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
果文
微涼三月,漫步於蜿蜒石徑,
任百合的香氣,
撲面而來,聽流水聲潺潺...
飛花似的記憶,雲流般湧現,
織成輕柔的帷幕,等待一雙暖手,
二○○四年初秋,十三位來自全省各地,以及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有緣人,相遇在法鼓山上。他們以不同的生命音符,共譜和諧的樂章,其中或有調性不同,或偶遇升降記號,然起伏的旋律,方能撼動人心;不同的節奏,才能使樂曲更為豐潤。
這十四人,緊握著手,想一同跨越三個年頭。而日影的推移,終究停不住轉動的輪軸,那向前駛去的列車,早已頭也不回地奔離原點,沿途停靠時,幾個人,先行下了車。揚起手,把滿滿的祝福留下,送給還在車上的幾位,願他們一路幸福平安。隨著車窗外快速退入黑夜的畫面,一幕幕鮮明的印象,彷彿又重新躍然於目..
夏雨初潤,風吹蓮動,隱隱的,
一股活泉,正蓄勢……
炙陽燒燙了台階,
照得石縫中的岩礦,閃閃發亮,
那鋒芒竟掩不住,
即將迸發的生命力。
看在外人眼中,或許難以想像,這研所最龐大的班級,如何培養共患難的團結精神。實則,他們之間的感情,單純且質樸,就像鄉下的孩子般,天真而可愛。單看他們每次辦活動的模樣,乃至班會、例行性的出坡、打掃等,總可以感受到一股「特殊」的班風。有回,他們想為一位同學送別,原本可以悠然自得的進行餐敘,可是,最後卻變成全班性的「爬山健行」活動,大伙竟然就這麼一路從金山,沿著魚路古道,走到了擎天崗!讓幾位學長們跌破了眼鏡,不禁搖頭笑道:「真是特殊的一班!」
而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們在溪邊出坡的情狀。由於研所同學泰半係屬「文人體質」,因此,雖有除草的「實務操練」,但仍不免流於「散步兼踏青」的活動。有一回,看見他們全副武裝的走向溪邊,不禁好奇地趨前湊熱鬧,沒想到,驚見當中的男眾法師及居士,直接揹起割草機,一副「批掛上陣」的架勢,三兩下的工夫,溪邊的草渣早已成堆。然而,女眾同學們,也同樣「巾幗不讓鬚眉」,不但動作敏捷,身手矯健,連隱身溪底的雜草,也難逃她們的法眼,一併給予「肅清」,讓溪畔重新換上清爽的面容。
一抹秋月,斜倚在湛藍的夜,
白蘆點點,飛散空中..
闔眼,任景物充盈,
懸瀑似的墜下,點滴延展成,
思緒的扇型平原。
令人感動的是,在研所繁重的功課壓力下,他們接下了就學期間堪稱「最大場」的活動─「佛學營」,為了讓參與者能真正體會佛法的善妙,他們毅然決定舉辦兩天一夜的活動。不論是從半年前緊鑼密鼓召開的會議、籌劃,乃至活動前的場佈,活動結束時的善後工作,他們都是盡心盡力,全力以赴。雖然不免見到他們疲憊的面容,但一群人仍是充滿著法喜,以歡喜心圓滿這場活動。或許,就是憑藉這股純真的「傻勁」及大無畏的「衝勁」,熱愛大自然、喜愛修行生活的一群人,彼此間的默契與道情,才顯得特別真摯吧!
聽他們說,班上堪稱「詼諧」、「甘草」型的人物,比比皆是,且是各具特色、風格卓絕。有些是突如其來的在課堂上爆出一句,讓全班頓時「鴉雀無聲」,老師們「束手無策」,待三秒鐘過後,大眾方才笑倒一片。有些則是反應一絕,對方的招式還沒打出,他就已經回掌了!更有些彷彿是天生耍寶型,不論他說什麼、做何事,總可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於是,與他們一起上課,成了件有趣的事,有他們在,總可以讓苦悶的氣壓,轉為歡樂的清涼。
蕭瑟冬日,伴隨逆式推移的畫面,
漾成一片牙白,在胸臆間迴盪..
直至靜默悄然佇足,
輕向岸邊人招手。
話雖如此,他們班可不是只會搞笑的一群,在學習上,他們也相當的認真、努力。據說,研一剛入學的時候,他們班非常乖巧,開學許久,學長們卻仍未見他們舉辦任何的活動。某次,終於要開辦班會了,學長們好心關切「活動地點」,沒想到,他們竟選在圓型廳的六樓頂。在學長不解的追問之下,得到的答案竟是:「這樣比較方便、自在,也能有較多的時間準備功課」。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頭一回借車下山,剛巧被學長撞見,學長們促狹地問:「上哪去啊!」只見某位同學自在的答道:「幫老師往生的父親念佛。」原來,他們下山的目的,並非為了玩樂,而是行菩薩道去也!說來奇妙,每學期他們幾乎都會有類似的因緣,為研所師長、同學的家屬舉辦小型法會。不論再忙,只要聽聞或能力所及,他們都會立即發心協助,也因此令幾位老師相當感動!
其實,要逐一介紹他們,恐怕三天三夜也寫不完,因此,放棄了這種模式,改以整體的方式來陳述,透過記憶寫出對他們班的感情。也許,還有更多深刻的片段,埋藏在某個角落,等待發掘;也許,這樣的敘寫,還不夠完整,有諸多遺漏;又或許,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刻劃,並不夠深入。但無論如何,與他們相處的日子,已在二○○六年劃上句點,而二○○七年初秋,他們也將各自踏上不同的旅程,從遠處相逢於法鼓山上的十 四人,終將回復到另一個生命的原點,展開各自的人生。在踏上旅途之前,別忘了曾聚首過的點滴,曾培養出的道情,以及曾擁有的善緣。用真誠的心,懷抱滿滿的祝福,送給還在列車上的每一位。
頃刻,方纔知曉,何謂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