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夫
一、華嚴經
1.華嚴經與神話:
(1)佛以神力,成正覺時,使道場莊嚴,(T10﹒1a);與會者有諸菩薩、諸神、諸天王、諸天子、諸王。
(2)華藏世界海。
(3)第四會在夜摩天,第五會在兜率天說法。
2、華嚴經與文學:
經體:戲劇體裁:七處九會,為一大卡司之劇作,劇力萬鈞(2、7、8會均在 普光明殿)。
內容:(1.1)信-所信因果(1-6品)
(1.2)解-a、差別因果(7-27品);
b、平等因果(28-37 品);
(1.3)行-成行因果(38品);
(1.4)證-證入因果(39品)。
文學語言:舉偈:「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則以神力加持,智慧攝受,令青蓮華藏菩薩住佛無畏。入佛法界」青蓮華藏菩薩代宜佛法…..(T10﹒242a)
3、華嚴經與哲學
(1)世界成因:(1.1)神力、業力、智力、善根、願力……
(1.2)性起:世尊放白毫光、名如來出現……入「如來妙德菩薩」頂……再入普賢菩薩口…..普賢宣說…..(T10﹒262a-b)
(2)華藏世界有如因陀羅網光光互映 。
(3)攝受早於佛陀千百萬年之諸神為護法、弟子、隱喻佛法之超越性。
4、華嚴經與佛法:
(1)佛性遍在:虛空為眾物所依;虛空無所依。(T10﹒271a)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無身,故遍一切處(T1 0﹒266a)。
(2)佛性平等:日出於閻浮提,先照須彌山、次照黑山、後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我先照彼,但山有高下故,如來應正覺亦如是(T10﹒266b)。
(3)眾生為何不能認知佛性:如來境界甚深、廣大、……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應知如來亦無如是(T10﹒324a)
(4)如來無身,佛性如虛空,如何起作用:如來以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恆無起故。……..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而無所住。(T10﹒275bc)
(5)如何獲得三世諸佛所有智慧?如何悉能示現成「等正覺」;於一念、於一念念…….念一切眾生發心成道,於一切眾生之所緣,悉知一切眾生境界。雖入如來一切智地,而不捨菩薩行;諸所作業,智慧方便而無所作。(T10﹒279ab),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T10﹒430c)
(6)善財童子,參學見善業行願:
二、法華經
(一)法華經與神話
文殊見證佛說大法之瑞相:佛佛皆名日月燈明佛,彼說大乘經入定,聽妙光菩薩說法華經時有八百弟子,日月燈明佛有八子皆從妙光學佛,也皆成佛,其八子中最後成佛者為然燈佛。其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名求名,後供養千百億佛成為彌勒菩薩,妙光菩薩即文殊(T9、3c-4ab)
多寶佛現身(T9﹒2b)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T9﹒55c)
(二)法華經與文學
戲劇形式:場景(T9﹒1-2c)
譬喻文學:方便品(T9﹒5c-10b)
(三)法華經與哲學
從地湧出品(T9﹒39-42a)
諸法相應: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未究竟 。(T9﹒5c)
(四)法華經與佛學
一佛乘為究竟: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之……無有餘乘,唯有一佛乘。(T9﹒7c)註:大乘經之教育,及教學方式由佛陀時代之「對法論」到大乘佛教經典之教育方式。
佛陀出現於世之因緣:開、示、悟、入佛知見。(T9﹒7b)
法華經之地位: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於諸經中最在其上。(T9﹒39a)(T9﹒54a)
佛以方便現涅盤:無量無邊,有千萬億,即由他阿僧祇劫為群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涅槃,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T9﹒43b)
如何受持本經:以正憶念解其義誦讀、書等。(T9﹒61c)
如何修持本經:為諸佛護念,殖眾經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 。(T9﹒61a)
如何供養諸佛: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油……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T9﹒53b)
後句:在世法中弘揚佛法 在佛學中昇華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