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介紹
第二十五屆校友介紹:末代學生

第二十五屆
宏育法師執筆

  我們這一屆,自稱為佛研所末代學生,共有七位全修生,三名選修生。七位全修生中,女出家眾占了四位,其餘三名在家男眾,三名在家女眾。據學長所說,這一屆原本要將之納入新的教育體制,即是現今的法鼓學院。雖因緣不具足,無法成為新學制的一員,但自己內心實感幸運,能成為中華佛研所的最後一屆學生。猶記得剛進入研所時,學長們的暖暖關懷與慰問;還有課業壓力繁重時,學長的溫馨送食,再再都讓人銘感莫名。是的,就是佛研所這一種家庭式情誼的學風,令人難忘。

  班上同學不算多,但有活動或工作時,我們總是能展現出相當團結合作的氣氛和默契。以下簡介我們這一屆的同學:

  脩化法師:可說是班上的活字典,外語能力很強,英、日、梵以及藏文皆精通。語言能力很強的她,治學踏實,一絲不苟且好樂學習。在知識學習上,可說是一位很好的模範。研三時考上法鼓學院。

  琦禛法師:平時並不愛說話,和班上同學互動也不多。在就學期間,她專心並熱衷於藏傳佛教的學習。研三時考上政大宗教研究所和佛光佛教研修學院碩士班,最後抉擇考量就讀佛光佛教研修學院碩士班。

  見量法師:聰明、好學、認真。見量法師反應奇佳,與她交談的過程中,總是會有另一種思考模式的想法出現,令人有腦筋為之一亮的感覺。此外,每當早上或者下午,總是會看到她拿著一個小袋子,裡面裝著日文單字或者英、梵文單字,然後出現在法鼓山的某一個地方獨自經行與背誦。腦筋聰明的她,英、日、梵文的成績,在班上可都是名列前矛。研三時考上法鼓學院。

  許丕展:軍人出身的他,為人正直,服務熱誠且工作認真。他黯熟英、日文,因此每有翻譯上的問題,同學總不忘向他請教,而他亦不吝傾心相授。到了三年級時,他因為腳傷的關係,提前結業。

  劉興松:俞君總是稱呼他「劉爸」。擁有國外雙碩士學位的他,英文自是難不倒他。他熱衷佛學中的《俱舍論》(又名聰明論),因此學校所開的《俱舍論》課程,幾乎每學期都少不了他。或許是因為《俱舍論》的學習,又或許是經驗累積,每次的相關活動,他總是能提供相當不錯的點子供大家參考呢!興松也熱愛運動,經常在早上可看到他穿著短褲,繞著法鼓校園跑步,怪不得他永遠保有年輕的外表和精神。研三時考上政大宗教所博士班。

  張聖艷:標準的研究型人物,是興松的小學妹,同為成大研究所畢業的學生。聖艷每當對於一個有趣的主題,她總是極其深入地探討;不僅如此,每當在圖書館看到她尋找資料的當下,會有一種她在找尋寶藏的激情。有時早晨起來,才看見她從樓下的書桌剛要上樓睡覺,她那種孜孜不倦的研究態度,真能深深地感動到我。以榜首之姿考進佛研所的她,本人非常謙虛,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傲慢,對法師亦非常恭敬。結業後留在法鼓山,受聘為研究助理。

  林俞君:集合美貌、才華與聰明於一身的俞君,亦是班上最年輕的學生。英、梵是她的強項,課業外,班上大大小小的活動亦少不了她。活動中,她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司儀人物,是我們美麗的女主持人。研三時考上政大宗教研究所。

  陳淑芬:有了淑芬的存在,一定少不了笑聲與愉悅的心情。她是屬於腦筋急轉彎以及很會搞笑的那一類型。本身是中興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她,上課時發現,她是一個很有問題意識的人,也就是很多問題點別人還沒想到,她會先想到。因此和她上課,總是收獲良多。研三課程完成後,繼續在中興大學從事行政工作。

  宏育法師:就是筆者本人。出家十多年,一下子進入佛學研究殿堂,有種劉佬佬進大觀園的感覺,一切是那麼的陌生、新奇;但道場給我的感覺又是熟悉的。所以在這樣的既陌生又有點熟悉且資源豐富的環境中,給了我一段相當珍貴的沈潛時光,在道心和佛學上,可說助益非常,內心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感謝聖嚴法師和法鼓山所提供的豐富學習資源;感謝在學習期間老師、學長、同學們以及在校的所有工作菩薩所提供的一切助緣。畢業後,隨順因緣到幾個地方參學,增見不少,也獲益不少。目前,尚在修學中。

  我們這一屆上承學長們的學風與關懷,下銜新學習制度開啟。過度學制的我們,見識也學習到兩種不同學制的學長和同學們所展現的學習精神與態度。

  班上同學們進入研所所抱持的理念相同,即是學習並深入經藏,因此大家埋首於功課,課業上的討論成為彼此交流的時光。同學對於自己所知不藏私,讓我們在這段學習過程中有了極為難能可貴的順增上緣。大家在忙碌、緊張、愉快、溫馨中度過三年求學的日子。雖相處平淡,但在生命過程中刻劃了一段極其難以忘懷的學習歷程。

25 Sep 2006