第一屆研究生開始正式上課。 |
十月三日 | 七十年度年會假敬業堂舉行,會議由所長聖嚴法師主持。 |
十月二十八日 | 立法委員黃煥如居士為紀念其先父茂廷公(法名普庚),特設置黃茂廷居士百歲冥誕祈福紀念獎學金,捐贈新臺幣壹拾萬元。 |
十二月八日 |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捐贈獎學金新臺幣四萬元。 |
民國七十一年一月十八日 | 本所假農禪寺舉行所務座談會,由所長、副所長共同主持,參加的有全體師生。 |
三月一日 | 所長聖嚴法師於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講授一學期的「華嚴五教止觀」課程。 |
四月八日 | 所長聖嚴法師及副所長成一法師應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之邀,代表中國文化學院校長潘維和博士赴美訪問。 |
四月十三日 | 所長聖嚴法師、副所長成一法師代表中國文化學院校長潘維和博士訪問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洽談師生合作交換計畫。 |
四月二十四日 | 印度梵文大學巴利文語文學系系主任烏帕達教授蒞臨參觀。 |
五月七日 | 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本釗居士贈送高麗大藏經一部。 |
五月十六日 | 副所長成一法師率領研究生、華嚴專宗學院同學及文化大學慧智社同學,共同舉行佛誕日浴佛典禮。 |
五月二十二日 | 本所常務理事會假中華佛教文化館召開,由副所長成一法師主持。 |
七月二十九日 | 第二屆研究生入學考試筆試。 |
七月三十日 | 第二屆研究生入學考試口試,由所長聖嚴法師、副所長成一法師、李志夫教授、陳榮波教授主持。 |
九月一日 | 所長聖嚴法師應新加坡教育部及佛教總會之邀請,前往講學一個月。講學期間,聖嚴法師受到佛教界的盛大歡迎。除了為訓練中學佛學教師授課三堂,並公開演講六次,每次均有聽眾一千餘人。同時,也參加了新加坡教育部召集的會議,討論實施宗教教育及儒家道德教育問題。 |
八月十三日 | 研究生入學考試放榜,錄取學生計有釋惠敏、葉德生、吳文斌、周稚、陳秀蘭、林孟穎、陳璽如、古天英。 |
九月一日∼五日 | 印度宗教家CHINAYANANDA來台訪問,在美國學校演講五天,並由本所李志夫教授陪同參觀本所及故宮博物院。 |
九月十六日 | 七十一學年度正式開學,並舉行新生講習。 |
十一月十二日 | 全體師生由所長聖嚴法師、副所長成一法師率領參訪汐止慈航寺、基隆法王寺、聖明寺,下午經野柳、金山、淡水回台北。 |
十一月十二日 | 一年級全體研究生赴佛光山參加第五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
民國七十二年三月九日 | 日本孝道教團統理岡野正貫、副統理岡野陵子夫婦至文化大學接受頒發名譽哲學博士學位,會場同時舉行「宗教與道德討論會」,所長聖嚴法師應邀主持該會,會後並陪同岡野夫婦來所參觀。 |
三月三十日 | 日本同朋大學教授一柳豐勝、日本教育資材協會會長松重光雄博士來所訪問。 |
五月二十一日 | 副所長成一法師率領研究生、華嚴宗學院同學、慧智社同學共同舉行佛誕日浴佛典禮,本所主任祕書李志夫教授、中國文化學院經濟系系主任吳永猛教授、音樂家吳居徹教授亦同臨法會。 |
七月三十一日 |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捐贈獎學金新臺幣四萬元整。 |
八月 | 第三屆研究生入學考試筆試完畢,並由所長聖嚴法師、副所長成一法師、李志夫教授、孔維勤教授主持口試。 |
八月 | 研究生入學考試放榜,錄取學生計有釋淨薰、釋會清、釋開智、釋德釗、鄧克銘、張昭仁、張坤儀。 |
十一月二十五日 | 全體師生由所長聖嚴法師、副所長成一法師率領,參訪桃園僑愛育幼院,午齋後至慈湖謁陵,下午經石門水庫、大溪,返回台北。 |
十二月十七日 | 假華嚴蓮社舉辦佛學專題演講,由楊白衣教授主講,講題是「日韓佛教發展的近況」。 |
二月十一日 | 西德國家電視台節目製作人Dr Hang Walter Berg等一行六人,由行政院新聞局祕書劉金鵬先生陪同,訪問本所,做現場採訪錄影。以本所的設備和全體師生為訪問主題,並由所長聖嚴法師和副所長成一法師即席主持一個簡短精闢的演講,題目是:「人間淨土」。 |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 | 華盛頓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張鶴琴博士,蒞臨演講,講題為:「現代美國的宗教哲學教育」。 |
三月十三日 | 蒙藏委員會劉緒端科長及明珠活佛,陪同札珠活佛、桑尚活佛、那旺慈仁喇嘛、白馬夏巴喇嘛,蒞臨訪問。 |
三月十七日 | 本所假華嚴蓮社召開理事會議,由理事長陳植津先生主持。 |
三月二十四日 | 《禪門三柱》作者卡普樂禪師,蒞臨訪問,同行者有葉曼教授、從智法師、章克範教授、閻振瀛教授、孫智燊博士、劉奕賜老師、朱斐居士等人。 |
五月六日 | 副所長成一法師率本所研究生、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同學、慧智社同學共同舉行佛誕日浴佛法會,本所孔維勤教授、文化大學經濟系系主任吳永猛教授、藝術研究所陳清香教授,亦同臨法會。 |
五月二十四日 | 副所長成一法師,接受美國東方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典禮假中山堂舉行,會中並聯合美國孔子文教基金會、美國孔子書院等中美文化、宗教、教育各界人士,舉行「東西文化交流座談會」。典禮由李志夫教授主辦,文化大學潘維和校長指導,受邀之與會人士有戴炎輝、陳奇祿、楊其銑、王寒生、張源生等專家學者及國際文教人士共三百餘人。會中,戴炎輝資政、葉醉百將軍、及聖嚴法師等學者,分別就國際關係、宗教文化藝術交流等專題作報告。 |
七月十二日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中亞史教授那連博士由李志夫教授陪同,蒞臨訪問。中國文化學院改制,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 |
十月六日 | 本所假文化大學華風堂召開七十三學年度年會。 |
十二月二十八日 |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捐贈新臺幣肆萬元獎學金 |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七日 | 韓國東國大學佛學研究所所長李戴昌博士蒞臨訪問。 |
四月三日 | 慧日講堂住持厚行法師蒞臨本所參觀。 |
四月二十日 | 假華嚴蓮社召開理事會議。 |
五月二十六日 | 本所副所長成一法師率本所師生、文化大學慧智社同學、華嚴專宗學院及華嚴佛學研究所同學,共同舉行佛誕日浴佛典禮。 |
八月 | 聖嚴法師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繼續招生。聖嚴法師以創辦人兼任所長,並敦請李志夫教授任副所長。 |
八月二十七日 | 日本京都大學服部正明教授由台灣大學哲學系葉阿月教授、慧琳法師陪同,蒞臨本所訪問。 |
九月二十日 | 研究生正式上課。 |
十月二十九日 | 德國籍青年學者高明道先生應邀至本所舉行座談會,談德國之研究學風,與高先生自己的治學心得。 |
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十一日 | 旅居法國之明心法師(原籍越南)蒞臨參觀訪問。 |
四月一日 | 第二屆研究生惠敏法師考取中日交流協會公費獎學金,赴日本東京大學深造。 |
七月十二日 | 夏威夷大學David Chappell教授與威斯康辛大學那連教授由恆清法師陪同,蒞所訪問。 |
八月十二日 | 我國旅法學人陳祚龍博士,蒞臨訪問,並與本所研究員舉行座談。 |
九月 | 春暉印經會第六次朝山結餘壹萬陸仟柒佰元,由會長翁嘉瑞居士代表贈與本所,以為獎學金之用。 |
十月四日 | 七十五學年度年會在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舉行。 |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六日 | 旅美學者札其斯欽教授、成中英教授,由楊惠南、閻振嬴教授等陪同,蒞臨參觀訪問。 |
一月十三日 | 夏威夷大學教授 David W Chappell 及鄭學禮由恆清法師等陪同蒞臨參觀訪問。 |
二月六日 | 西藏活佛龍培喇嘛由教育部專門委員會曾一士先生陪同,來所參觀訪問,由西藏青年甘珠倫社擔任漢語之翻譯。 |
二月二十六日 | 日本佛教大學校長水谷幸正及高木英二教授由故楊白衣教授夫人林寶璧女士陪同來訪。 |
三月二日 | 向教育部提出立案申請。 |
三月二十五日 | 日本國士館大學教授光島督蒞所訪問。 |
四月一日 | 第二屆研究生厚觀法師考取日本交流協會公費獎學金,赴日本東京大學深造。 |
七月一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獲教育部核准立案,《華岡佛學學報》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成為國內第一所正式獲准立案的佛教高等教育暨研究機構。 |
八月二十二日 | 本所成立大會,由總統府資政余俊賢、悟明長老、成一長老共同剪綵。 |
十月十四日 | 七十六年度年會,在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一樓舉行。 |
十二月十五日 | 台大歷史系研究生江燦騰於本所專題演講,講題:「李卓吾的生平與思想」。 |
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十七日 | 師生教育座談會,由所長聖嚴法師主持,師生、理事計十五餘人參加。會中並由於春假期間專程自日本連袂返國的二、三屆研究生惠敏法師、厚觀法師以及陳宗元等,分別就赴日留學應有的各方面準備及日本學校的課程、生活應注意事項,介紹與在學學弟妹。 |
七月二十四日 | 舉行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 |
十月十三日 | 東亞天主教耶蘇會宗教交談會會員代表十人蒞臨參觀訪問。 |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 日本京都佛教大學校長水谷幸正博士蒞臨參觀訪問。 |
四月 | 於台北縣金山鄉購置三十甲土地,命名為「法鼓山」。 |
八月十三日∼八月十九日 | 第二屆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主題為「傳統佛教與文化佛教的結合」,為期七天。 |
九月十五日 | 沙國回教宗教研究所所長Alahd al Abdullah Caderi蒞臨訪問所長聖嚴法師。 |
十月十五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日本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締結姊妹校,簽署學術交流合約書。 |
民國七十九年一月十二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於中央圖書館,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為會議主題,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會議主題。計有二十餘國,一百多位學者與會,發表論文四十二篇。 |
二月八日 | 日本立正大學校長真野龍海及教授宮林昭彥、竹田暢典等六人,由楊林寶璧女士陪同,訪問本所。 |
四月三十日 | 美國佛教會沈家禎博士由游祥洲教授、鄭振煌教授等陪同,蒞臨訪問,並與師生舉行座談會。 |
六月十日 | 中國大陸上海大學東方研究所所長張綏教授,由胡玫居士等陪同訪問本所。張綏教授是第十位由教育部批准來台訪問的大陸學者。 |
七月五日 | 本所與泰國法身寺雙方互派留學僧作學習,簽署交流合作契約,雙方代表為本所董事今能法師與法身寺副住持帕達比丘。 |
九月六日∼九日 | 由國內七所佛學研究所與慧炬雜誌社輪流主辦之第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由妙林巴利佛學研究所與慧炬雜誌社主辦,地點為高雄之元亨寺。本所計有五名研究生發表論文,由陳英善老師帶領前往參加。 |
九月十五日 | 七十九學年度開學暨畢、結業暨博碩士獎學金頒獎典禮。本年度共錄取新生十二名、選修生四名,提出論文通過口試之畢業生有二名,結業生八名;博碩士論文方面,獲獎之碩士論文計有七篇、博士論文二篇,頒獎人有本所所長聖嚴法師、悟明長老、成一長老、法光佛學研究所恆清法師、文化大學校長鄭嘉武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張永雋教授、故宮博物院昌彼得副院長。 |
十一月十四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學研究所,於密大簽署學術合作同意書,由創辦人聖嚴法師與該所所長Prof Luis Gomez 代表簽署。 |
民國八十年一月十二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部簽署學術交流同意書,由聖嚴法師與立正大學佛教學部部長三友健容代表簽署。 |
一月十五日 | 日本佛教大學前校長水谷幸正教授來訪,本所邀請水谷教授於八十學年度再度蒞臨作專題密集講座。 |
三月六日 | 日本名古屋「明日之會」由團長大谷暢順教授率團員一行十七人來訪。 |
三月九日 | 韓國藥水庵住持玄門法師及松廣寺、海印寺的宗旭法師、大聖法師與寶林法師等來訪。 |
三月十六日 | 天帝教由樞機使者李維剛先生率教徒一行十六人來訪。 |
六月二十一日 | 泰國清邁佛陀園地佛法中心住持猜育法師率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法師、式叉摩尼、在家居士一行十四人來訪。 |
七月十三日 | 本所向台北縣政府提出「開發許可」申請,擬將位於台北縣金山鄉覓得之校地命名為法鼓山,以為遷建之用。 |
九月六日∼七日 | 第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由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本所有四名研究生發表論文。 |
九月九日 | 八十學年度開學暨畢、結業典禮。共錄取新生十二名、選修生四名,提出論文通過口試之畢業生有十名,結業生六名。 |
十一月二十四日 | 止貢噶舉領袖止貢姜貢澈贊仁波切率領六位仁波切蒞臨參觀,就本所辦學經驗與其在北印度辦理之「強久林佛學院」交換意見。 |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一日 | 教育部核准自本日起由方甯書教授代理所長之職。 |
二月十六日 | 本所舉辦之「佛教學術論文獎學金」於中正高中園遊會舉行頒獎典禮,由悟明長老頒獎。本次共入選博士論文一篇、碩士論文五篇。 |
三月二十七日 | 輔仁大學主辦「宗教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會中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主持一場研討會;專任副研究員慧嚴法師與李志夫教授分別發表論文:「佛教與倫理道德」、「佛教與中國文學」。 |
六月十日 |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教務長史威德博士蒞臨本所訪問,與本所師生進行「宗教對話座談會」,就佛學與基督教之觀點,進行溝通。 |
七月 | 釋果暉、釋果元以交換留學僧赴泰國法身寺修學一年。 |
七月十八日∼ 二十一日 | 主辦「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假台北圓山大飯店召開,會議主題為「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李總統登輝先生特頒書面賀電,計有來自十多國之一百多位學者參加,發表論文二十六篇。 |
八月四日∼十一日 | 創辦人聖嚴法師、李志夫教授、方甯書教授以及法鼓山遷建工程委員會所組成的「日本友好訪問團」至日本訪問八天,拜訪與本所簽約的立正大學、佛教大學,以及其他佛教學術機構與宗教修行機構。 |
八月十三日 | 立法委員陳水扁及主婦聯盟、扶輪社等單位,應邀至本所,與創辦人聖嚴法師舉行「佛學座談會」,探討宗教、教育與環保之互動關係,以及宗教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之可行性,另外也討論了宗教教育機構制度化等問題。 |
九月 | 本所董事會決議,由聖嚴法師為代表人,以專案向教育部申請設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
九月二日 | 第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本所有三名研究生發表論文。 |
九月七日 | 八十一學年度開學暨畢、結業典禮。共錄取新生十一名、選修生九名,提出論文通過口試之畢業生計有六名,結業生一名。 |
九月十五日 | 西藏寧瑪派覺嵋桑度堪布任本所客座教授,教導「藏文佛典導讀」和「智者入門」。 |
九月十五日 | 第二屆研究生惠敏法師,取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所任教。 |
九月二十四日 |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教授法雲明,至所講授「佛教再西方的傳播」 |
九月二十五日 | 中國甘肅省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應中國敦煌古代藝術及科技博覽會展出委員會之邀來台,創辦人聖嚴法師親自致送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之聘書。 |
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四日 | 現任宗教和平會議(WCRP)及亞洲宗教和平會議(ACRP)尼泊爾分會會長Ven Bhikkhu Sumangala參訪本所、農禪寺及法鼓山。 |
一月三十一日 | 第三屆「佛教學術論文獎學金」於農禪寺舉行頒獎典禮,共錄取碩士論文六篇,每名獎金五萬元。 |
二月十五日 | 第三屆研究生鄧克銘,於去年十二月取得日本東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回所任教。 |
四月二十一日 | 泰國佛使比丘之弟子法燈比丘等一行七人來訪。 |
五月二十四日 | 創辦人聖嚴法師應邀赴密西根大學演講。 |
七月七日 | 「嵩山少林寺文化訪問團」一行三十人參訪農禪寺,並接受創辦人聖嚴法師致贈百冊佛教大藏經以及聖嚴法師之著作。 |
七月二十一日 | 董事會申請籌設法鼓學院一案,經教育部「新設學校審核會議」審核通過。 |
八月十二日∼十八日 | 本所主辦之第四屆大專夏令營,主題為「佛法與生活」,於法鼓山舉行,為期七天,共有一百一十八位大專青年參加。 |
八月三十日 | 本所遷建工程於法鼓山舉行動土典禮。 |
九月一日 | 釋果舫、釋果舟二位比丘尼以交換留學僧赴泰國法身寺修學一年。 |
九月六日 | 舉行八十二學年度開學暨畢、結業典禮。本年度共錄取新生十三名,提出論文通過口試之畢業生計有五名。 |
九月十一日∼十三日 | 第四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本所有三名研究生發表論文。 |
九月十五日∼ 十六日 | 日本九州大學榮譽教授荒木見悟教授受邀至本所演講。 |
九月二十一日 | 成立法鼓學院籌備委員會,由聖嚴法師擔任主任委員,方甯書教授為副主任委員,李志夫教授與吳寬博士為委員。 |
九月二十二日 |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成立,聘請李志夫教授為主任,吳寬博士為副主任,主持籌備事宜。 |
十月四日 | 越南籍明珠長老一行三人參觀本所。明珠長老曾為萬行佛教大學校長,專攻巴利文,曾將聖嚴法師的著作譯為越南文。 |
十月十八日 | 泰國法身寺基金會副董事長梅達難陀法師一行十八人來訪,續簽三年學術交流合作契約書。 |
十月二十八日 | 日本佛教大學校長高橋弘次先生等一行四人至本所續簽學術交流合議書。 |
十一月十日 | 創辦人聖嚴法師以《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行政院中山文藝傳記文學獎。 |
十二月十三日 | 彰化師範大學程小蘋教授與博士班研究生林清文,陪同美國喬治亞大學諮商心理系教授Dr. Page前來參訪,並對有關東方禪學的研究作瞭解。 |
民國八十三年一月十四日 | 冉雲華教授於返回加拿大前,特別為本所作一場演講,講題為「荷澤禪的幾個問題」。 |
一月十五日 | 日本駒澤大學女子部副校長東隆真博士以及橫濱善光寺住持黑田武志先生來所訪問。 |
二月二十日 | 舉行第五屆博碩士論文獎學金頒獎典禮,共甄選碩士三名、博士二名。 |
三月十七日 |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部長田中良昭教授偕同吉津宜英教授蒞臨,締結與簽署學術交流同意書。 |
四月二十日 | 本所第一次專任研究員討論會,由楊郁文老師與曹仕邦老師主講。 |
四月二十七日 | 本所第一次專任研究員討論會,由慧嚴法師與鄧克銘老師主講。 |
五月二日 | 大陸江蘇省焦山定慧寺住持茗山長老蒞臨參訪本所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
五月四日 | 第一次專任研究員討論會,由藍吉富老師與陳英善老師主講。 |
七月二十三日∼ 二十五日 | 由中國文化復興總會主辦,本所承辦的「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共有中、英、日等四十六篇論文發表。 |
八月 | 第一屆研究生梅迺文,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竺法護及其作品:中亞佛教思想對公元三∼四世紀中國佛典翻譯的影響」。 |
八月一日 | 聘請第二屆研究生惠敏法師接任副所長職。 |
八月九日∼十五日 | 舉辦第五屆大專佛學夏令營,主題是「戒定慧與生活」,共有七十九名學員參加。 |
九月六日∼四日 | 本所二名研究生在第五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論文。 |
九月五日 | 舉行八十三學年開學暨畢、結業典禮。錄取十名新生,提出畢業論文並通過口試的畢業生共有十名。 |
九月十四日 | 國際商業管理學校執行總裁馬克麥尼斯博士帶領五位研究生到本所參訪。 |
九月∼次年六月 | 姐妹校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艾靜文(JenniferEichman)來台學習中文,並到本所旁聽學習。 |
十月 | 第五屆研究生郭瓊瑤返所為在校同學輔導梵文佛典導讀。 |
十月十二日 | 香港九龍志蓮淨院的惟徹、惟開法師偕大嶼山觀音寺的妙光法師等一行八人參觀本所圖書館。 |
十月二十七日 | 就讀於日本駒澤大學博士班的錫蘭比丘Ven Bothalegama Sanghartama Thera 到本所參訪。 |
十一月九日 |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的秘書長開捨法師率領十五位教師委員會成員蒞臨參訪。 |
十一月十四日 | 日本東方學院的三友量順博士一行八人前來參觀。 |
十一月二十日 | 鳳山佛教蓮社舉行「煮雲老和尚紀念圖書館落成大典」,致贈「法鼓全集」與「東初老人全集」各一套以為祝賀。 |
十一月二十五日 | 應印度德里大學與噶瑪巴國際佛學研究所的要求,分別致贈二十冊學術論著給該機構圖書館。 |
十二月十二日 | 日本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副所長Dr. URS APP及助理維習安蒞本所參觀。 |
十二月十八日 | 台北市富台工程公司禪社同修一行二十六人,到本所參觀訪問。 |
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十九日∼四月三日 | 與本所締約的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系二年級研究生塚田綾子到本所作學習交流。 |
二月一日 | 第六屆「佛教學術論文甄選」在農禪寺舉行頒獎典禮,共錄取二篇碩士論文與一篇社會人士參選的論文。 |
三月二十八日 | 日本立正大學淺井圓道教授與七名研究生到本所參訪。 |
八月二十五日∼ 二十七日 | 主辦第六屆研究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計有三十一篇論文發表。共分八場,每場又分A、B組同時進行。此次會議的特色是同時設有佛教圖書文物的展售與閉幕式以「電腦資訊在佛學研究與教學上的應用」為題的專題展示,分別由中研院資訊所的謝清俊教授、莊德明先生、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恆清法師,以及本所的惠敏法師、齎因法師、杜正民老師等主講。 |
九月七日 | 國際商業管理學校學生,由該校執行總裁Dr. McManus帶領,共十三人前來作交流學習。 |
十月二十一日∼三十一日 | 聘請日本佐藤達玄教授,闡述「菩薩戒的研究」;關世謙老師翻譯。 |
十一月十五日 | 本所師生、同仁至故宮參觀羅浮宮畫展,由國立藝術學院陳世明教授全程講解。 |
十一月二十九日 | 本所師生、同仁至平光寺參訪,向印順老法師請益。 |
十二月二十九日 | 福建佛教會會長界詮法師來訪。 |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八日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戴康生等三位學者來訪。 |
一月十二日 | 第七屆博碩士論文頒獎典禮,獲獎計有博士一人、碩士四人。 |
一月二十二日 | 第一屆校友梅迺文於八十三年八月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應邀於本月份回所服務。 |
一月二十三日 | 創辦人聖嚴法師推動心靈環保與持續關懷社會的理念與作法受到肯定,獲頒首屆「中國傑人獎」的「宗教教育獎」。 |
四月十六日 | 法鼓學院籌備處參訪建築中的玄奘大學工地。 |
四月十七日 | 四月份仁俊長老應國內信眾邀請,返台弘法。也蒞臨本所和師生舉行一場座談會。 |
四月二十二日 | 創辦人率領法鼓山僧俗四眾共二百九十九位,第三度赴大陸作「佛教聖蹟巡禮」共十四天。 |
四月二十九日 | 教育部高教司周融融視察會同行政院參事汪雅康組長等三人來視察。 |
五月二十一日 | 法鼓學院籌備處參訪大葉工學院。 |
五月二十四日 | 國立藝術學院三位老師及大陸北京大學哲學系與宗教系系主任葉朗博士來訪。 |
五月三十日 | 由副所長惠敏法師帶領同學及行政人員參觀中央研究院電算中心與歷史文物陳列館。 |
六月三日 |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系主任 Dr. Dean 偕夫人來訪。 |
六月十七日 | 大陸高等教育訪問團訪問法鼓學院籌備處及農禪寺。 |
七月一日 | 方甯書所長請辭,轉任董事會常務董事;李志夫教授接任所長,仍兼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主任。 |
七月四日 | 李志夫所長與北大哲學系系主任葉朗教授商討未來兩所合作事宜。 |
七月二十六日∼三十一日 | 舉辦佛學研究營,主題為:「佛學研究與學佛-活活潑潑向佛學」。結合本所的教學特長與夏令營的樂趣,讓學員們愉快地學習,從而認識佛學研究的概況以及佛學研究和學佛實踐的相互關係。 |
九月四日 | 法鼓學院創校校長遴選會議。 |
九月三十日 | 教育部主辦本校建校環境影響評估現場勘查暨聽證會。 |
九月三十日 | 營建署舉辦本校用地變更現地會勘審查會。 |
十月一日 | 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師生共八人來訪,由李所長主持座談。 |
十月六日 | 創辦人主持法鼓山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有政府及地方首長,各界人士一萬多人與會。 |
十一月七日 | 大陸戒幢律寺住持安上長老參訪本所。 |
十一月十八日 | 申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補助」及「研究獎勵」案,國科會黃處長率員視察並了解研究概況,作為列入獎助單位之參考。 |
十一月二十七日 | 舉辦本學年第一次專任研究員專題論文發表會,與會人員包括師生及校外聽眾將近八十人左右。 |
十二月四日 | 「私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建校工作申請籌設計劃書」經教育部核准,同意備查。 |
十二月二十四日 | 接獲國科會公函,本所申請之「專題研究計畫補助」及「研究獎勵」案通過審核;此外,本所並獲該會列為補助及獎助單位。 |
民國八十六年一月十日 | 法鼓學院籌備處訪問元智工學院。 |
二月二十二日 | 印度駐台北協會會長(印度駐台代表)V. KHANNA先生來訪問,創辦人聖嚴師父在農禪寺撥冗接待。 |
三月 | 除原《中華佛學學報》之外,另創刊《中華佛學研究》,提供青年學者學術發表的園地。 |
三月十七日 | 行政院環保署通過「私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建校工作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審查。 |
五月十五日 | 杜正民老師帶領同學參觀「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及「台大圖書館」。 |
五月二十八日 | 聘請師範大學何麗儀老師主持「自我對話與自我覺察」之課外活動。 |
七月四日 | 舉辦大專青年佛學研習會,主題為「南、北傳佛教的解脫觀」。 |
七月十六日 | 在安和分院舉辦「傅偉勳教授與生死學」座談會。 |
七月九日∼二十一日 | 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會議主題為「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共發表四十六篇論文。 |
七月二十三日 | 本所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邀請馬來西亞佛教界先進達摩難陀法師(Ven. Dhammananda, K Sri),在安和分院演講,題目為「如何修學佛法」。 |
七月二十三日 | 國科會通過本所所長李志夫教授「《摩訶止觀》研究專案」。 |
九月八日 | 舉行八十六學年度開學暨畢、結業典禮,同時舉行第八屆佛教學術論文甄選頒獎。 |
九月二十八日∼ 十月四日 | 農禪寺為紀念東初老和尚九秩冥誕暨圓寂二十週年紀念,舉辦「梁皇寶懺大法會」七永日為本所籌募東初老和尚紀念獎學金。 |
十月一日 | 舉辦本學年專任研究人員專題論文發表會,除了本所師生亦邀請校外人士參加。 |
十月一日 | 李志夫所長卸任兼法鼓大學籌備處主任,由國家圖書館前館長曾濟群教授接任首任校長。 |
十月三日 | 舉行「紀念東初老和尚學術論文甄選」頒獎典禮。 |
十月十三日 | 果洽仁波切(Gocha Rinpoche)和英籍比丘賢遍喇嘛偕二位喇嘛來訪。 |
十月十四日 | 創辦人聖嚴法師應留日時之母校立正大學邀請,以「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為題發表演說。 |
十月三十一日 | 主持「漢藏比丘尼傳承研討會」的札西慈忍格西,在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恆清法師的陪同下參觀本所,並蒐集戒律方面的資料。由所長與杜正民老師親自接待,以及介紹圖書館資料供其參考 |
十二月六日 |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師生一行六餘人來訪。 |
十二月二十三日 |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所長魏常海教授及聯合報副社長兼聯合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逸東先生訪問本所。 |
十二月二十六日 | 大陸福建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主任何綿山教授來訪。 |
十二月三十一日 | 台灣大學外語學院麥安莉教授來訪。 |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一日 | 聘藍吉富老師擔任推廣教育中心主任﹔聘杜正民老師擔任本所佛學網路資料室主任。 |
二月四日 | 泰國法身基金會祥代法師、勝明法師等三位來訪。 |
二月四日 | 日本立正大學久留宮圓秀教授偕夫人來訪。 |
二月十五日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正式成立,由副所長惠敏法師擔任主任委員,資訊室主任杜正民老師擔任總幹事,該會辦公室已確定設於慧日講堂。 |
三月二日 |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李玉王民教授與林義正教授等來訪協商承辦「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籌備事宜。 |
三月三日 | 達賴喇嘛所創辦之「辯經院」負責人 Damchoe 格西到農禪寺拜訪創辦人聖嚴法師,商談合作交流事宜。 |
四月一日 | 「法鼓山獎助學金基金會」組織草案在創辦人主持下召開擴大座談會,邀請楊國樞、李亦園、柴松林等學者專家參與座談。 |
四月一日 | 聘請德國哥丁根大學哲學博士維習安老師為副研究員兼佛學網路資料室顧問。 |
四月六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與網資室杜正民主任至台中華雨精舍拜會印順長老,感謝北美與台灣印順基金會及慧日講堂對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的支持。 |
四月十一日∼ 四月十二日 | 主辦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由現代佛教學會承辦,在台灣大學思亮館舉行。 |
四月十六日 | 大陸南開大學孫昌武教授訪問本所。 |
四月十六日 | 日本立正大學三友量順教授來訪。 |
四月十七日 | 本所研究員兼所長李志夫教授、副研究員陳英善老師分別以《法華玄義研究》及《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榮獲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等獎。 |
四月二十四日 | 李志夫所長,副所長惠敏法師及網資室杜正民主任,維習安顧問等人於慧日講堂五樓拜會仁俊長老,並感謝其捐助獎學金。 |
五月二十日 | 本學期「所長時間」之課外活動-赴孔廟、保安宮等參觀,由本所研究生許育鳴同學負責講解。 |
五月二十七日 | 網資室杜正民主任及維習安顧問出席由國家圖書館、台大電腦系統技術研發重點中心及資策會共同舉辦的「台灣史料數位化研討會」。 |
六月十二日∼ 六月十三日 | 網資室杜正民主任,維習安顧問參加中研院跨單位舉辦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建置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
七月三日∼七月四日 | 二年級同學主辦「八十七年度中華佛學論文研習會」。 |
七月七日∼ 七月九日 | 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贊助、本所主辦之「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座談暨博覽會」,於國立師範大學綜合大樓舉行,海峽兩岸共有二十多所佛學院所參與此次活動。 |
七月八日∼七月十一日 | 「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座談暨博覽會」後,本所在八日至十一日安排大陸代表參訪國內各佛學院所。 |
七月三十日 | 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台灣交流團大陸代表訪問本所,並舉辦小型座談會,創辦人聖嚴法師親自接見到訪貴賓。 |
八月一日∼ 八月九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應達賴喇嘛之邀至印度參加「重建西藏比丘尼僧團研討會」。 |
八月七日 | 日本學者蓑輪顯量先生來訪。 |
八月十三日 | 藏傳宗薩佛學院大堪布滾葛旺丘仁波切等七位貴賓來訪,創辦人亦親自會見。 |
八月十七日 | 第三屆第九次董事會議決議:提撥新臺幣二億元予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作為其辦學基金。 |
八月二十七日 | 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戴思博教授等五人至本所訪問。 |
九月一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輯CD正式版發行。 |
九月三日 | 法國厄瑪奴耳團體青年訪問團由輔仁大學鮑立仁神父陪同來訪。 |
九月六日∼九月八日 | 由本所與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主辦,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協辦的兩岸首次佛學會議,九月六日至八日在北京召開。主題為:北傳佛教和東方文化--紀念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台灣有本所創辦人、所長及副所長等十餘位代表出席會議。 |
九月十四日 | 舉行「八十七學年度開學、畢結業暨第九屆佛教學術論文頒獎典禮」。 |
九月二十九日 | 邀請國立交通大學鄧東濱教授蒞所演講,講題為:「時間管理」。 |
十月一日 | 與泰國法身寺續訂交流協訂,即日起開始。 |
十月二十一日 | 舉辦校外教學,參訪玄奘大學、法源寺、壹同寺及福嚴佛學院。 |
十月二十二日 | 華梵大學賴賢宗博士陪同德國慕尼黑大學勞伯教授偕夫人來訪。 |
十一月四日 | 大陸上海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由藍吉富老師陪同來訪,並前往法鼓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參訪。 |
十一月十二日 | 校友會倡導發行「創辦人七十華誕祝壽論文集」。 |
十一月二十四日 | 南華管理學院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由萬金川所長帶領來訪。 |
十一月二十五日 | 舉辦專任研究人員論文發表會。 |
十一月二十八日 | 日本「大藏經Text Database研究會」戶田隆先生(Takashi TODA)來訪。 |
十二月二日 | 美國印第安那西藏中心執行長Mr Tigme K Norbu偕同家人至本所訪問。 |
十二月十九日 | 圖書館舉辦圖書期刊交換、贈送、拍賣活動,並邀請吳文成老師至現場介紹佛教藝術。 |
十二月二十日 | 協辦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成果發表會。 |
十二月二十五日 | 舉辦校友成果發表會。 |
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四日∼一月七日 | 李志夫所長至深圳參加華南師範大學與深圳市合辦之「文化與社會國際學術會議」;並於七-九日至廣州中山大學哲研所專題演講並簽訂學術交流合約。 |
一月五日 | 馬天賜神父陪同美籍的關瑞蒙神父來訪。 |
一月十二日∼ 一月二十一日 | 由教育部與中央研究院主辦,本所協辦;於中央研究院召開一九九九「電子佛典協會」、「文化地圖協會」、「學者電子資源協會」及「太平洋鄰里協會」的聯合會議。 |
十二月二十三日∼一月十三日 | 邀請美國西北大學任博克教授至本所演講三次,講題分別為:「整體論與中國思想」、漫談四明知禮的「魔外無佛、佛外無魔」和楞嚴經「迷頭認影」鏡子譬喻發微。 |
一月二十二日 | 日本東洋學園大學穆勒教授夫婦與美國加州大學資訊教學學程藍效農經理來訪。 |
一月二十九日 | 邀請國立交通大學鄧東濱教授蒞臨演講,講題:「如何輔佐上司克盡厥職」。 |
二月八日 | 日本花園大學校長河野太通及沖本克己、鹽澤明諄教授三人蒞臨本所、農禪寺、法鼓山,作親善訪問。 |
二月二十三日 | 日本立正大學松村壽嚴及庵谷行亨教授蒞臨參訪本所及法鼓山。 |
四月三日 | 馬天賜神父陪同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蒞所訪問,並舉行座談會。 |
四月三十日 | 熱心居士捐贈南傳佛典緬文巴利貝葉經六五冊,圖書館已列為珍貴的特藏資料。 |
五月十日 | 副研究員陳英善老師以《天台性具思想》一書,獲國科會甲種研究獎。 |
五月十二日 | 「所長時間」本所師生及行政人員參訪大溪三級古蹟的齋明寺及大溪古樸的百年老街。 |
五月十七日 | 維習安老師,出席由義大利舉辦的’Aspetti della rowadizione religiosa tibetana e contatti con aree culturali attigue’並發表論文 “Style and Fashion in Early Song Chan Yulu”. |
五月二十九日 | 與大陸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及南京大學的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簽署學術交流協定書;分別由馮達文(Prof Feng Dawen)所長及洪修平(Dr Xiuping Hong)所長代表上述二所,與本所李志夫所長簽署合約書。 |
五月三十一日 | 海峽兩岸當代禪學學術研討會楊曾文、葛兆光等十三位大陸代表與主協辦單位工作人員共約二十五人蒞所參訪。 |
六月一日 |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輯》CD第二版發行;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之《CBETA電子佛典》第五冊至第十冊光碟版發行。 |
六月二日 | 日本佛教大學校長中井真孝教授(Shinko Nakai, PhD)偕梅田巧總務部長,由楊林寶璧女士陪同來訪;由李志夫所長與副所長惠敏法師親自接待。 |
六月九日∼十三日 | 杜正民老師、維習安顧問,出席由美國University of Virginia,Charlottesville舉辦的「一九九九電腦與人文國際會議」(ACH/ALLC 一九九九 CONFERENCE)。 |
六月二十七日 | 第二屆校友厚觀法師接任新竹福嚴精舍住持兼福嚴佛學院院長。 |
七月十日∼ 十一日 | 由二年級研究生主辦的大專青年佛學研習營,今年的主題是「佛學與資訊作品研討會」。 |
七月十二日∼ 十四日 | 杜正民老師代表出席由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Sciences)舉辦的國際「蒙文與藏文歷史文獻資料電子化研討會議」(Computer Studies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Historical Sources)。並發表論文”Tibetan Net Resources in Taiwan”(「台灣西藏佛學網路資源」)。 |
七月二十一日 | 李志夫所長《成唯識論之研究》專案,獲國科會第二年補助。 |
七月二十七日 | 正式承接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製作之「佛學網路資料庫」。 |
八月五日 | 與福嚴佛學院研究部簽訂所際交流選課協定書,以加強並促進彼此教育與學術之交流。 |
八月十三日 | 透過高明道老師引見Prof Peter Skilling,並介紹Dr Jacqueline Filliozat及Dr Peter Nyunt將於明年一月蒞臨本所,協助處理南傳貝葉經之整理及編目工作。 |
八月二十三日∼二十八日 | 杜正民老師與維習安顧問代表出席,由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yof Lausanne)舉辦的「第十二屆國際佛學會議」 (THE XIIth IABS CONFERENCE)。會中杜老師發表論文”Digital Library for Buddhist Studies”(「佛學數位圖書館」);維習安顧問發表論文“Digit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rowipitaka”。 |
八月三十日 | 日本立正大學庵谷行亨教授帶領日蓮宗「一味會」共約三十餘人來訪;由所長李志夫教授與副所長惠敏法師親自接待。 |
九月六日 | 舉行八十八學年度開學、畢結業暨第十屆佛教學術徵文頒獎典禮。 |
九月十日 | 組成「遷移規劃小組」,不定期開會研商有關中華佛學研究所搬遷之各項規劃工程;並預定於民國九十年九月遷移到法鼓山。 |
九月二十九日 | 九二一大地震,台灣百年來的大災難,創辦人聖嚴師父懇辭《聖嚴法師七秩壽慶佛學論文集》等所有壽慶。該論文集中、英文部分,移作《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刊出:日文方面,更改書名,仍由日本山喜房出版。 |
九月二十九日 | 日本花園大學沖本克己教授(Prof OKIMOTO KATSUMI)等三位代表河野太通校長(Ven, Kono Taitsu)蒞所關懷台灣地震災情,並致贈日幣二十萬元及手套、口罩等救災用品。 |
十月十六日 | 由本所主辦及法鼓山各單位協辦之「法鼓山淨土專題研討會」,於北投華僑會館舉行,共發表論文六篇及一場「念佛與祈福」法會。 |
十月二十九日 | 創辦人聖嚴法師與國立臺灣大學陳維昭校長簽定「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經營合作契約。由中華佛學研究所網路資訊室負責「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的資料蒐集、組織與數位化等工作。 |
十月三十日 | 第三屆兩岸佛教教育交流訪問團,大陸代表聖輝法師及各佛學院代表等蒞所參訪,由李志夫所長親自接待分別贈送佛書乙箱給大陸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湖南佛學院、普陀山佛學院等男女眾七個佛學院。 |
十一月三日 | 舉辦校外教學-全體師生及行政人員參訪王秀杞石雕工作坊,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漢代出土文物展。 |
十一月三日 | 日本佛教大學中井真孝校長(Shinko Nakai, PhD)與梅田巧總務長蒞所關懷台灣震災。 |
十二月八日 | 配合全國圖書館週活動,圖書館舉辦圖書期刊之交換、拍賣、贈送活動(跳蚤市場),會中並邀請賴鼎銘教授主講「圖書館如何支援多媒體教學系統」。 |
一月一日∼十二月三十一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及杜正民老師,於今年度執行國科會【數位博物館──玄奘西域行】子計畫-「文獻、圖像、史地資料之組織與研究」。 |
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日 | 法國遠東學院賈桂琳博士及緬甸學者倪彼特先生應本所邀請,協助處理南傳貝葉經之整理及編目。由賈桂琳博士編輯之南傳貝葉經特藏目錄資料,將刊登於《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 |
一月十一日∼十七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杜正民老師、維習安顧問、周邦信組長等人,至美國柏克萊大學參加PNC六研討會暨「六年電子佛典協會國際會議」,惠敏法師、維習安顧問、杜正民老師等三人並於會中各發表一篇論文。 |
二月二日 | 韓國松廣寺佛學院院長智雲法師率訪問團共十二人蒞臨參訪。 |
三月一日 | 圖書館新系統軟體──天圖圖書館資訊管理系統UNIX版正式啟用,並開放網路服務。 |
四月二十八日∼ 五月二日 |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教授Pavel Grokhovski來臺蒞所參訪,並由研發組招待參訪農禪寺及法鼓山等地。 |
五月四日 | 福建省高等師範學院校長訪問團十餘人前來參觀,由所長等接待。 |
五月五日 | 本所圖書館與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圖書館建立館際合作,雙方可資源共享,包括圖書互借及期刊影印服務。 |
五月六日 | 本所與臺灣大學合作的「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臺大辦公室啟用茶會,由臺灣大學陳維昭校長與法鼓大學曾濟群校長等人主持啟用儀式。李志夫所長在會中致感謝詞,副所長惠敏法師擔任主持人。 |
五月八日 | 本所榮獲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辦理的「第三屆從事兩岸文教交流績優團體」藝文類績優團體獎,由所長李志夫教授與陳秀蘭執行祕書出席頒獎典禮。 |
五月二十二日 | 法國籍馬天賜神父帶領同為法籍,目前分別服務於韓國的Bernard Senecal神父及臺灣新竹的龍若望神父參觀本所。由所長李志夫教授接待,網資室杜正民主任並為作電腦簡介與電子佛典檢索介紹。 |
六月二十三日∼ 六月二十九日 | 杜正民老師參加英國大英圖書館舉辦的「六年電子文化地圖會議」,並發表論文〈玄奘大唐西域記〉。 |
六月三十日∼ 七月二日 | 杜正民老師,參加英國必治妥大學舉辦的「第五屆英國佛學研究研討會」,並發表〈電子大藏經與漢文佛學資源〉。 |
七月五日 | 李志夫所長《攝大乘論》研究(I-I),通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補助案。 |
七月二十一日∼二十六日 | 網資室顧問維習安老師代表本所應邀至英國格拉斯哥參加「電腦與人文國際會議」,並於會中發表論文。 |
七月二十五日 | 印度駐臺協會谷南吉會長暨夫人蒞所參訪,由李志夫所長親自接待。 |
八月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 主辦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共發表三篇論文,分兩天進行,並邀請大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及中國佛學院三所研究所的六位研究生,參與發表論文。 |
八月二十七日 | 中華護僧協會理事長傳孝法師與該會主要工作人員及會員等十餘位來訪,並捐贈新臺幣拾萬元作為建所基金。 |
九月四日 | 舉行八十九學年度開學畢結業暨第十一屆佛教學術徵文頒獎典禮。本學年度共錄取新生十一人,並有三篇畢業論文通過口試。 |
九月十九日 | 「兩岸青年學者論壇研討會」大陸與會學者來訪,由李志夫所長接待,本所網資室作簡報,並請義工菩薩準備素餐接待。 |
十月二日∼ 十月八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及杜正民老師代表,參加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院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並與該校東方學系簽訂合作契約。本所致贈該系《大正藏》及《龍藏》各乙套。同時參加「東亞──聖彼得堡──歐洲:文化與經濟交流會議」,及發表論文〈玄奘西域行:文化交流之數位呈現〉。 |
十月二日∼ 十月十一日 | 邀請印度德里大學佛學研究所所長Prof Karam Tej Sarao蒞臨做四場的專題講座,由林煌洲老師翻譯。 |
十月四日∼ 十二月四日 | 大陸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龔雋教授蒞作為期兩個月的研究。 |
十一月二日 | 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部部長三友健容教授等六人參訪本所,由所長李志夫教授及副所長惠敏法師親自接待。 |
十一月九日 | 舉辦校外教學──全體師生、行政人員、文化館常住及義工菩薩等約七十餘人,參訪苗栗華陶窯。 |
十一月十五日 | 本年度的專任研究人員之專題論文發表會,計有慧嚴法師、陳英善、藍吉富及廖本聖等四位研究人員提出論文研究報告。 |
十一月十五日∼ 十六日 | 杜正民老師參加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及太平洋鄰里協會合辦的「PNC六數位典藏與TEI研討會」。杜正民老師發表〈TEI文件編輯──以佛典標記為例〉,維習安顧問發表〈標記簡介及文章內容標誌引導〉。 |
十一月二十四日 | 法國籍馬天賜神父陪同利氏學社社長魏明德神父及兩位德籍學者等四人來訪,由李志夫所長親自接待。 |
十二月三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榮獲中國圖書館學會推薦為本年度對圖書館有特殊貢獻之社會服務獎,十二月三日於國家圖書館二樓受獎。 |
十二月五日∼ 八日 | 副所長惠敏法師、杜正民老師及維習安顧問,參加韓國高麗大藏經研究所於韓國東國大學舉辦的國際佛學會議及高麗藏成果發表。維習安顧問發表“Some Thoughts on New Modes of Research in Buddhist Studies in Society Based on Digital Information”。 |
十二月九日 | 杜正民老師參加國科會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數位博物館會議」。並於中央研究院資訊所報告〈玄奘西域行〉計畫。邀請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霍普金斯教授蒞臨發表三場專題演講,講題分別為:「西藏唯識學的空性」、「三性、三無性、二諦」、「三轉法輪、了義與不了義」;由高明道老師翻譯。 |
活潑自在的校友會聯誼 |
惠敏法師與鄧克銘學長學成歸國,校友們獻花合影慶祝 |
1993年校友會舉行南投清境農場之旅:大家都已入定了,不知今夕是何夕? |
屆別 | 會長姓名 | 屆次 | 現職 |
一 | 惠敏法師 | 第二屆校友 | 1.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2.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及教務長3.西蓮淨苑住持 |
二 | 惠敏法師 | 第二屆校友 | 同上 |
三 | 鄧克銘學長 | 第三屆校友 | 國立暨南大學助理教授 |
四 | 齎因法師 | 第九屆校友 | 1.圓光佛學院講師2.福嚴佛學院教務長 |
五 | 黃國清學長 | 第十三屆校友 | 1.圓光佛學院講師2.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 |
六 | 陳宗元學長 | 第三屆校友 | 1.輔仁大學講師2.元智大學講師 |
七 | 厚觀法師 | 第二屆校友 | 1.福嚴佛學院院長2.印順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八 | 陳佳彌學長 | 第七屆校友 | 中華佛學研究所教務歷任會長一覽表 |
莊嚴和譪的果祥法師 |
第一屆同學出席當時的年會 |
前排左起:惠空法師、惠敏法師、未剃度前的厚觀法師。後排左起:陳秀蘭、林孟穎、陳璽如、古天英、吳文斌 |
第一二屆研究生與穆克紀老師合影 |
惠敏法師登清境農場而小天下 |
陳璽如學長 |
林孟穎學長 |
鄧克銘學長 |
開智法師 |
陳宗元學長 |
佛教高等教育的搖籃-中華佛學研究所 |
左起:真慧法師,見正法師,創辦人聖辦法師,道融法師,俞正齊 |
創辦人與第四、五屆校友合影 |
左起:梁淑美,洪金蓮,德嚴法師,杜正民,創辦人,賴隆彥,林熅如,彥輝法師,賴姿蓉 |
聖嚴師父與第六、七屆校友在法鼓山清涼地合影 |
第八屆同學與一耘法師(前排左三)陳玉蛟老師(前排右二)合影 |
第九屆校友與創辦人聚餐 |
第十屆校友在佛研所貴賓室與創辦人合影 |
第十一屆校友在法鼓山原觀音殿與創辦人合影 |
第十二屆同學們在北投軍艦岩合影其樂融融 |
第十三屆同學與藍吉富老師(前排右二)合影 |
第十四屆校友在北投公園的涼亭合影 |
第十五屆校友在佛研所前的自然校園合影,個個笑臉迎人,一團和氣 |
第十六屆校友合影,個個臥虎藏龍,深藏不露。 |
第十七屆校友受佛菩薩庇佑,發出智慧之光。 |
感謝三寶,感謝師長, 感謝學長、同學們! 如果這三年來,見瑜(我們)對學術研究有絲亳的概念, 在個人起心動念與行為的觀照修正有絲毫的進展, 對他人能有更大的體貼與關懷, 一切皆要感謝所有人所有成就的因緣。
|
當年的師生,現在為研究所的教師與同仁 |
厚觀法師在高雄茂林風景區展一指神功 |
校友會藉參訪旅遊相互交流聯誼 |
厚觀法師於接任福嚴佛學院院長時與李志夫所長合影 |
感覺彷彿才在眼前, 卻已有兩千多個日子流逝而去。 教育工作點點滴滴,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 卻不見得每天都看得到 所付出努力的收穫或成果。 |
快樂的夏令營,輕鬆有趣的聯誼活動 |
聖嚴師父與教職員合影,個個生龍活虎 |
教職員自強活動-深坑之旅 |
義工菩薩快樂地種福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