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聖嚴研究》第15輯。(預定於9月出版)
2020 〈死心悟新禪師生平及其禪風探討〉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4.3,頁75-94。(合著者:蔣明親)
2017〈 湛然圓澄師徒三人之行止與「茶話」禪風 〉,《法鼓佛學學報》20,頁45-85。
2016a〈數數念佛禪法之研究——以聖嚴法師的教學為主〉,《聖嚴研究》第7輯,頁279-325。
2016b〈 金園集の研究 〉,《三友健容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智慧のともしびア—ビダルマ佛教の展開》中国・朝鮮半島・日本編,東京:山喜房佛書林,頁27-58。
2015〈唐‧北宋時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考——以天台山與比叡山為主〉,《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41-204。
2014“Realization through Hearing in Chan Literature,”Journal of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27, pp. 129-179.
2012〈徑山法欽禪師與其師徒小考〉,《慧燄薪傳——徑山與中國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54-156。
2011〈試論《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以聖嚴法師的講要為主〉,《聖嚴研究》第2輯,頁361-401。
2011c〈禪宗公案中的耳根圓通法門及其現代應用〉,《禪和之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19-35。
2010〈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1輯,頁69-108。
2007〈慈雲遵式與天竺寺〉,《法鼓佛學學報》1,頁103-175。
2004a〈慈雲遵式の宗教信仰について〉,《佛教學會紀要》11,頁29-51。
2004b〈慈雲遵式の生涯について——特に実践行儀面からみた遵式の生涯〉,《淨土學佛教學論叢:高橋弘次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喜房,頁253-280。
2003a〈台湾に行われる大悲懺法の流伝について——《大悲心陀羅尼経》を中心として〉,《天理臺灣學會年報》12,頁41-50。
2003b〈慈雲遵式の研究序説——特に遵式の生涯について〉,《佛教大学大学院紀要》31,頁29-42。
2003c〈慈雲遵式の研究序説——特に遵式の社会的な教化活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3 (52-1),頁177-179。
2000〈四明知禮の誓願観——特に観音菩薩の十大願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6 (48-2),頁32-34。
2022《《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臺北市:法鼓文化。(預計3月出版)
2021〈憨山德清《起信論》註解探析〉,《興大中文學報》49。
2019〈晚明《起信論》註解探析──以憨山德清為主(初稿)〉,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46-166。
2008〈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探析〉,《興大中文學報》23,頁49-66。
2007〈蕅益智旭《大學直指》初探〉,《興大中文學報》21,頁253-272。
2006《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期刊論文
2024〈
三峰派禪僧系譜與著作之重新考察
〉,《法鼓佛學學報》34期,頁39-94。
2024〈禪門心法與現代談判溝通:聖嚴法師從心溝通論述與應用之解析〉,圓光佛學學報》43期,頁145-191。
2023〈三峰派之懺與禪:論仁山寂震《大般若懺法》〉,《臺大佛學研究》46期,頁107-166。
2023〈三峰派仁山寂震《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佛光學報》新9卷第1期,頁69-114。
2022〈以詩證禪: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法鼓佛學學報》30期,頁55-90。
2022〈趙氏真孤──從〈明白菴記〉論繼起弘儲之禪學思想與傳承〉,《佛光學報》新8卷第1期,頁145-199。
2021〈三峰派參禪鍛鍊:論仁山寂震之參禪第一步要訣〉,《法鼓佛學學報》29期,頁115-157。
2020〈清初仁山寂震對三峰派禪教論述之傳承與實踐〉,《中華佛學研究》21期,頁37-71。
2018〈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初探〉,《中華佛學研究》19期,頁107-148。
學術研討會論文
2022〈三峰派之懺與禪:論仁山寂震《大般若懺法》〉,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辦「文本、敘事、經驗與修行: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2022年12月16-17日。
2022〈從心溝通───禪門心法與溝通談判技巧之對話〉,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主辦「心靈環保跨領域對話」學術研討會,2022年6月30-7月1日。
2021〈以詩證禪───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第六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學術研討會,2021年11月26-27日
2021〈晚明清初文字禪───三峰派之雙軌、多元化論述〉,中央研究院「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主題計畫、中華佛學研究所、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獨坐大雄峰──禪宗思想與寺院文化」線上研習營,2021年9月10-12日。
2021〈晚明清初禪宗思想史——關鍵論辯之開展、聚焦與轉化〉,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會主辦「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6月28-30日。
2021〈鍛鍊與文字——從仁山寂震〈參禪第一步要訣〉論三峰派之禪鍛與文字〉,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會主辦「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6月28-30日。
2021〈三峰派仁山寂震之禪鍛特色——《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第四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學者論壇,2021年5月29-30日。
2021〈從具德弘禮與仁山寂震論清初三峰派之禪學思想與鍛鍊特色〉,靈隱寺雲林書院主辦「靈隱寺與中國近代佛教」學術研討會,2021年5月22-23日。
2019〈棒喝與經教───仁山寂震對三峰派禪教論述的傳承與實踐〉,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主辦「漢傳佛教研究和教育的實務開展」圓桌論壇.緬懷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2019年9月20-21日。
2019〈漢傳禪法在世間───法鼓山義工團環保組禪法生活應用課程之發展與調查〉。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主辦,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協辦「2019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2019年6月29-30日
2019〈“Instructional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unting-beans Chanting Buddha’s Name’ in Daily Practice of Meditation” 數豆念佛於禪修生活應用之教學行動研究〉。國際真宗學會、法鼓文理學院主辦「The 19th Bi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hin Buddhists Conference」,2019年5月24-26日。
2019〈趙氏孤兒——從〈明白菴記〉論三峰派繼起弘儲的禪教並重與兩脈並傳之關聯〉,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學者論壇,2019年5月18-19日。
專著
期刊論文
〈聖嚴法師對各類修行經驗之融貫與次第化詮釋〉,《聖嚴研究》第十六輯,2024年8月,頁135-208。
〈《大正藏》與CBETA的錯誤及其起因考:以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為例 〉 ,《法鼓佛學學報》34期,2024年6月,頁95-142。
〈天台智顗「睡眠觀」之研究〉,《學思》2期,2024年1月,頁59-71。
〈遇神與見佛 ── 從聖嚴思想論通靈現象〉 ,《中華佛學研究》24期,2023 年 12 月,頁115 149 。
〈釋尊「升天為母說法」之初探〉,《護僧》107期,2022年6月,頁34-59。
〈從「虛空粉碎」論聖嚴禪法與泰國森林傳統的「開悟經驗」〉 ,《正觀》100期,2022年3月,頁5-61。
〈試論唐代慈愍三藏之師承〉,《問哲期刊》10期,2021年1月,頁89-104。
〈西雙版納傣文《吉祥經》之研究〉,《問哲期刊》9期,2020年6月,頁23-39。
〈聖嚴法師「品質老化」之理論建構與推動〉,《問天》3期,2019年11月,頁64-80。
學術研討會論文
2024〈阿彌陀佛與太陽崇拜的「關係」——論印順、尊印與批印者的觀點〉,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等主辦,「第二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 2024年8月24-25日。
2023〈遇神與通佛——從聖嚴思想論通靈現象〉,台灣宗教學會主辦「神聖之美──宗教藝術與體驗」國際學術研討會,2023年10月20-21。
2024〈馬來西亞漢傳佛教教育現況——機遇和挑戰〉,第9屆南海佛教圓桌會「佛教教育論壇」,泰國:摩訶朱拉龍宮大學,2024年12月7日。
專書
1.李聖俊:
《在娑婆建設淨土: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淨土觀》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0年12月。
期刊論文
1.李聖俊:〈從《田園之秋》談陳冠學對屏東田園的景象觀照〉,《屏東文獻》第16期,2012年12月,頁135-160。
2.李聖俊:〈從《廬山蓮宗寶鑑》論元代白蓮道人對佛道思想之曲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獲科技部2017年及2019年臺灣人社期刊評比綜合類第三級),第11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25-46。
3.李聖俊:〈星雲大師對彌陀淨土法門的弘傳與行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第8期,2017年12月,頁33-69。
4.李聖俊:〈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5期,2020年1月,頁114-139。
5.李聖俊:〈黃庭堅的佛教修養與詩歌禪趣(上)〉,《海潮音》第101卷第4期,2020年4月,頁10-18。
6.李聖俊:〈黃庭堅的佛教修養與詩歌禪趣(中)〉,《海潮音》第101卷第5期,2020年5月,頁22-26。
7.李聖俊:〈黃庭堅的佛教修養與詩歌禪趣(下)〉,《海潮音》第101卷第6期,2020年6月,頁12-23。
8.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淨土」之語境意涵與弘化界域〉,《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0期,2020年11月,頁84-111。
9.李聖俊:〈人間佛教從「正信」到「融和」──星雲大師的信仰判攝與宗教包容〉,《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4期,2021年7月,頁96-125。
10.林朝成、李聖俊:〈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5期,2021年9月,頁138-163。
11.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華藏淨土」之思想考論及其功能〉,《文學新鑰》第38期,2023年12月,頁1-41。
12.李聖俊:〈「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彭紹升《華嚴念佛三昧論》之綱宗及黃念祖對其之理解〉,《實踐博雅學報》第35期,2024年7月,頁77-94。
單篇論文、專書論文
1.李聖俊:〈星雲大師對淨土思想的當代詮釋及具體實踐〉,收入程恭讓、釋妙凡主編:《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12月,頁378-423。
2.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與人間淨土思想的關係〉,收入程恭讓、釋妙凡主編:《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冊,高雄:人間佛教研究院,2017年10月,頁442-467。
3.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核心淨土觀〉,收入陳劍鍠主編:《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0年6月,頁201-231。
4.李聖俊:〈眾生平等,法界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的精神內蘊與實行意義〉,收入如常、妙凡主編:《宗教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文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0年11月,頁82-109。
5.李聖俊:〈星雲大師《佛法真義》對華嚴思想之詮解—以「四法界」與「普賢十大願」為脈絡之考察〉,收入陳劍鍠主編:《荷擔如來 無上菩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思辨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3年5月,頁535-578。
6.李聖俊:〈星雲大師「唯心淨土」的詮釋立場與修持工夫〉,收入妙凡、程恭讓主編:《202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3年5月,頁250-291。
會議論文
1.李聖俊:〈從佛教視野析論皎然意境論的創作審美觀〉,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2012年11月19日。
2.李聖俊:〈析論王維《輞川集》的佛禪意趣〉,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二屆「語文教育與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28日。
3.李聖俊:〈從佛禪意趣析論王維《輞川集》〉,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第二十九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2013年4月27日,收於論文集頁175-196。
4.李聖俊:〈從《廬山蓮宗寶鑑》析論茅子元的念佛法門〉,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臺灣南區八校中文系『思想義理』學術研討會」,2013年5月17日,收於論文集頁192-233。
5.李聖俊:〈星雲大師對淨土思想的當代詮釋及具體實踐〉,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2014年3月27-29日。
6.李聖俊:〈星雲大師對淨土思想的揀擇與革新〉,江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2014年11月28-30日。
7.李聖俊:〈念佛法門「一心不亂」之要義——以天台宗諸師之詮釋為考察進路〉,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海東論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15年6月26日。
8.李聖俊:〈從《廬山蓮宗寶鑑》論元代白蓮道人對佛道思想之曲解〉,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2015年成大、輔大宗教研究生雅敘學術研討會」,2015年9月2日。
9.李聖俊:〈李贄《老子解》中的聖人修養觀—以治身、治國之層面為論述主軸〉,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5屏東大學中文系系友學術論文研討會」,2015年10月16日。
10.李聖俊:〈黃庭堅的佛教修養與詩歌禪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15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0月16-18日。
11.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與人間淨土思想的關係〉,江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第四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2016年3月18-20日。
12.李聖俊:〈優曇普度的儒佛會通思想――以《廬山蓮宗寶鑑》與〈上白蓮宗書〉為考察範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2016成大、輔大宗教研究生雅敘學術研討會」,2016年8月24-25日。
13.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核心淨土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2月2-3日。
14.李聖俊:〈從黃念祖《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探究華嚴教理與念佛法門之會通〉,新北:法鼓文理學院,「2017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9月8-9日。
15.李聖俊:〈眾生平等,法界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的精神內蘊與實行意義〉,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18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2018年7月13-15日。
16.李聖俊:〈星雲法師「人間淨土」的思想依據與實踐場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21屆宗教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2018年12月22-23日。
17.李聖俊:〈「一心稱名」與「一心不亂」之修證境界─以天台宗注疏詮釋系統為考察進路〉,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9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系友學術研討會」,2019年4月26日。
18.李聖俊:〈優曇普度《廬山蓮宗寶鑑》的念佛三昧修持觀〉,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七屆臺大成大東華三校論壇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24日。
19.李聖俊:〈星雲大師《佛法真義》對華嚴思想之詮解――以「四法界」與「普賢十大願」為脈絡之考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0佛法真義──回顧與前瞻」研討會」,2020年1月17-18日。
20.李聖俊:〈星雲大師「唯心淨土」之詮釋立場與修持工夫〉,上海:上海大學文學院,「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討會」,2021年9月11-12日。(視訊發表)
21.李聖俊:〈《群書治要》所錄《老子》與唐初治國方略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三屆《群書治要》學術研討會」,2021年11月5日-6日。
22.李聖俊:〈智顗對〈普門品〉中「一心稱名」之詮釋——以事理一心與天台圓教為考察範疇〉,浙江:浙東佛教文化研究院七塔禪寺,「第六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宗鑑與宋代天台佛教」,2022年11月12-13日。(視訊發表)
23.李聖俊:〈《在娑婆建設淨土: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淨土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書論教法•入佛智海:東亞與東南亞人間佛教研究叢書發表會」,2022年12月2-3日。(視訊發表)
24.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華藏淨土」之教義考論與理論定位〉,上海:上海大學文學院,「第九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2023年6月10-11日。
25.李聖俊:〈慈照子元《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之思想及其商榷――以同居土、寂光土為討論〉,浙江:浙東佛教文化研究院、七塔禪寺,「第七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2023年11月11-12日。
26.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唯心淨土」之工夫及其開展〉,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23年星雲大師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23年12月22-23日。
專題講座
1.李聖俊:「在娑婆建設淨土: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思想藍圖與實踐法門」講座,高雄:佛光山叢林學院,2020年11月6日。
2.李聖俊:「從「正信」到「融和」――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的信仰判攝與宗教包容」,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十五周年紀念講座系列」,2021年4月26日。(視訊發表)
3.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淨土思想體系」,高雄:佛光山叢林學院,2024年3月30日。
學術獲獎
1.李聖俊:〈亂世顯義勇―從虛實筆法論《三國演義》對關羽義勇精神的闡揚〉,獲「2012第八屆忠義文學獎大專組學術論文類」第二名,2012年10月15日。
2.李聖俊:〈茅子元《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的教化意涵〉,獲「2013年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2013年11月24日。
3.李聖俊:〈從佛禪審美意趣詮析王維《輞川集》之詩境〉,獲「2013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獎學金」佳作,2013年12月14日。
4.李聖俊:〈淨土法門的治世功用―以元代優曇普度復興白蓮宗為背景之論述〉,獲「第九屆忠義文學獎大專組學術論文類」第二名,2014年10月18日。
著作:著有《隋代佛教史述論》、《中國佛教泛論》、《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佛教史料學》等書籍。編有《現代佛學大系》、《大藏經補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書籍。
一、專書 (包括未出版文稿)
2020《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台北:法鼓文化,頁次:386。
2006《三足鼎立的天台--天台學入門》(本書原是東大三民出版社之邀稿,預計於2006年出版,但於完稿後,自己主動取消出版)。
1997 b《南嶽慧思禪觀之研究》,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97 a《天台性具思想》,台北:東大圖書,頁次:257。
1996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頁次:444。
1995 b《天台智者的戒學》,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95 a《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頁次526。
1993 《天台智者的禪觀》,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92 《理體論與心性說---蕅益智旭思想之研究》,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86 《從「心」論中國哲學基本型態之開展》,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
1983 《華嚴清淨心之研究》,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2021 b〈志磐五時教之困頓〉,寧波‧七塔禪寺,第五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21 a〈華嚴菩薩道之無疲倦行〉,《2021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58。
2019 d〈法界三昧之觀行───以「行起解絕」為主〉,《華嚴學研究》第四輯,頁8-18。
2019 c〈聽見華嚴───從悉曇字顯華嚴一乘緣起〉,《2019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33。
2019 b〈慈雲遵式於天台止觀之運用〉,寧波七塔禪寺,第三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9 a〈啟動普賢行 念念無間斷〉,《普賢菩薩50問》,法鼓文化,頁2-7。
2018 e〈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台北廣明寺,「佛教義理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 d〈大慧宗杲對智者大師悟境的看法〉,寧波七塔禪寺,第二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8 c〈大慧宗杲的悟境之探討───以「 前後際斷 」為切入點〉,杭州,徑山寺,頁22-32。
2018 b〈法藏大師對般若真空之看法〉《2018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80。
2018 a〈月霞大師之華嚴‧禪───兼論應慈、持松法師等〉,《華嚴學研究》第三輯,頁100-113。
2017 d〈北朝地論學派對華嚴思想之啟發───以淨影寺慧遠之「六相」為主〉,洛陽,少林寺,頁139-156。
2017 c〈永明延壽對天台”六即”之運用〉,寧波七塔禪寺,第二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7 b〈華嚴‧禪之關係───深明法界觀 好喫趙州茶〉,《2017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9-286。
2017 a〈月霞大師與法界觀之關係───以《維摩詰經講義錄》為主〉,《華嚴學研究》第二輯,頁56-69。
2016 c〈天台中道觀與根機之關係〉,華梵大學校覺室曉雲導師思想暨天台學研究中心主辦,「2016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2016年9月10至11日,頁1-15。
2016 b〈華嚴不見了───近百年來有關法藏大師思想研究之反思〉,《華嚴學研究》第一輯,頁42-64。
2016 a〈華嚴大海十相〉,《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75。
2015 c〈諦閑大師的普賢觀行───「教宗天台‧行在彌陀」〉,寧波,五磊寺。
2015 b〈教宗賢首‧行在彌陀〉,《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5-234。
2015 a〈中韓水陸法會之考察───以召請對象之「踵事增華」為主〉,《求法與弘法:漢 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63-522。
2013 b〈天台三觀與華嚴三觀〉,《華梵人文學報》:天台學專刊,頁169-199。
2013 a〈「大」華嚴vs. 「妙」法華───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2013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
2012 c〈稱名念佛與稱性念佛〉,《佛教禪坐傳統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68。
2012 b〈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以智儼、法藏為主〉,《2012 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48。
2012 a〈從「明心見性」論聖嚴禪法與天台止觀〉,《聖嚴研究》第三輯,頁237-269。
2011〈從一乘三乘論華嚴的菩提心〉,《華嚴學報》第一期,頁79 -102。
2010〈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聖嚴研究》第一輯,頁383 -414。
2009〈從梁武帝的齋祭到志磐的水陸儀〉,《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2007〈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頁101-135。
2006 b〈論「以別接通」於天台判教之意義〉,《專任研究人員論文發表會》第11屆。
2006 a〈天臺五停心觀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頁271 -292。
2005 d〈天台四教斷惑修證之探討------以菩薩道為主〉,第五屆天台學會研討會專輯,頁31-44。
2005 c〈從天台止觀論動中禪〉,第2屆《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
2005 b〈以天臺禪觀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校園禪修課程的開展───以法鼓山現行北海岸校園禪修的發展為例〉,《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第2屆。
2005 a〈天台懺悔與戒定慧之關係〉,《佛教與二十一世紀》,台北:法鼓文化,頁165- 195。
2004 c〈論「五味半滿」所建構的天台判教體系〉,《中華佛學學報》第17期,頁173-213。
2004 b〈天臺止觀───《釋禪》《六妙門》《小止觀》導讀〉,《天臺止觀───《釋禪》《六妙門》《小止觀》》,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頁次:351。
2004 a〈天台圓頓止觀「事修.理觀」雙重奏───以《摩訶止觀》為主〉,《圓光佛學學報》第九期,頁175-214。
2003 〈天台四教斷惑修證之研究〉,《天台宗學會研討會》第5屆。
2002b〈串起粒粒的寶珠:《摩訶止觀》導讀〉,《串起粒粒的寶珠:《摩訶止觀》》,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頁次:351。
2002 a〈天台圓頓止觀之修證───就十乘觀法而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頁305-333。
2001 〈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頁:293-308。
2000 b〈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中華佛學學報》第13.1期,頁323-348。
2000 a〈天臺智者的戒體論與《菩薩戒義疏》〉,《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頁113-133。
1999 〈大乘菩薩道與儒家倫理〉,《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頁317-337。
1998 b〈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頁155 -179。
1998 a〈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頁151 -185。
1997 b〈對中村元《東洋人の思惟方法》中有關思惟模式和中國佛教之析判〉,《正觀》第二期。
1997 a〈評〈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頁73-127。
1996 d〈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頁227-256。
1996 c《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頁次:444。
1996 b〈從湛然〈十不二門〉 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頁261-290。
1996 a〈由「大乘止觀法門」論慧思思想有否與前期相違〉,《諦觀》第85期,頁31-68。
1995 c〈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373-396。
1995 b〈天台智者思想形成之時代背景───南北朝佛學思潮對智者之激發〉,《諦觀》第81期,頁131-159。
1995 a〈「摩訶止觀」、「釋禪」、「小止觀」之比較〉,《諦觀》第80期,頁1-22。
1994 g〈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下)〉,《獅子吼》第33卷第2期,頁14-20。
1994 f〈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上) 〉,《獅子吼》第33卷第1期,頁8-14。
1994 e〈孤山智圓禪師修學之心路歷程〉,《獅子吼》第33卷第5期,頁9-16。
1994 d〈孤山智圓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對知禮之反批〉,《諦觀》第76期,頁131-152。
1994 c〈天台智者的禪觀〉(手稿pdf)。
1994 b〈天台智者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獅子吼》第33卷第3期,頁18-26。
1994 a〈《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以十佛輪的教育觀為主」論文簡介〉,《人生》第126期,頁31-33。
1993 d〈論發心───以天台智者大師之論述為主〉,《獅子吼》第32卷第6期,頁31-41。
1993 c〈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十支戒〉,《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頁139-160。
1993 b〈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頁279-301。
1993 a〈從觀心評天台山家山外之論爭〉,《諦觀》第74期,頁151-195。
1992〈《觀音玄義》性惡問題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頁17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