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介紹
第二十四屆校友介紹:心得分享

第二十四屆
全體同學執筆

           洞鈜法師:如果把每一天的生活編織成一頁頁故事,在法鼓山一千多個日子裡,就可以出一本多姿多采的生活小扎記。在法鼓山生活的日子,確實豐潤了我的心靈生活,也奠定了我的佛學基礎。

  感恩師父的悲願,僧團的成就,護法善信的護持,建立了法鼓山這一片人間淨土,讓我從四季如夏的馬來西亞,有機會體驗到法鼓山四季之美。

   春天,滿山的杜鵑和櫻花,綻放得鵑和櫻花,綻放得和櫻花,綻放得花枝招展,讓人看得心花怒放。偶而飛來不知名的小鳥,帶來陣陣驚喜。夏季,含笑、百合、金針相續的登場,幽香陣陣。樹上的蟬聲,潺潺的溪水聲,陪伴我度過煩人的梵文和緊張的期末報告。隨.秋風吹起,後山一片白茫茫的芒草花鋪天蓋地的盛開,如白浪翻騰,為秋之舞曲拉開序幕。芒草花之盛開,沒有如春夏繽紛絢爛的色彩,卻給予人一種悠悠、淡淡、凄美的感覺,這正是中華佛研所研究生的生涯最好寫照。冬天,圖書資訊館的七棵雀榕開始落葉凋零,光禿禿的枝椏,在寒冷的夜晚,堅韌不拔的陪伴我挑燈夜讀,與古來大德論師默契神會,冬天的寒流,澆不滅我們向道的心。法鼓山四季之美,美在其能把一顆煩躁的心平靜下來,品嘗人間的少欲知足和簡單的生活。

   如今,離開了法鼓山,遠赴他鄉朝向佛學研究的途中,心中還是銘記.師父的叮嚀:「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

  楊喻翔:何其有幸,我們第24屆的同學剛好趕上開山大典,卻也在畢業後沒多久,師父就示現圓寂,讓我們要等待他乘願再來,這真是寶貴又難能可貴的三年。

  在佛研所讀書這段期間,我每天都好像在面對廣欽和尚所說的修行考題,而解題的標準步驟是師父的「接受、面對、處理、放下」的四它法、我常把在山下的面對到考題帶回到山上重考,因為法鼓山提供了最佳人間淨土典範讓我得以耳濡目染,得以了解許多菩薩面對不同情境所做的正確答案。

   在法鼓山中,我有種舉頭觸目皆有人間菩薩在行菩薩行的感覺,出坡時有義工菩薩指點,平時有師父開示,更有許多法師和老師用其身教在教導。這些是在研讀佛學、增長佛法智識之外,所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有太多接受正知、正見、正行薰習及解行並重的機會,讓我修正自己。只是很慚愧,自我意識太重,需要時間逐步地修正。

感恩佛陀告訴我何處是心靈歸岸!
感恩師父給我一個人格典範!
感恩法鼓山示範人間淨土!
讓佛陀的教法及師父的典範能永遠照亮眾生的心。

            善揚法師:很幸運地,一進佛研所,我就擁有一群幽默、友善的同班同學,還有博學多聞的教師群。他們陪我度過充實、壓力、緊湊、有趣的山中歲月。猶記得生病的時候,還有佳彌學長及倩儀菩薩等人滿滿的關懷與偏方照護。所有佛學研究能力的訓練、修行人格的培養、人情關懷的片刻,這些增長的不僅僅是一千多個日子的時間刻度,更厚實了生命刻度。

   非常感謝聖嚴師父,若不是他的悲願,僧團及護法信眾的成就,自己是決不可能這樣毫無後顧地享有這淨土般的學習環境。如今,師父已離開我們一年餘,我也不再居住於那仙境般的山中校園,但師父及老師們的教導時常響於耳際,也願自己不愧所學,將所領受的,皆奉獻於人群。

  覺韜法師:回想入讀中華佛研所之前,我對佛學實可說是一無所知,儘管為了考試,囫圇吞棗的讀了些參考資料,卻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萬分感恩聖嚴師父多年來竭力辦學,擘劃頂尖的師資、館藏、硬體設備、生活空間等等,將佛研所擴展成為國內佛學研究之翹楚,使我等學子安心向學,獲益匪淺,法鼓山在佛學界的辛勤耕耘早已廣為眾人所讚嘆,無庸贅言。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法鼓山就像是我新生命的起點,正是在此三年間,架構起我的佛法知見與佛學根底。影響更深遠的。影響更深遠的影響更深遠的則是確立起我對「法」的堅定信念,進而決然投身於佛學研究與佛法傳佈,儘管目前我仍踏在自佛研所延續以來的求學道路的半途,但我希冀能以今後有限量的時間與心力,廣利無量眾生,以報答聖嚴師父栽培之恩德。

   圓修法師:佛學教育是開啟有情智啟有情智有情智慧門之鑰,若沒有佛學教育就不容易正確體認正信佛教的實質意義,以及佛說的真正教義。中華佛研所創辦人聖嚴師父,因對佛學教育的堅持與推動,而成立了中華佛學研究所。培育僧才與宗教師一直是聖嚴師父的堅持。記得研所三年當中,每逢學期開學,聖嚴師父總是不忘對同學鼓勵與叮嚀,而因師父的鼓勵與護持,讓我們得以安心地在此學習。對於師父的恩澤,心中感念不忘。再者,感謝僧團,以及十方信眾的護持,因為您們的發心,讓我們您們的發心,讓我們們的發心,讓我們無憂並且能專心地做佛學研究。願以我在研所三年所建立的佛學知識,廣施一切有情,回報四重深恩。

   李貴蘭:歡歡喜喜的從圓光佛學院奔回家,奔回熟悉的家—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始發現是班上年紀最長者,暑修期間幾乎已從梵文及比較宗教學作業落荒而逃,幸得觀世音菩薩化身的聖嚴師父一句話「不要從中華跑走ㄛ」而安住。

   研所最有成就之事是彙編《95考生輔導手冊》,為呼應法鼓山觀音道場,手冊以觀世音菩薩圖像及其悲心、柔軟來貫穿那略微堅澀的考試資訊。現今憶起,仍法喜充滿,感恩並迴向所有成就者。

   圓伽法師:心中充滿著無限的感恩,感恩創辦人 聖嚴師父,以及僧團法師、職員、義工菩薩們等,所共同成就的殊勝因緣,讓末學能在此完善的環境下薰習佛法、淨治身心,願將所學能夠利益更多的有情!

   孫慧蘭:我在很多過程中學習領會著聖嚴師父的願心,以及師父他用盡生命一步一腳印為我們留下來的學習資糧以及寶庫天地,由於師父的耕耘,因此我才得以有機會描繪出這樣的學習圖譜:

   民國八十四年,我選擇了法鼓山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作為我可以更全面沉浸於佛法的一個學習環境。來到中華佛學研究所,真的是我可以逐步深化對於佛學以及佛法認識的地方。身為中華佛研所的一員,許多課程讓我有機會認識到,過往論師們與成就者們的細膩、深究著有情世間種種的面向、努力從無明的渾濁中,打造著一把把的與真實相應的鑰匙,顯明著清淨無礙的平等無漏與自在。佛研所的老師帶引著我們認識中觀、唯識、密續、如來藏、因明、宗義、俱舍論、天台學、華嚴學等等的法理體系,同時也在我學習做口頭報告、學習閱讀、學習一點一滴地突破閱讀藏文、日文的障礙、學習寫報告的過程中,發展出我與佛法更加多元化與深化的關係。

   在法鼓山這裡,提供我學習機會的不只是一堂堂的學期課程,還有不同的出坡工作中、及用齋行走時的細思觀心、跟漢藏佛教交流翻譯研習班的喇嘛學僧們,學論互動、在一些盛會中擔任司儀或是表演者的體驗、協助所上學習舉行像是佛學營、考生輔導、新生座談這些活動,對我來說,都各有其明亮開闊或是呈顯出平凡生活中之禪機的面貌。

   回想起這一切,很感謝所有促成佛研所存續的因緣與付出,由於有佛研所的存在,我們的生命才得以轉化與成長。

24 Sep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